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中国瞭望 > 正文  

该死的高考!中国高考死去活来60年(组图)

www.creaders.net | 2012-06-06 21:46:49  万维读者网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万维读者网记者逸民综合报道:2012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正在举行。为方便考生出行,北京的上合组织峰会开始时间从原来9点推迟到9点半。

915万考生走入全国7300多个考点内的31万个高考考场。考生数量比去年减少2%。自2008年高考报名人数创最高纪录1040万之后,这已是连续第四年出现下滑趋势。

分析认为,造成报考人数下降的直接原因是出生人口数快速下降。另一原因是赴海外留学者骤增。近年来,中国出国留学人数持续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2012年将超43万人。

此外,部分学生认为现在上大学回报率太低,三本或者是高职高等院校教育质量也不高,所以选择放弃参加高考。

一切系于高考?  高考并非一切

光明日报刘海峰文章说,如果要在中国各种教育制度或措施中举出最为重要、影响最大的一个,高考无疑会成为多数人的选项。无论你是否喜欢,高考已经成为当今中国教育与社会的重大存在。

华尔街日报中文网Te-Ping Chen题为《高考并非一切》的博客文章也认为,高考对中国各地的家庭来说是头等大事。然而,据办公场所提供商Regus进行的新研究显示,过于强调进入顶尖学府,可能实际成效不大--至少从找工作方面来说是这样。

调查显示,只有9%的受访中国大陆公司将教育背景作为招聘员工最主要的标准。调查还发现,公司最看重的是实际经验(比如实习经历),有近30%的受访公司将实际经验作为评价应聘者的主要标准。

人力资源顾问公司安瑞雅的Sidney Yuen说,大陆雇主过去常常被视为是亚洲最保守的。现如今,对名校学位等传统价值的态度开始逐渐转为对个人水平的看重,包括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

有21%的中国内地雇主称,它们招聘的关键标准包括求职者的性格和外语技能。

(在沈阳市辽宁省实验中学考点,考生依次走进考场。红一/CFP)

Regus这份调查是在今年早些时候进行的,调查对象主要是在中国大城市从事信息技术、咨询和制造等行业的超过330名企业高管。他们看重的是求职者的实习经历,而不是学历背景,这一点对于Daniel Yen等IT业雇主来说表现得更为明显。Yen常驻香港,是科技初创企业Digital Marketing ROI的老板。他说:我们招那些技术好的人。他表示,求职者的实践技能是他最看重的。

其次,他看重的是求职者的性格。他说:我们希望员工有积极的态度,这是不得不考虑的。在教育方面,他说重要的是求职者要有一个开阔的世界观,即他们不能仅着迷于自己本专业的那点东西,而对其它方面无知无觉。

韩国首尔梨花女子大学国际关系研究生院教授JASPER KIM在华尔街日报中文网3月1日题为《亚洲“虎式教育”的隐形代价》的文章里也流露出不少中国人似曾相识的看法:

(路透社:2012年6月2日,在安徽合肥一所学校的教室内,一名学生在午休时趴在课桌上打盹)

跟东亚很多国家一样,决定韩国学生能否被名牌大学录取的最关键因素,就是某一天举行的某一次考试,即全国性的大学入学考试。实际上,整个韩国这一天基本上都是围着高考转。

有关方面会责令地铁运行更加频繁,飞机不得飞过考试区上空,人们晚一点上班,迟到的考生可以拨打特别电话,要求警察直接护送至考场。在这种成王败寇的文化里面,志向远大(同时也疲惫不堪)的17岁少年所背负的考出好成绩的压力大到无法想象。

如果一个学生在这个最重要的日子发挥极为出色,他这一辈子就不用愁了。但发挥不好的话,学生可能会觉得自己是一个永远的失败者。很少有雇主对毕业于二流大学的人感兴趣。

作为一名虎式教育的“圈内人”,我可以作证的是,在这个从摇篮到穿上毕业礼服的马拉松式学习过程中,学生实际学到的东西非常之少。韩国在国际教育调查中的原始考试数据貌似不错,但它掩盖了学生普遍无法用批判性思维分析问题的事实。他们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在这个新世纪,让韩国学生打破常规思维将比训练他们的考试技能更加重要。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着名测绘学家、武汉大学“原校长”刘经南院士认为,应试教育问题不解决,孩子们就没法快乐起来。刘经南发现,正在读小学五年级的孙女“书包越来越重”。从三年级开始,孙女就拉上了“带轮子”的拉杆书包。

(孩子们很疲惫,压力很大,他们接受了过度教育)

刘经南注意到,中国大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深,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普遍不够强,学习方法通常也是应试的那一套”。

他公开批评道:“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目标有些功利化,不是用兴趣和自由探索来引导自己的学习,而是为了考试,考研究生或为了将来找个好职业而学。”

