万维读者网 > 中国瞭望 > 正文  

饶毅:海归后最大痛苦是中国的人际关系

www.creaders.net | 2015-10-15 15:52:14  新京报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饶毅:海归后最大痛苦是中国的人际关系

  饶毅,著名海归生物学家。曾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参与中国科研体制改革20年,多次撰文抨击中国科研体制和科研文化,通常被媒体称为“温和的改革派”、“批评性的建设者”。学生们选他为北大十佳教师,朋友喜欢他的和蔼,同事们喜欢他的温文尔雅。

  十一假期的午后,燕园的阳光不错。一年前,饶毅的办公室和实验室,都搬到了校园东南角的一栋楼里。这一次办公室和实验室终于集中起来了。这是他在北大工作的第九年,每天早上起床,他再也不用像前七年多一样纠结,到底是去办公室,还是去实验室,在他任院长的六年期间,他的实验室是北大生命科学学院最差的之一,而且有相当长时间办公室和实验室不在一起,有一年多办公室和实验室在校园的两端,而实验室有七年在厕所隔壁。北大师生公认饶毅是北大历史上最不自私的院长之一。

  饶毅新办公室北面的墙边,倚着一个大书柜,门是透明玻璃的,里面塞满了英文大部头。饶毅穿着红毛衣,靠在书柜玻璃门前的椅子上。他现在的生活,除了到北大授课,指导学生实验,参加学术讨论,就是为微信公众号《知识分子》撰文选稿。

  说到《知识分子》的时候,他眼睛亮了起来。

  “从一定意义来说,这是我坚持了42年的事情。”饶毅说,创办《知识分子》,和他小学四年级时,和小伙伴一起办墙报一脉相承。因为,都是和一群人,做好玩、有意义的事情。1972年到1974年,他和4位同班同学,从班上的、到年级、到学校,最后学校把几块黑板都交给他们5人。他们很有热情,不仅很负责,而且觉得很好玩。他们五个男孩子也是小学同班最后唯一念大学的五位。那时他们几家都在普通住宅区,周围工人的孩子为主,而他们五位都有大学毕业的父母。五位同学之一后来念北大物理系,三位出国。

  和一群人做好玩、有意义的事情

  10月5日下午5点30分,诺奖委员会传来捷报: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饶毅的晚饭时间被密集的电话打断,他停下晚饭,开始为他主编的微信公号《知识分子》撰稿。

  文章是旧文,是2011年饶毅与人合作的一篇文章,讲述了屠呦呦和张亭栋从中药中发现化学分子的成就。在公号推送文章的按语中,他连发了六个反问,希望大家反思中国科学界的问题。比如我们的体制,在浪费钱,还是能够出现更多的重要工作?我们的文化,是在压制人,还是能够支持更多的屠呦呦、张亭栋?我国科技界由无德、无才、无能主导的现象,是否应该得到改变……

  文章当天的阅读量超过了50万,两天超过了百万。

  作为一个刚刚上线一个多月的微信公众号,这样的成绩让他和鲁白、谢宇等满意。《知识分子》上线后,他们乐此不疲地撰写科普文章和分析文章,饶毅还写过 一篇影评,“供假期的知识分子休闲”。前些年他写了不少博客文章——8年时间,他在博客上公开发表了351篇博文。而《知识分子》最迫不及待的一次,是晚上快23点推送一次后,凌晨刚过又推送了一次。当然,《知识分子》有很多编辑人员的辛勤工作,不仅是三位主编。

  每天早上醒来,饶毅看到好玩的科学研究成果,或者不错的文章,都会发给编辑部,让编辑找时间在公号上推送。他觉得每一次分享,都是在和公号背后数目庞大的订阅者“共享人类的知识、共析现代的思想、共建智趣的中国”。

  漩涡中的改革

  9年前,饶毅和施一公先后回国到北大和清华任教,当时都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被认为是中国科技界吸引力增强的标志之一。

