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领欧洲极右翼崛起的三个女人
2025-01-06 13:26:36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香港01
对欧洲极右翼来说,2024年是继续茁壮的一年,意法德三国尤其明显。
在6月的欧洲议会大选中,极右席次从2019年的135席(占议席总数的18%)上升到2024年的187席(占议席总数的26%),当中包括2019年没有向布鲁塞尔推派极右议员的几个国家:塞浦路斯、卢森堡、葡萄牙和罗马尼亚。梅洛尼(Giorgia
Meloni)领导的意大利兄弟党(Fratelli
d'Italia,FdI)更是成长惊人,从2019年的6.4%得票率上升到2024年的28.8%。
法国极右政党国民联盟(Rassemblement
national,RN,前称国民阵线)同样表现亮眼,其得票率是马克龙(Emmanuel
Macron)所属复兴党(Renaissance,RE)的两倍,这一结果直接导致马克龙解散国民议会,提前大选。最终国民联盟赢得142席,虽没有成功问鼎总理,却已拿下该党史上最佳战绩,并且足以影响政局:在国民联盟与其他政党携手合作下,法国巴尼耶(Michel
Barnier)政府在12月垮台。放眼2027年的法国总统大选,国民联盟的马林勒庞(Marine Le
Pen)依旧是有力候选人。
再来是德国。这次欧洲议会大选中,极右的德国另类选择党(AfD)获得15.6%选票,同样是该党迄今最好成绩。11月德国三党联盟瓦解后,总理朔尔茨(Olaf
Scholz)在12月提请解散国会,新大选将在2025年2月举行,根据Wahlen当前民调,AfD的支持度高达17%,领先总理朔尔茨的社民党(SPD)2%,仅次于基民盟(CDU)与基社盟(CSU)的保守派联盟(33%),并已提名爱丽丝·韦德尔(Alice
Weidel)作为总理候选人,是AfD首次展现问鼎领导人的雄心。
当然,极右崛起不是义法德的单独现象,而是当代欧洲变革的缩影。从宏观视角出发,义法德三国既是舞台也是剖面:意大利极右已经取得政权,法国极右已能影响政府,德国极右则正在浮上檯面;聚焦个人层面,梅洛尼、勒庞、韦德尔三人的政治实践,既为欧洲极右扩充了複杂脸谱,也展演了“极右崛起”的虚与实。
12月4日,马林勒庞在不信任投票辩论期间大笑。(Reuters)
勒庞:为了茁壮而“去妖魔化”
首先是三人之中最早参政的勒庞。
1986年,18岁的勒庞加入父亲领导的国民阵线(Front
national),之后就以自身法学背景担任该党的法律部门领导人。2000年,32岁的勒庞入主国民阵线执委会,开始大力推动“去妖魔化”(Dédiabolisation)策略,目的就是消除国民阵线的“极右污名”。2003年,勒庞升任国民阵线副主席,并在2007年成为国民阵线两名执行副主席之一,负责党的培训、沟通和宣传。
2011年,43岁的勒庞以67.65%得票率当选国民阵线主席,正式接班父亲职位,并在2018年改党名为“国民联盟”。直到2022年正式交棒巴德拉(Jordan
Bardella)前,勒庞已经领导国民联盟将近11年,参加过2012年、2017年、2022年三次总统大选。眼下勒庞面临挪用公款的法律审判,如果法院无法对其定罪,勒庞预计再战2027。
其实回顾历史,国民阵线的“极右”实践经历多次变化。1972年创立之初,国民阵线汇集了各领域的民族主义者,主打反共、提高法国出生率、建立职业军队、废除结束阿尔及利亚战争的《埃维昂协议》(?vian
Accords)、推动“法国与欧洲的文艺复兴”,但这些主张其实无助国民阵线脱颖而出,尤其当年法国存在各种极右小党,国民阵线不懂媒体宣传、又极度依赖传统极右话语,往往只能依靠选前的各种结盟操作拉抬得票,并被身为主流的中左翼当成分裂右翼的工具。
2024年10月22日,法国极右翼领袖,国民联盟主席马琳勒庞(Marine Le