另据深圳特区报报道,武汉大学的另一位“原校长”刘道玉说,“很多人认为高考就是万恶之源,觉得取消了问题就解决了,其实取消了会更乱。”高考取消后的直接后果是学生免试推荐上大学,免试推荐的结果是“开后门”成风,社会不公成风。

刘道玉也承认“中国教育训练了一批批很会考试的机器人。”中国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在世界名列前茅,但学习能力却很靠后,这与中国教育的“游戏规则”不无关系。

但是“高考改革关键不是考的问题,而是录取的问题。”刘道玉描述了一个理想的“高考改革路线图”:第一步是独立考试,由国家考试院根据教学大纲独立命题组织考试;第二步是由大学独立录取;第三步是分类考试,组织艺体类、少数民族自治区等不同类别的单独考试。同时,为杜绝不公,取消各类形式的高考加分。

大学统一招考是中国的创举

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主任刘海峰发表在光明日报的文章说,从1952年建立高考制度,至今整整60年。60年前,第一次参加高考的考生只有5.9万人;60年后,2012年参加高考的考生近900万人。60年前,第一次高考后只录取了5.32万人;60年后,2012年高考录取人数将达600多万人。60年前,高考只是与一小部分人有关的招生考试;60年后,高考成为全民关注的大规模招生考试。

在中国高校招生考试史上,1952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份,它成为新旧招生制度的分水岭,标志着“高考时代”的开始。

然而高考制度并不是在1952年突然产生的,它有一个演变过程。

l949年新中国建立后,为稳定全国政局,使高等教育平稳过渡,各高校仍沿袭民国时期多数时间的做法,实行单独招考。但北大、清华、南开3所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分别采取了联合招生的形式;上海市则率先成立“上海市国立大学、专科学校统一招生委员会”,采用统一招生考试的办法,上海交通大学、上海法学院、上海商学院等16所高校于当年8月11日使用统一试卷同时进行考试。

1950年5月,当时的高等教育部发布了《关于高等学校一九五○年度暑期招考新生的规定》,实行各大行政区分别在适当地点定期实行全部或部分高等学校联合或统一招生。考试科目定为国文、外国语(英语或俄语)、政治常识、数学、中外历史、中外地理、物理、化学。除各系科共同必考科目之外,各校还可根据系科之性质,分别加试一些科目。结果,全国20l所高等学校中,有东北、华北、华东三大区73所大专院校联合招生。

为进一步改变各校自行招生所产生的混乱状况,减少人力、物力及时间上的浪费,l951年又规定各大行政区争取实行全部或部分高等学校统一或联合招生,如有困难,得斟酌情形,允许各校单独招生。该年,五大区普遍实行联合招生,统一招生的规模迅速扩大。但东北、西北地区的高校无法招满足额,而按大区统考成绩不可比,难以彼此调剂录取。

在分区联考和统考的基础上,1952年6月12日,高教部发布了《关于全国高等学校一九五二年暑期招收新生的规定》,明确规定自该年度起,除个别学校经高教部批准外,全国高等学校一律参加全国统一招生考试,采取统一领导与分省、市、自治区办理相结合的招生办法。为了便于组织统一招考工作,成立了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

1952年8月15、16、17日3天,举行第一次全国统一高考。每个科目考试时间为1小时40分钟,每个单位时间考两科,国文、数学、化学、中外史地、物理、政治常识、生物、外国语(俄、英)每个考生必须参加所有8个科目的考试。17日安排加试笔试和术科。报考文法财经等院校或系,政、国、外、史四科分数之和占60%,数、理、化、生四科分数占40%;理工农医等院校或系采计分数的科目比例则正好相反。实行全国统一命题,制定统一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各大行政区招生委员会组织考试、评卷。

这一统一招生考试的方式直至1966年。

文章分析,中国之所以于1952年在世界上率先走上大学统一招考之路,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缘由。

计划招生宏观调控的产物。统一招考是在清末民国时期高校各自招考出现不少问题之后才做出的改进措施。原来各校完全自主招生存在一个问题,便是导致高等教育畸形发展,易于开设且报考人数较多的文、法、商科专业数量偏多,而社会经济建设所急需的理、工、农、医类专业却发展缓慢。为了纠正文理专业失衡,民国政府教育部曾于1933年起实行计划招生。1952年7月21日,高教部颁发了《关于实现一九五二年培养国家建设干部计划的指示》,强调指出各地高等学校严格实行统一招生,是实现干部培养计划的关键。高考在计划经济初创时代建立,不过,高考制度并不一定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也不是学习前苏联的产物。事实上,实行计划经济的前苏联从未实行统一高考,倒是在实行市场经济之后的俄国开始借鉴中国的高考。

