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中国瞭望 > 正文  

重磅!这些钱以后不能作为买房首付了

www.creaders.net | 2017-11-06 09:24:24  央视财经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重磅!这些钱以后不能作为买房首付了

  近日,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部署规范购房融资行为,加强房地产领域反洗钱工作,要求严禁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地产中介违规提供购房首付融资,并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首付资金来源审核力度。

  出招

  三部门要求严禁违规提供购房首付融资

  三部门要求:①严禁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地产中介机构违规提供购房首付融资;②严禁互联网金融从业机构、小额贷款公司违规提供“首付贷”等购房融资产品或服务;③严禁房地产中介机构、互联网金融从业机构、小额贷款公司违规提供房地产场外配资;④严禁个人综合消费贷款等资金挪用于购房。

  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各级派出机构要加大对银行业金融机构个人住房贷款、个人综合消费贷款、经营性贷款、信用卡透支等业务的监督和检查力度,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各类违规行为。

  同时,各地要对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地产中介机构、互联网金融从业机构、小额贷款公司等违规提供购房融资的行为,加大查处力度。在依法依规查处的同时,要将违规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地产中介机构列入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将互联网金融从业机构、小额贷款公司等机构违规提供融资行为依法录入征信系统。

  三部门还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大对首付资金来源和借款人收入证明真实性的审核力度,严格对个人住房贷款和个人综合消费贷款实行分类管理,强化对个人综合消费贷款、经营性贷款、信用卡透支等业务的额度和资金流向管理,严格按照合同约定监控贷款用途,严禁资金挪用于购房。

  此外,各地房产管理部门、地方金融监管部门要会同人民银行、银监会各派出机构建立联动工作机制,加强信息互通和部门间协作。

  各地房产管理部门要向相关银行业金融机构提供新建商品房、二手房网签备案合同及住房套数等信息的实时查询服务,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办理个人住房贷款业务时,要以在房产管理部门备案的网签合同和住房套数查询结果作为审核依据,并以网签备案合同价款和房屋评估价的最低值作为计算基数确定贷款额度,有效防范交易欺诈、骗取贷款等行为。

  三部门还要求,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地产中介机构要依法履行反洗钱义务,开展客户身份识别,妥善保存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规范购房款交付方式,报告可疑交易。

重磅!这些钱以后不能作为买房首付了

  拆招

  首付贷再换“马甲” 暗度陈仓入楼市

  尽管监管政策持续收紧,银行消费贷型“首付贷”被禁,贷款资金立马换上“马甲”再入楼市。

  今年下半年以来,北京、江苏、深圳等多地银监局先后发文封堵“消费贷”进楼市的通道。随着监管政策持续收紧,银行对个人消费贷款也变得越发谨慎,大多数银行都提高了消费贷的审核要求和额度、用途的监测,贷款期限也大为缩短,更有银行直接暂停了个人消费贷款业务,转而只做服务小微企业的经营贷业务。

  然而,消费贷虽接近停摆,但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实际上变相“首付贷”却并未随之销声匿迹,仍有贷款资金披着“马甲”,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其实方法还有很多,比如个体工商户凭借创业等理由去获取经营贷款,可能也会变为购房贷款,而银行卡的信用卡分期其实也能成为资金绕道进入楼市的渠道之一。”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尽管消费贷被限,但楼市加杠杆的方式却依旧存在。

  其实不仅仅是银行,部分小贷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甚至房产中介也会成为房产类消费贷的资金供应者。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则指出,一些主打普惠金融的互联网平台其实也在扮演着房产类消费贷的资金供应者角色。“现在一些互联网平台尤其是一些社交平台,本身也是有贷款功能的,比如说给予5万元的额度。类似额度本身也风险不大,但如果一个购房者同时运用了此类平台去贷款,那么积累起来的风险就比较大了”。

  此外,严跃进表示,还有两类购房方式属于比较模糊的地带。第一是个人通过向亲戚、朋友、同事借款买房,这属于个人行为,但购房方面需要防范的一个问题是这部分资金的偿付压力不会在后续购房资金审核方面得到反映;第二是通过他人名义进行购房,实际上也是有炒房的嫌疑,这方面也很难进行管控。

重磅!这些钱以后不能作为买房首付了

  数据

  报告称3000亿短期消费贷违规入楼市

  伴随着监管部门的严查,消费贷“潜入”楼市也成为热点话题。

  数据显示,今年前7月,居民新增消费性短期贷款达1.06万亿,而去年全年新增消费性短期贷款总额仅8305亿。对于这一“异常现象”,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研究员王梦雯在9月份的一篇研究报告中推算出,有3000 亿短期消费贷违规潜入楼市,9成流向粤、闽、苏、沪、川、冀等6地。

  报告中称,2017年2月至4月,北京等地区密集出台调控政策前后,新增房贷明显下降,2017年5月至8月,新增房贷继续下降。而2017年5月份以来,月度新增短期消费贷款明显攀升,3月以来新增住户短期贷款累计10032亿元,比去年全年累计新增8305亿元高出了21%。结合9月初银监局、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等印发通知,要求重点检查“房抵贷”等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报告认为,近

  几个月来明显攀升的短期消费贷款可能流入了房地产行业。

  按照报告的估计,3月以来新增异常短期消费贷款金额约3700亿元,其中至少有3000亿流向楼市。此外,据媒体报道,德银发布的一份报告也预计,流入中国楼市的消费贷高达4000亿。

  追问

  首付贷等得以大行其道的根源在哪儿?