Pen)在国会讨论2025年预算案时上台发言。(Reuters)
但到了1987年,勒庞之父尚-马里·勒庞(Jean-Marie Le
Pen)开始採取美式竞选策略:频繁出席各种电视辩论,并在煽情修辞加持下,成为高人气、高仇恨值的“收视保证”,尤其为对选票市场进行区隔,尚-马里·勒庞还把自己定位成反“四大恶势力”(保卫共和联盟、法国民主联盟、社会党、共产党)的人民代表,最后也在1988年的总统大选中,获得14.4%的成绩,虽然远不到当选门槛,却已是国民阵线的历史性突破。
与此同时,国民阵线也从1980年代起持续聚焦反移民话题,尤其1989年杜福拉尔事件(Affaire du
Foulard)后,法国社会的反伊斯兰情绪持续涌动,国民阵线便趁势掌握舆论热点,开始大打反移民、反伊斯兰的竞选主轴,并且成功在1993年的国会大选第一轮投票中,获得12.7%的支持度。
整体来说,国民阵线虽以“极右”身分站上法国政治舞台,却从成立以来不断变化立场身段,以适应各种政治气候,表面看似疯狂极端,行动还是奉行实用主义,最后也从众多极右小党中崛起。
而勒庞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入党、接班,并在“去妖魔化”策略下,进一步推动国民阵线转型,扩大选票基础。例如勒庞首先驱逐了亲维希(Vichy
France)、同情纳粹、反犹立场明显的党员,当中就包括自己的亲生父亲尚-马里·勒庞,后者曾称“针对犹太人的毒气室不过是二战下的小细节”,勒庞为此公开反驳“种族灭绝是野蛮行径的顶点”,显然是要与父亲进行切割。之后勒庞在2018年改国民阵线为国民联盟,也同样是要软化党的外显形象,所以捨弃较有战斗性的“阵线”一词,甚至包括2022年推动有阿尔及利亚血统的“小鲜肉”巴尔德拉接班,也都是“去妖魔化”策略的一环。
甚至勒庞本人的立场变化,同样是上述转型的缩影。例如针对移民问题,现在的勒庞已不再主张系统性驱逐合法移民,而是要求降低每年的淨合法移民率、终止出生在法国即享公民身分的自动公民权;在对欧立场上,勒庞也从2019年起就不再主张法国脱欧、退出欧元区,而是认为欧盟应该“从内部改革”;在对北约立场上,国民联盟原本主张法国退出北约,现在勒庞也改口称是要退出北约的“一体化军事指挥结构”;在死刑立场上,勒庞从2017年起就不再呼吁恢复死刑,而是宣布支持对“最严重罪行”判处永久监禁,同时承诺自己如果当选,会就是否恢复死刑举办全民公投。
法国会选举第二轮投票:图为2024年7月5日,马林勒庞(Marine Le
Pen)领导的法国极右翼政党国民联盟(Rassemblement national,RN,前称国民阵线Front
National)与该党主席巴德拉(Jordan
Bardella)的海报,被张贴在法国巴黎国民联盟总部附近。(Reuters)
基本上经过前述种种调整后,现在的国民联盟已与早年的“极右”形象拉开距离,不断往右翼、甚至中右靠近,正如勒庞受访时总是不断主张,“我们不是极右翼,我们的主张并不极端”;尤其国民联盟的部分经济政策带有左翼色彩,这还导致法国前总统萨尔科齐(Nicolas
Sarkozy)批评勒庞是“极左政治家”,以及前总统奥朗德(Fran?ois
Hollande)称勒庞的言论“就像共产党传单”。
当然,这些批评更多是竞选时空下的政治攻防,但从选举结果来看,勒庞也确实存在“可左可右”的选票空间。在2012年总统大选中,勒庞获得了17.9%的选票,排名第三,虽然无法进入第二轮决选,却已是国民阵线史上最好战绩。当时法国社会学家西尔万·克里庞(Sylvain
Crépon)就对投给国民阵线的选民进行分析,认为“国民阵线的选民是全球化的受害者,包括因经济危机和竞争而破产的小店主”。
到了2017年总统大选,勒庞以21.3%的得票率成功杀进第二轮,仅落后马克龙(24%)些许,这时勒庞除了呼吁极左政治家梅朗雄(Jean-Luc