招考制度发展演进的结果。统一招考制度的建立,部分是受传统文化中大一统观念的影响,部分是由于考试制度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要求从分散走向统一,以达到公平、高效和具有可比性。在单独招考的情况下,考生必须自费前往高校所在地或少数几个考点参加考试,这对许多偏远地区的考生尤其是家境清寒的考生而言是沉重的负担。另外,当时名牌大学经过一次或两次招考,即可招足学额,而其它许多高校虽经多次招考仍不足额。由于有的学生被多所学校同时录取等原因,新生入学报到率很低,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且各高校单独招考新生质量参差不齐。为改变这一情况,才开始实行联合或统一招生。

抗战时期统一招考的示范。1938-1940年间,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曾实行国立各院校统一招生考试。虽然统一招考制度存在时间不长,而且是在民族救亡战争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出现的制度,但这是中国自清末引入西方教育制度后第一次统一招考的尝试,有利于促进中学按部颁课程标准组织教学,督促中学教学目标的实现。

科举考试文化传统的影响。为什么统一招考制度首先会在中国而不是在其他国家出现,有其深层的文化和传统因素。从考试形式以及作用影响等方面来看,高考与科举确实明显具有许多相似之处。当然,上世纪50年代初,科举在绝大多数人的印象中还是一种落后反动的取士制度,建立高考制度时不会有意去模仿科举,但高考制度的建立至少间接受到科举制的影响。不论对科举制1300年中的功过得失如何评价,中国知识分子的思维和观念或多或少都留有科举文化的烙印。

刘海峰文章认为,高考制度的建立开辟了中国高校招生考试史的新纪元,是体现历史发展方向的重大改革,在世界高校招生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中国的高考制度建立以来,在促进中学生努力学习、提高民族文化水平、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等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经过高考的公平竞争,为高等学校选拔了千百万合格的人才,经过培养造就,许多人已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

但选拔性统一考试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高考的消极影响表现在:中学只抓智育而片面追求高考升学率,考试使学生负担过重,学校办不出特色……于是,“分数挂帅”、“白专道路”等批评不绝于耳。到1966年,高考制度被废止。

文章说选拔性考试就是这么奇怪,当你身处其中时,会感受到巨大的竞争压力,恨不得赶快解脱出来。可是当你挣脱考试的锁链以后,往往会发现连同公平竞争的机会一同失去了,平民百姓更没有上升的渠道了。当陷入依靠权力、金钱、关系来进行无序的恶性竞争之后,你可能变得很怀念过去那么痛恨的考试制度了。“文革”前后“老三届”中学生对高考的看法转变就是这样。因此,1977年恢复高考,便成为当时的人心所向。

   0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更多>>
1 内幕:刘亚洲是这样激怒习近平的
2 习当外商面反驳李强 蔡奇新角色引关注
3 中南海附近挤满救护车 死伤不明
4 惊传北京招商银行倡议书:“北京危急 生死
5 天天一杯牛奶 夫妻俩确诊肝癌 医生告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更多>>
1 要出大事?军委副主席捅了马蜂窝
2 这一次,巴菲特又料事如神
3 中国“断崖式降薪”突然冲上热搜
4 内幕:刘亚洲是这样激怒习近平的
5 中共东部战区一张训练照 泄露惊人信息
6 习当外商面反驳李强 蔡奇新角色引关注
7 人民币剧烈波动的背后:北京意外变脸
8 中南海附近挤满救护车 死伤不明
9 大快人心!让无数人倾家荡产的机构终于迎来
10 真正的聪明人 从来不炫耀这3样东西
热门专题
1
美国大选
6
中共两会
11
秦刚失踪
2
中美冷战
7
台湾大选
12
火箭军悬案
3
以哈战争
8
李克强猝逝
13
台海风云
4
乌克兰战争
9
中国爆雷
14
战狼外交
5
万维专栏
10
李尚福出事
15
普里戈津
一周博客排行 更多>>
1 给世界“指明”方向后,中国迷 中国社会经
2 1364 (图文)红二代披露助毛泽 范学德2
3 她的天才因美貌而被忽视 湮灭之城
4 曾华
5 读后感:中国没有中世纪 施化
6 辛峰:社区那条红围巾 万维网友来
7 宋国辉:封杀TikTok最严厉的是 万维网友来
8 春蚕到死丝方尽 - 深切纪念刘 玉质
9 风云无定日月有常:中美关系实 阿妞不牛
10 曾华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更多>>
1 读后感:中国没有中世纪 施化
2 中国还有希望吗? 山蛟龙
3 分享“左媒”知乎的一个帖子。 高鹏
4 一图胜过千言万语:川普今天大 爪四哥
5 俄国GDP世界前十:西方专家的 随意生活
6 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准备清单 随意生活
7 为什么中国没有产生科学 体育老师
8 就第一夫人彭丽媛的风衣侃几句 体育老师
9 穷人,更缺的是自由而不是钱 施化
10 普丁丁似乎有点急了 山蛟龙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yberMedia Network/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