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经过一场长达10余个小时的马拉松式谈判之后,2005年6月11日凌晨,中国商务部部长薄熙来与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含笑走出了上海西郊宾馆七号楼会议室,共同宣布双方已就纺织品贸易达成的“最后一分钟协议”。
而就在1个多小时前的谈判休息间隙,面对等候在会议室外的记者“进展怎么样”的提问,向来对媒体有问必答的薄熙来顾左右而言他,微笑着答道“今天天气很好”。
根据中欧双方达成的备忘录,欧盟承诺对源自中国的棉布、T恤衫、裤子等十类纺织品终止调查。双方同意,在2005年6月11日至2007年底期间,对这十类纺织品合理确定基数,并按照每年8%至12.5%的增长率确定中方对欧盟出口数量。在2005至2007年期间,欧盟对中国纺织品“克制使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报告书第242条款做出了相关承诺,双方一致同意,对今后纺织品贸易中出现的问题,将通过磋商予以解决。
至此,中欧纺织品贸易之争尘埃落定,一场可能爆发的贸易战成功得以避免。而另一方面,中美之间有关此问题的争论还在继续,到商务部工作一年零4个月的薄熙来,肩上的担子依然任重道远。
纺织品贸易之争 对于中欧纺织品争端的“和平解决”,各界都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原则上,这将是中国纺织品对欧盟市场出口问题的长久解决,而不再需要一个产品、一个产品地谈。协议将为双方企业提供一个可预见的、确定的贸易环境,欧盟今后也将在使用‘特保’条款上保持克制态度。”曼德尔森说。
其实,要了解中欧以及中美纺织品之间的纷争,首先要了解两个关键词:“特保条款”及“242条款”。
世界贸易组织赋予其成员可以用三种手段实行贸易救济:反倾销、反补贴以及保障措施。保障措施又称保障条款,是指在一个贸易协议中准许成员方政府在特定情况下撤销或者停止履行其协议规定的正常义务,以保护(保障)某种更重要的利益。和反倾销、反补贴不一样,保障措施的对象是正当且没有扭曲的国际贸易,其实施前提是不可预见的大量进口商品使进口国同一行业面临“严重损害或威胁”,并具备因果关系,其实施标准高于反倾销与反补贴。保障措施可采用数量限制、配额及增加关税税率三种方式来实行。
在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后,根据1994年关贸总协定,成员国应该普遍取消数量限制,但是纺织品例外,《纺织品与服装协定》提供了10年过渡期,2004年底截止。
不过,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工作组报告书》(《入世报告书》)第242条款中,中国承诺,如果中国的纺织品对进口国“市场扰乱、存在着威胁阻碍贸易的有序发展”,则允许其他成员针对中国纺织品使用特殊保障措施。这个条款是当初中国入世的主要让步承诺之一,在该条款中,对于“市场扰乱”等关键概念并没有详细加以说明或阐述,而正是这一漏洞被欧美用来当作保护被其宠坏了的纺织业的借口。
2005年1月1日,全球纺织品出口配额体系取消,原本就有着天然优势的中国纺织品对欧美出口激增。此后不久,美国挑头对中国发难,要求实施“特保条款”。5月23日,美国纺织协议执行委员会宣布,对三大类原产于中国的纺织品的特保措施正式生效。迄今为止,美国已经对来自中国的14类纺织品进行特保调查,其中七类已经设限。5月31日,欧盟也乘势加入,就两类商品(T恤衫和亚麻纱)向中国提出正式磋商请求,并要求对上述两类纺织品实施特别限制措施。
薄氏功夫 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薄熙来见招拆招,进退有据,展示了良好的大局感和沟通能力。
强硬而又不失灵活,是薄熙来留给谈判对手的深刻印象之一。“薄熙来部长是一个强硬的谈判对手,对于谈判细节有非常强的把握能力,有强烈的个性。”在《备忘录》签署之后,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这样称赞薄熙来。有中国媒体甚至用了“力挽狂澜”四个字来形容薄熙来在此次纺织品贸易谈判中的作用。
事实上,作为一名颇具魅力的政治明星,这位外表英俊的部长在中国早已家喻户晓。2001年2月24日,薄熙来在当选为辽宁省省长后发表讲话:“我在中学念书的时候,特别喜欢毛主席的一句话,‘什么叫工作,工作就是斗争’”。而此前,他在主政大连期间异常生猛的执政风格就已经让世人为之侧目。2004年2月,薄熙来进京主持商务部工作。有评论认为,这使他能够及早超越错综复杂的地方政治体系,从而将自己锁定在围绕政府核心事务的轨道上。
从“封疆大吏”到“内阁部长”,以往轻松随意、率性而为的薄熙来一改往日作风,行事极为低调。在蛰伏一段时间后,此番纺织品纷争中,他有理有据,该出手时就出手,让公众再次领略了其非同一般的“薄氏功夫”。
双方舌战一开始,薄熙来就直言欧美对中国设限“依据是不充分的,时间是过于短暂的,判断是不科学的”,在很大程度上“是拍脑瓜做决策,是凭感觉,有随意性”。进而,他又强硬地表示:“我们绝不会接受美国在纺织品一体化一开始就提出来的综合性安排的意见,也不接受欧盟提出的行动指南,因为这两个东西实际上就是要在全球纺织品一体化以后,又拿出另外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并不是经过大家讨论拿出来的,而是他们自己发明的。”
薄熙来的强硬不仅体现在谈判桌上。5月30日,中国宣布对81种纺织品取消征收出口关税,而在10天前,中国刚刚主动采取措施对部分商品加征了关税。对此,薄熙来给出了如下解释:“你们对中国产品采取设限,我们就相应的调整我们的政策,你给我们的企业加上半斤的压力,我就要给它撤掉八两的负担。”这个表态赢来满堂喝彩,连向来以狂妄著称的张五常也忍不住夸赞“这一着,比我想得出的高明”。
在谈判前后,薄熙来还不忘对来自意大利的记者幽了一默:“我想起来意大利有个马可·波罗,多少年前的人,眼光就那么长远,那时候就能跑到中国来做生意。如果马可·波罗先生突然醒过来,得知意大利现在要对中国优质、物美价廉的纺织品设限,他一定会感到很惊奇或者感到很遗憾的。”
薄熙来显然是话中有话,他最后提醒谈判对手将眼光放长远些,“不要在袜子、裤子这些问题上跟我们闲扯。”谈笑间,大将之风显露无遗。
当摩擦成为常态 “这次争端的妥善解决,不仅意味着双方纺织品贸易摩擦得到缓和,而且有利于中国今后在类似情况下同其他贸易伙伴解决贸易争端,具有一定的参照作用。”对外经贸大学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院院长张汉林教授如是评价。但中欧纺织品贸易谈判的成功,并不意味着功德圆满,发达国家甚至某些发展中国家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随时有可能再次光临。
从长远来看,中国经济的发展必然进一步改变世界贸易格局,中国同世界其它国家的贸易摩擦只会有增无减。英国《金融时报》6月15日就发表社论警告:“2013年前,除了施加倾销关税外(中国也已成为最大目标),如果中国的任何出口品被认为扰乱或只是威胁到合作伙伴的市场,其贸易合作伙伴就可能依法限制其出口。”
在这次处理纺织品的争端中,薄熙来凭借其成熟的政治智慧、娴熟的谈判技巧和良好的公众形象,给中国政府加了不少分。可以预计的是,在贸易摩擦成为常态的未来世界,政府部门的公关能力将日益重要,而在中国必须直面贸易纷争并做出回应的时候,薄熙来的个人魅力也必然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