  随后,在北大生科院院长任上大刀阔斧的改革、撰文抨击中国科研体制和文化、2011年落选院士,都一度将他推上风口浪尖。

  2013年9月,他卸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他认为不能依赖行政力量为此改革成果,应该在体制机制改革后,卸任院长职务,才能知道是否真正建立了稳定的体制机制,才能检验体制机制改革的成效:卸任才能完成改革,永远守着一个行政职务,不仅个人恋权、专权,而且表明改革没有完成。他坚持做的两件事——科学文化传播和科研教育体制的改革,目标永远是动态的。“这样的目标才有趣。”他说,有合适的机会,他还是会站出来呼吁,或者身体力行。

  时间回到八年前,45岁的饶毅刚刚回国担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呼吁了多年的中国科研教育体制改革,这一次,终于找到了支点。

  甫一上台,关于学院机制体制、改变院内学术风气的政策迅速铺开:教授预聘制,2007年以后,新晋科研人员的起步职称只能是助理教授,十年内两次通过国际同行评审才能晋升;实验室交接制,一改原有的“大教授培养小教授”制度,“老教授”退休后,PI(实验室负责人)不能由原有的副教授自动接管,而要全球海选;学生课程改革,本科生革新授课方式,研究生实行轮转制……

  “改革带来了一些可喜的变化。”饶毅兴奋地说。

  比如学生们学习的动力更足了。饶毅说,他从学生中感受到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就连中秋节,学生们也要拉着他去学术讨论。

  另一个明显的变化是,这几年生科院培养出的学生,出国的人数更多了,“可见学生和国际更接轨了。”

  多位受访的北大生科院老师也向新京报(微信公号ID:bjnews_xjb)记者表示,确实感受到了改革带给学院的活力。一位老师举例,饶毅改革中建立的公共仪器中心,改变了以前实验器材被一些老师独占、成为私有财产的状况,“器材的利用率提高了很多”。

  但改革总是伴随着阵痛。学院内部,支持的声音有多少,反对和怀疑的声音,就有多少。

  2008年,当饶毅提出要关闭一个木本植物发育生物学实验室时,立刻遭到该实验室负责人、一位退休教授的反对。这位老教授在网上发帖,希望饶毅“刀下留人,不要将基础科学赶尽杀绝。”

  饶毅在博客上做出了回应:PI的决定权在学校,不是在个人,而且每个PI都要达到一定的学术标准。

  这样的耿直,一如他在评审某个项目时,面对求情者要求“照顾”的短信,直截了当地回复:“别发了,已经刷掉了”。

  这个故事的结果是,实验室最终关闭,人员得到妥善安排。但这位老教授却永久地站在了对立面。北大生科院的一位老师告诉新京报记者,这个事情恰好反映了学院内部新旧两种体制并存,无法融合的现实。

  但生科院的一些老师,还是由衷敬佩饶毅当年推动改革的勇气和魄力。

  2013年9月,饶毅正式卸任。一次午饭,生科院的一位老师问他,为什么不愿意继续当院长。饶毅想都没想就回答:“你见过哪个院长,做出杰出科学成就的?”一句反问,让这位老师觉得,饶毅是真正热爱科学的人,当院长可能真的有点委屈他了。

  其实此前,饶毅已经多次表达过卸任的想法。他的理由是,改革已经步入正轨,需要更换不同风格的主导者,才能让改革焕发活力。如同他在2003年时,把主持了三年的bio2000课程,交给其他老师主持一样。“不同的老师,才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

  和蔼可亲的饶老师

  如果都看媒体报道,一般人会认为饶毅很难相处。但凡是与饶毅直接接触的人,都认为他和蔼可亲。有些老师先入为主的观念在见到饶毅以后很快改变。他声音敦厚,面带笑容,即使用词比较尖锐,语气也很和缓,即使意见不同,面容也很柔和。

  2009年,饶毅回国仅仅两年,就被北大学生通过全校竞争选为当年的十佳教师。他从第二年开始讲课,自己主讲新课,参加其他老师的课程,从来不因为行政或者研究而退出本科生、研究生教学一线。“他的课程特别强调启发性,强调分析、思考,而不是背书。他的考试是带回家的,抄书、背书一点用都没有”。他实验室的学生更是喜欢他提倡学生的自主性,而不是为老师打工。