Mélenchon)的支持者投给自己,还积极走访工厂,并且受到各地工人的热烈欢迎,最后以33.9%的支持度落败;2022年,再度杀进第二轮的勒庞最后得到41.45%的选票,显然已经远远超出极右基本盘
整体来说,当法国执政党无法回应选民怒气,曾经的极右政党又持续甩脱妖魔形象,不论是勒庞的崛起还是国民联盟的茁壮,都已成为历史偶然下的某种必然。
6月30日,马林勒庞得知投票初步结果后见记者。(Reuters)
梅洛尼:执政后也可以是右翼
意大利的梅洛尼同样进行了洗脱“极右”的政治工程,并且正用执政证明:自己也可以是右翼。
1992年,15岁的梅洛尼加入意大利社会运动(Movimento Sociale
Italiano,MSI)下属的青年阵线。MSI是意大利知名的新法西斯政党,由墨索里尼(Benito
Mussolini)支持者在1946年成立,一度是意大利第四大党,后来在政治变化下沦为边缘,最后出于生存考量,党内温和派在1995年将MSI改组为民族联盟(Alleanza
Nazionale,AN),淡去了法西斯色彩。1996年,19岁的梅洛尼开始担任民族联盟的学生部门领导人,并在2006年代表民族联盟进入意大利众议院,也在同年成为该党的最年轻副主席。
2008年,31岁的梅洛尼被第四届贝卢斯科尼(Silvio
Berlusconi)政府任命为青年部长,一直任职到2011年贝卢斯科尼下台。期间梅洛尼的政党归属再度生变:2009年,民族联盟与意大利力量党(Forza
Italia,FI)合併为自由人民党(Il Popolo della
Libertà,PdL),更加靠向中间右翼。不过这种作法显然不能让所有人满意,梅洛尼就是其中一。
2012年12月,梅洛尼与几位党员宣布脱离自由人民党,创立“更能代表右翼”的意大利兄弟党,并在未来几年内合併部分右翼小党、扩大板块,最后在2022年大选带领中右翼联盟(Centre-right
coalition)获胜。从现实来看,2022年的大胜明显是2017年意大利选制改革遇上2022年大选左翼分裂、右翼整合,两股脉络共同作用而成,导致在2018年得票仅有4%的意大利兄弟党,能在2022年暴增到26%成为第一大党,45岁的党主席梅洛尼也因此成为意大利总理。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24年7月29日下午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会见意大利总理梅洛尼(Giorgia
Meloni)。(Reuters)
不过除了制度与板块原因,梅洛尼本人对意大利兄弟党的立场形塑也同样重要:从2014年担任党主席开始,梅洛尼就跟勒庞一样,不断宣称意大利兄弟党不是“极右”、而是“保守右派”;且正如勒庞掌权前,国民阵线也存在不少亲纳粹、亲维希政权的党员,意大利兄弟党同样有崇拜墨索里尼的底色,梅洛尼本人就是代表,只是这种代表性就像国民阵线的激进性,会因为选票而转弯。
最早在19岁受访时,梅洛尼曾经称讚墨索里尼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意大利”;2012年意大利兄弟党成立后,梅洛尼特意在党旗上添加了“三色火焰”,这个符号象徵墨索里尼遗骸,也是意大利新法西斯政党的常用符码,2022年大选前曾有人建议梅洛尼移除三色火焰,以吸引更多中间选票,但梅洛尼最后没有接受。
不过也是同一个梅洛尼,在2022年大选前开除了讚扬希特拉(Adolf
Hitler,又译希特勒)的党员,并在投票前夕接受外媒採访,表示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已经成为历史,自己其实与英国保守党、以色列利库德集团、美国共和党共享类似经验与价值观。2022年10月议会对政府进行信任投票前,梅洛尼再度发表公开演讲,“我从来没有同情任何不民主的政权,包括法西斯主义,正如我一直认为1938年的种族法是意大利历史的最低点,这是我们的耻辱。”