  从去年的首付贷、房抵贷,到今天的消费贷,虽然监管部门都在调控,但堵住消费贷型“首付贷”,却有更多的变相“首付贷”仍然前赴后继地流向房地产市场。多位业内人士直言:“说到底是因为资金入楼市的动力还在。”

  “目前的资产荒是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一位分析人士表示,所谓“资产荒”,并不是说没有资产可投,只是高收益的资产缺乏,或者说是缺少合适的资产交易渠道、合适的投资品,资金无处可去。在此背景下,资金寻求突围、追逐资产,任何可能成为资产的领域都很容易形成规模。在当前的环境之下,不少人都看到房产所能带来的安全边际要远远大于其他投资方式。

  上述分析人士坦言,当这样的想法变成了多数人的想法,那一切可能产生借贷的交易,都有可能成为购房资金的来源。除了首付贷、信用贷、抵押贷、经营贷,还有校园分期、大宗商品、消费分期、供应链融资等,名目繁多,但换汤不换药。

  青岛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易宪容也在近日公开撰文指出,作为一个以投机炒作为主导的市场,特别是2016年房价快速飙升的这些城市,只要房价还在上涨,或房价上涨的预期没有改变,想通过行政性手段不让住房投机炒作者进入市场几乎是不可能的。在房价上涨的预期下,当前这些城市的住房投资者正在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规避这些城市的行政性房地产调控政策。而目前在这些城市流行的“房抵贷”、“消费贷”变身“首付贷”就是两大重要方式。

  严跃进指出,过去这些年,一直有客户使用消费贷或抵押贷来凑首付。而今年各大银行的首付比例上调,这也让更多的购房者面临资金缺口。据了解,“上调首付比例”主要是针对两套房及以上购房者的需求,目的之一便是打击投机性炒房,而以普惠金融的名义发放实际用途为购房的贷款实际上是违背了现有的房地产调控思路。这对于现有资金管控也形成一个很大的干扰。

   0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更多>>
1 玩弄北京于股掌 习近平首度破天荒教训金正
2 何时打台湾?传习军委会议说了8个字
3 突发!直升机坠毁 国防司令等10名高级军官
4 动真格了!中国人口第一大省开砸铁饭碗
5 以色列导弹袭击后,伊朗马上宣布…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更多>>
1 余茂春惊人预告 习近平的噩梦要来了
2 突发:全球最大光刻机巨头爆雷 股价跳水
3 火箭军又将大地震?习四个字批示
4 玩弄北京于股掌 习近平首度破天荒教训金正
5 华尔街大鳄警告 它是一个“巨大的泡沫”
6 何时打台湾?传习军委会议说了8个字
7 中国力推免签 2024第一季出入境人次破1
8 突发!直升机坠毁 国防司令等10名高级军官
9 复旦研究生珠峰地区登山死亡 真相更令人愤
10 乌军战线快要崩溃了 俄军惊人坦克曝光
热门专题
1
以哈战争
6
中共两会
11
秦刚失踪
2
中美冷战
7
台湾大选
12
火箭军悬案
3
乌克兰战争
8
李克强猝逝
13
台海风云
4
万维专栏
9
中国爆雷
14
战狼外交
5
美国大选
10
李尚福出事
15
普里戈津
一周博客排行 更多>>
1 习近平一盘神秘大棋成就了大日 文庙
2 周傥:美国迫在眉睫的危险 万维网友来
3 速战速决 伊朗真乃大丈夫也 体育老师
4 达唐:故宫博物院遭公开举报 万维网友来
5 谁是中国人? 谢盛友文集
6 现代战争目的:摧毁战争意志 施化
7 日本电影《追捕》中的杜丘和真 弓长贝占郎
8 辛峰:特鲁多为什么不信加拿大 万维网友来
9 我宁在纽约行乞,也不在上海做 恨中
10 川普就是美国的毛泽东 右撇子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更多>>
1 川普就是美国的毛泽东 右撇子
2 警惕有人把民主党与共和党的关 karkar
3 美国为何选择这个时候公布中共 山蛟龙
4 周傥:美国迫在眉睫的危险 万维网友来
5 现代战争目的:摧毁战争意志 施化
6 谁敢买中共国的电动车? 山蛟龙
7 习近平一盘神秘大棋成就了大日 文庙
8 去......化 山蛟龙
9 暴力,自由的唯一杀手 施化
10 乌克兰呀,你太让人失望了! 山蛟龙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yberMedia Network/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