  与饶毅意见不尽相同的老师,也认同饶毅的温文尔雅。“他担任院长期间,我们可以与他激烈争论,可以有相反意见,他从来不打击报复,而且事后与没有争论过是一样的对待老师。可能是美国教授的职业主义,就事论事,不以人废言,也不因人废事,而是很客观,当然也可能是他个人风范。这种院长带来的精神和氛围,对北大校风建设很有示范作用”。

  他的朋友很多“很铁”。有三十多年的同学,有到北大以后认识的生物医学以外的朋友,有海外的,有国内的,他们都很喜欢他。“他特别尊重其他人,从不吝肯定其他科学家”,他们说。他不仅对生物的王晓东、施一公、施扬、张毅等赞美有加,而且经常表示佩服一些化学、物理、数学、计算机科学家,把他们介绍给其他人,包括让大众知道更多的海内外优秀华人科学家。

  做一个有趣的人

  卸任之后,饶毅觉得生活更加纯粹了。最喜欢的科研和教学重新回归,成为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

  偶尔他还会想起,网友曾把他叫做“科学界的鲁迅”。因为2004年和2010年,他在《自然》增刊和《科学》与人合作撰文抨击中国科研教育体制,犀利直白的言辞,让人印象深刻。

  他不喜欢这样的称谓,比起文笔和社会观察的广度,他觉得自己和鲁迅差了十万八千里。但另一方面,他也看到了自己的不同:“鲁迅只有批判,没有建设,我写的大部分文章,可都提出了改革的建议”。

  时过境迁,饶毅觉得,“批判性的建设者”这样的标签也已不再适合他。现在,他更希望做一个有趣的人。

  在学生和朋友眼里,他早已经是“我行我素的半老顽童”。

  饶毅的一位学生回忆,一次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年会上,大家都在认真听报告,突然发现前排有水滴下来。大家都以为是房顶漏水了,最后才发现是饶毅悄悄把水洒到了空中。

  另一次,是他和施一公一家去京郊一个度假村。碰巧,度假村里正在举行一场婚礼。还没和施一公聊几句,饶毅就跑到婚礼现场与人交谈了。施一公还有些纳闷,以为饶毅碰到熟人了。不一会儿,饶毅灰溜溜地回来了,说他假装新娘的舅舅进去,结果被新娘家人发现了。

  再比如,当很多科学家都在研究普通人连名字都听不懂的项目时,他研究的是果蝇打架和小白鼠的性取向问题。饶毅的一位学生说,饶毅在科研方面的兴趣很广泛,很喜欢有趣的研究。

  北大生科院不少学生还记得,2009年元旦晚会上,饶毅和学生一起表演相声《讨饶》的段子。学生问:“你和施一公写中国科学教育应该改革的文章,赚了多少稿费?”饶毅回:“他们经常忘记给我稿费。”

  忘给稿费当然是一句玩笑,但写文章的初心——推动科研教育体制改革,饶毅从未忘记。短暂的沉默可能只是缺少时机。

  鲁白说,饶毅永远懂得在适当的时机推动相应的改革。比如,2011年,饶毅落选院士,立刻撰文声明以后不再参加中科院院士评选,本意是希望把大家的注意力集中到科学家的评价方式上来。“他不在意这个声明可能带给他的负面影响,他是无私无畏的。”

  屠呦呦获诺奖或许就是这样的时机。

  从10月5号开始,在《知识分子》上,饶毅每天都编发有关屠呦呦的文章,每一篇都不忘反思中国科研体制。在这个时刻,他一直坚持的两件事——科学文化传播和科研教育体制的改革,第一次实现了统一。

  同题问答

  新京报:你的理想是什么?目前实现得怎么样了?

  饶毅:做科学文化的传播和推动科研和教育体制的改革,这些目标永远都是动态的,没有终点的。动态的目标才有趣。

  以后要和这些人一起继续做下去。这些年的效果是很明显的,科研和教学的成果都提高了。希望我们的改革可以影响到其他地方。

  新京报:在你的生命里,有哪些东西是你一直坚持的?