2024年6月24日,意大利总理梅洛尼(Giogia Meloni)和匈牙利总理欧尔班(Viktor
Orban)在意大利罗马会晤后握手发表声明。(Reuters)
而这种对墨索里尼遗产的同步继承与否认,让意大利兄弟党不只能涵纳极右选民,也拥有了向中间靠的潜力。从这个角度来看,梅洛尼执政后的立场转变也就不那么令人意外。
首先是移民问题。执政之前,梅洛尼就与许多欧洲极右一样谈论所谓“卡勒吉计划”(Kalergi
Plan)阴谋论,也就是宣称左翼意大利政府已与境外邪恶势力达成秘密协议,要引入大量移民取代本地人口,在意大利实施“种族替代”。但执政后,梅洛尼的论述迅速软化为:意大利需要移民;而针对选前主张的“零容忍”政策,也就是不让任何难民进入意大利港口,梅洛尼虽在阿尔巴尼亚设立了意大利运营的“收容中心”,将部分抵义难民转往阿国,但根据意大利内政部说法,难民中的老弱妇孺依旧安置在意大利。换句话说,“零容忍”政策其实也没有彻底执行。
再来就是对欧立场。选前的梅洛尼毫无疑问是疑欧派,认为应该“重新讨论”欧盟条约并修改意大利宪法,让意大利的法律位阶高于欧洲法律,并且主张退出欧元区;但到了2022年大选投票前夕,梅洛尼直接公开喊话:胜选后保证不退出欧元区,其本人也确实在选后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Ursula
von der
Leyen)进行务实互动,淡化了疑欧派底色。而这背后原因也很现实:除了选票考量外,还有执政后的财政问题,意大利不可能不需要欧盟拨款。
不过梅洛尼的转弯并没有导致地盘的流失。从2024年6月欧洲议会的选举结果来看,意大利兄弟党获得了28.75%的选票,比2022年大选后的26%更高。如果除却“极右”的陈年争议,梅洛尼的成功似乎可以证明:本土主义、保守主义、对外现实主义所共构的“右翼路线”,不仅能在意大利选票市场胜出,也能在欧盟体系下生存。
2024年10月16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左一)与意大利总理梅洛尼(右一)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的欧盟和海合会 (GCC)
联合峰会上发表讲话。(Reuters)
韦德尔:极右政党的得体门面
而勒庞与梅洛尼的成功转身,其实与韦德尔的崛起有著异曲同工之妙。
与一生从政的勒庞、梅洛尼相比,韦德尔算是半途加入的“政治新手”。作为拜罗伊特大学的经济与商业管理毕业生,韦德尔先是在2005年7月到2006年6月担任高盛(Goldman
Sachs)分析师,又在之后转往中国工作6年,据《华盛顿邮报》披露,韦德尔还在这段期间学会了说普通话,接著又在2011年获得拜罗伊特大学的博士学位,论文主题就是中国的养老金制度。之后韦德尔回归业界,从2011年3月起在法兰克福担任安联全球投资公司(Allianz
Global Investors)副总裁,一直到2013年5月卸任。而也正是在同年10月,韦德尔加入了德国另类选择党。
该党如今被识别为极右组织,甚至一度被德国联邦安全局监控,但在创立之初,德国另类选择党其实吸引了各界精英参与,尤其是经济学家与商界领袖,原因也很直接:该党的成立宗旨就是呼吁德国退出欧元区,同时反对德国纾困南欧国家,而这显然是对欧债危机的愤怒回应。
真正触发该党进一步右倾的,是2015年的弗劳克·佩特里(Frauke
Petry)掌权。比起脱离欧元区,佩特里本人更关注移民问题与德国的“伊斯兰化”,而德国另类选择党也确实在其带领下持续聚焦种族、宗教、移民议题,这不仅导致部分成员退党,还让该党在2016年被欧洲议会的欧洲保守与改革党(ECR)除名,但这些发展都不能阻止同年的党代表大会通过反伊斯兰的政策纲领,包括主张德国禁止罩袍、宣礼塔、唤拜,以及提出“伊斯兰是不是德国的一部分”这句口号。
当然这背后也有选票市场的驱动。在德国另类选择党成立两年后,退出欧元区的话题已经有些退潮,倒是移民冲突持续涌动,且在主打反移民、反伊斯兰纲领后,德国另类选择党的支持度确实有所提升,这就导致党内的右倾趋势不断深化,即便2017年佩特里退党都不能停下,极右派系甚至将反移民的话题与反犹、白人至上、同情纳粹的叙事相结合,进一步拉升了极化程度。因此2020年3月,联邦宪法保护局就将德国另类选择党内部的极右派系Der
Flügel列为“反对自由民主基本秩序的右翼极端主义势力”;到了2021年3月上旬,德国联邦安全局已将整个德国另类选择党作为“涉嫌极端主义的组织”,进行监控。
德国2个位处前东德的州份2024年9月1日举行州议会选举,另类选择党(AfD)联席主席魏德尔(Alice
Weidel)8月31日现身图林根州(Freistaat Thüringen)拉票。(REUTERS)
而在这个过程中,韦德尔作为党内温和派虽有活动,却始终无法进入权力核心,不过还是凭藉自身表现让大众留下印象。从2016年开始,德国便有媒体讨论韦德尔在德国另类选择党的“神奇存在”,包括该党强烈反对同性婚姻与彩虹旗帜,韦德尔却与同性伴侣组成家庭且收养子女;该党主打反移民、反伊斯兰,韦德尔却雇用一位叙利亚难民来协助整理家务;该党政治精英的外显形象往往愤世嫉俗、慷慨激昂,韦德尔受访却总是轻鬆理性,平静且有条不紊。这种“神奇存在”让不少德国媒体评论称,韦德尔是德国另类选择党的“希望”与“理性面具”。
而真正让韦德尔走向掌权的,是2021年的全国大选结果。德国另类选择党虽在东部表现强劲,甚至成为萨克森州(Saxony)和图林根州(Thuringia)最大党,其全国支持度却从2017年的12.6%下降到10.3%。当时韦德尔就提出解释“德国媒体对另类选择党存在偏见”,时任党主席默滕(J?rg
Meuthen)则表示“党应该致力向中间派发出强烈信号”。于是2022年默滕辞职后,韦尔德就与同为温和派的克鲁帕拉(Tino
Chrupalla)共同担任德国另类选择党的领导人。
当然,因为这个党并没有经历勒庞推动的“去妖魔化”过程,整体还是一个囊括保守派、右翼、极右和不明确立场的“大拼盘”,所以不时发生“互相打脸”的内部矛盾。例如韦德尔的顾问哈特维格(Roland
Hartwig)就被曝光在2023年11月参加一场极右集会,会上讨论了驱逐德国数百万移民的计划,实施对象包括已取得德国公民身分者。这一消息引爆了全国示威,数十万德国人为此走上街头,要求政府取缔德国另类选择党,韦德尔于是迅速解除哈特维格的顾问职务。
当然,韦德尔本人也不是毫无激进面,例如她至今都主张,德国应该退出欧元区,同时又称如果自己担任总理,可能就“德国脱欧”举行公投;另在移民议题上,韦德尔虽不像党内部分激进派系主张的“遣返所有移民、包括取得公民身分者”,却也像执政前的梅洛尼一样,称移民潮背后隐藏著对欧洲白人进行“种族取代”的邪恶阴谋。不过整体来说,与党内那些否认大屠杀、同情纳粹者相比,韦德尔已经算是德国另类选择党的“得体门面”,正如她屡屡在受访中纠正的,“我们不是极右,我们是自由保守派。”
图为2023年9月,AfD联席主席魏德尔(Alice Weidel)及其幕僚哈特维格(Roland
Hartwig)出席新闻发佈会。AfD于1月15日宣佈解除哈特维格的职务。(Getty)
“极右崛起”的虚实与时代意义
而勒庞、梅洛尼与韦德尔的案例,其实都体现了欧洲“极右崛起”的複杂性。
首先是“极右”标籤的虚与实。三人虽都出身“极右”政党,却也都展现了对于“极右”的持续疏离,甚至正以行动推翻“极右”标籤本身,包括勒庞的“去妖魔化”策略、梅洛尼执政后转向右翼,以及韦德尔对“极右”伙伴进行切割。
这背后当然是扩大选票的现实考量,且这些出身“极右”的政治精英看似挑战政治正确,其实同样懂得适时配合政治正确,尤其是勒庞与梅洛尼,两人在俄乌战争前后的对俄立场变化堪称经典。