  饶毅:比如从小学办墙报到创办微信公号《知识分子》。比如推动中国科研教育体制改革。

  新京报:坚持带给你最大的快乐是什么?痛苦呢?

  饶毅:如我前面说的,交一群朋友,做好玩、有意义的事情,这本身就是一种人生价值。我碰到的痛苦,都是中国的人际关系,直到现在都是。

  新京报:你的座右铭或者你最喜欢的一句话是什么?

  饶毅:我思,我试,我乐。想些事情,具体去做,之后不管什么结果,都高兴。

  新京报:你最后悔的事情是什么?

  饶毅:在中国,不能太轻易地相信一个人。我这个人很乐观,所以我经常轻信人,我注意到自己做事的方法可能有问题。经历了很多,因为太轻信别人,所以别人背后捅你一刀的时候会很难过。

  新京报:你觉得自己最奢侈的是什么?

  饶毅:我的主业(做科学研究)是可以让自己高兴的事情。我的工作让我可以不以时间和精力去拼事业。

  新京报:你最看重朋友的什么特点?

  饶毅:可靠,有趣,有意义。可靠就是可信任;谈吐、见解或者职业里面至少要有一项有趣;有意义就是他对国家和社会有价值,赚很多钱是没有意义的,但赚钱教了孩子或者解决了农民的生产问题,这才叫有意义。

  新京报:用一个词来形容你目前的心境?

  饶毅:有趣。

   0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更多>>
1 内幕:刘亚洲是这样激怒习近平的
2 习当外商面反驳李强 蔡奇新角色引关注
3 中南海附近挤满救护车 死伤不明
4 惊传北京招商银行倡议书:“北京危急 生死
5 俄罗斯给恐袭定调了!幕后黑手就是…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更多>>
1 要出大事?军委副主席捅了马蜂窝
2 这一次,巴菲特又料事如神
3 中国“断崖式降薪”突然冲上热搜
4 内幕:刘亚洲是这样激怒习近平的
5 中共东部战区一张训练照 泄露惊人信息
6 人民币剧烈波动的背后:北京意外变脸
7 大快人心!让无数人倾家荡产的机构终于迎来
8 习当外商面反驳李强 蔡奇新角色引关注
9 消息传来 3家中国地产商“爆雷”
10 中南海附近挤满救护车 死伤不明
热门专题
1
美国大选
6
中共两会
11
秦刚失踪
2
中美冷战
7
台湾大选
12
火箭军悬案
3
以哈战争
8
李克强猝逝
13
台海风云
4
乌克兰战争
9
中国爆雷
14
战狼外交
5
万维专栏
10
李尚福出事
15
普里戈津
一周博客排行 更多>>
1 给世界“指明”方向后,中国迷 中国社会经
2 1364 (图文)红二代披露助毛泽 范学德2
3 她的天才因美貌而被忽视 湮灭之城
4 辛峰:社区那条红围巾 万维网友来
5 读后感:中国没有中世纪 施化
6 春蚕到死丝方尽 - 深切纪念刘 玉质
7 风云无定日月有常:中美关系实 阿妞不牛
8 何与怀:沉沦神州的血祭者 万维网友来
9 宋国辉:封杀TikTok最严厉的是 万维网友来
10 莫言现象:中国知识分子的宿命 万维网友来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更多>>
1 读后感:中国没有中世纪 施化
2 分享“左媒”知乎的一个帖子。 高鹏
3 消遣一下中国适不适合多党制的 特有理
4 一图胜过千言万语:川普今天大 爪四哥
5 中国还有希望吗? 山蛟龙
6 俄国GDP世界前十:西方专家的 随意生活
7 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准备清单 随意生活
8 为什么中国没有产生科学 体育老师
9 所谓“毛让站起来,邓使富起来 东田枫叶
10 普丁丁似乎有点急了 山蛟龙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yberMedia Network/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