2024年6月13日,在意大利举行的七国(G7)集团峰会第一天,应邀出席的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Volodymyr
Zelenskiy)与意大利总理梅洛尼(Giorgia Meloni)会面。(Reuters)
勒庞在战前毫不掩饰自己的亲俄色彩,包括在克里米亚危机后公开表示“乌克兰已经被美国征服”,同时激烈批评北约政策、东欧的反俄情绪,以及欧美国家不断威胁制裁俄罗斯的恶意。但2022年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后,勒庞随即批评俄罗斯,并且主张收容乌克兰难民。
梅洛尼的转变则更有政策意义。俄乌战争爆发前,梅洛尼长期主张修复欧俄关係,包括解除克里米亚危机后的对俄制裁,并且称讚普京(Vladimir
Putin)领导的俄罗斯“捍卫了欧洲价值与基督教认同”;但2022年战争爆发后,梅洛尼先是跟著谴责俄罗斯,又在执政后持续向乌克兰提供军援,并称俄罗斯对于乌克兰四地的併吞“毫无法律与政治价值”,同时支持乌克兰加入欧盟。
再来是“崛起”叙事本身的虚与实。无可否认,极右政党近年在欧洲的选举表现确实不错,但选举成绩不等于政治权力,6月的欧洲议会大选就是典型案例:极右政党即便席次上升,也在左翼与中左翼、中右翼合作下,被排除在选后的权力核心外,例如任命新一届欧盟委员会时,高层职位几乎都由出身欧洲人民党(EPP)、欧洲社会党(PES)、欧洲自由民主党联盟党(ALDE)的非极右候选人担任;27名委员中只有一名属于极右翼,那就是欧洲保守与改革党的拉斐尔·菲托(Raffaele
Fitto),来自梅洛尼领导的意大利兄弟党。
梅洛尼本人的实际收穫更是差强人意,即便这次意大利兄弟党成绩不错,梅洛尼还是被排除在欧盟几个高级职位外:欧盟委员会主席、欧盟高峰会主席、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的高级代表。
图中白衣女子就是法国极右翼全国集会领袖、议员马林勒庞,2024年10月1日她在法国巴黎国民议会上聆听法国总理巴尼耶( Michel
Barnier )的演讲。(Reuters)
类似情况也发生在法德。儘管国民联盟在6月大选的第一轮表现亮眼,却还是在第二轮滑落成第三,关键原因就是左翼、中左翼政党为了不使国民联盟得利,决定在许多选区进行合作以避免分散选票;同理,现在德国另类选择党的民调确实上升,但各方分析普遍认为,另类选择党能在未来参与联合执政的机率微乎其微,因为该党不像国民阵线经历过“去妖魔化”进程,始终无法摆脱同情纳粹的阴影,这在当今德国政坛仍是禁忌,且韦尔德的立场与已经“相对进入主流”的勒庞、梅洛尼相比,其实还是“反对派中的反对派”,在争取选票上恐怕有其极限。
不过,即便“极右崛起”的虚实有其複杂性,这个现象所承载的时代意义还是不容忽视。以德国为例,另类选择党之所以能在东部崛起,与两德统一后的发展不均有关:随著年轻人和高素质人才向西迁移,东部人口大量外流,经济发展也普遍落后西部,这种环境催生“被剥夺”的怒气,也为反移民叙事提供弹药火力,德国另类选择党正是把握了这种时代机遇,所以能在东部站稳脚跟。
而德国并不是孤例。基本上经历全球金融危机、欧债危机冲击,欧洲的福利国家模式持续崩解,“阿拉伯之春”引爆的难民危机更是加剧原有矛盾。但作为欧洲执政主流的中左翼、中右翼精英没能回应民众需求,既无法显著改善生活成本危机,也没能调和社会分化与族群矛盾,最后只能诉诸道德、欧洲价值等虚无话语,结果就是距离民众愈发遥远,并让右翼、甚至极右越来越有市场。
归根结柢,勒庞、梅洛尼、韦德尔的崛起,就是欧洲之变的时代缩影。在这三位“铁娘子”身上,极右实践不只是排外怒吼或保守回归,更是对于全球化失衡的激烈抗争,以及对于民众焦虑的深刻洞察,即便民族主义与反建制的烈焰炙热,却也不能脱离实用主义的冷峻计算。而这正是欧洲“极右崛起”的真实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