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中国瞭望 > 正文  

30个戳心瞬间,记录上海这个不寻常的四月

www.creaders.net | 2022-04-13 15:58:59  一条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上海的这个春天很特殊,

疫情压在每个人心头。

一条的员工和所有生活在上海的人一样,

大家一个个孤立在家,

但所经历的种种时刻却又悲欢相通。

4月8日,我们发出了“我亲历的上海疫情瞬间”征集,

收到了上百封回复,

身边的朋友也纷纷给我们留言,

写下他们在这段封控期间经历着的瞬间。


其中最多的瞬间是关于食物,

在家里发豆芽风行一时;

邻居之间互换物资,

七拼八凑出一些蔬菜肉给不会团购的老人;

然后是关于确诊、求助……

女孩住进刚建好的方舱,

看到一个宝爸在临时板房的门上,

给孩子画了《汪汪队立大功》里的大狗们;

有一家人期盼已久的宝宝要在这时候降生,

其间打120叫救护车、购买奶粉的艰辛自不待言。

也有不少时刻是关于自然,

人们爬上屋顶去放风遛狗,

或者在疫情时收集到了200多处的鸟鸣,

现在我们都停止了,自然的声音反而格外清晰。

我们用这些普通人经历的微小瞬间,

为这段不寻常的历史做一个见证和记录。

编辑 朱玉茹、倪蒹葭

责编 陈子文




疫情在家眺望窗外,一片错过的盎然春色


方舱里,宝爸给孩子画的画



@raki 31岁 视频从业者

上海欠下了一个春天,只能在家里感受。

我住在市中心的弄堂,没有了阿姨叔叔在楼下聊天的喧闹声,隔壁楼的法国人也停止了派对的音乐,安静到一早会被飞进房间而困住的小蜜蜂吵醒。




饲养了一只小松鼠,第一次它爬上屋顶不请自来,觉得可爱就给了一些坚果,久而久之仿佛成了一位每天拜访的邻居(可能再过一阵子就要拖家带口了)。

@乔伊 28岁 记者

每天的平静时刻都是吃完饭后在窗外远眺一下延安中路,黄昏时分,四月的上海到处都浮动着春天的气息。小区里,有小孩在窗户前隔空互相喊着,“你写完作业了吗?”,“我在写作业!”,好像生活又有了一点烟火气。



画下封控前沸腾的生活

@fwb 建筑教师

虽是人间四月最美天,却逢沪地百年未遇之大事件。隔离中,杂乱中,努力做到一天一幅iPad小画,记录焦虑与荒唐,也回忆美好,镇静心态。


表弟拿着玩具望着窗外,“什么时候能去找小伙伴一起玩?”(小米 摄)

@小王同学 19岁 学生

花园将要变成菜地

金鱼看作生鱼片

韭菜一茬又一茬

春风吹动香椿芽

隔壁的樱花无人欣赏

吹来了花瓣紧贴着纱窗

楼上的狗狗听到动静

汪了一声又止住声音





毛毛老公在楼下向她挥手

@毛毛 34岁 一条美妆编辑

我的老公是一名医务工作者,自从3月初疫情开始,他就没回过家。我们的女儿刚出生,只有4个月大,已经一个多月没看到爸爸。只能偶尔等他空下来的时候视频聊天,一开始宝宝还认识是爸爸,但过了几天就不认识了。

前几天老公总算拿到了通行证,可以从医院回家拿点换洗的衣服,但是由于我们楼封控了,加上不想增加我们感染的风险,所以只在窗户下和我们打了招呼,是下午四点钟,阳光非常好。希望疫情赶快过去,重逢的日子快点到来。



@Andy 24岁 互联网运营

发生在2022年上海的爱情故事。我一回上海小区就闭环管理,他拖着行李箱进来陪我隔离,已经一起呆在小小的房间里两周了,在每一个自闭和烦闷的时刻我们都会抱紧彼此。

“马上就是我们俩四个月的纪念日了,还有两分钟零点”。零点我们在沙发上深情打kiss,我推开他说,要不要团点切片面包,于是两个人开始继续团吃的,在把冰箱逐渐填满的时刻里很真实地感觉到幸福。





@七毛是我 30岁 写作者

谁能想到,我跟我老公两人在家自己发豆芽了。

从橱柜的旮旯角里翻出了黄豆、绿豆,平时绝对不会想起来的东西。水泡了一夜,然后用毛巾和抹布盖着,一天浇三次水,早上掀开,看到绿豆居然发芽了,那一刻特别感动,喜出望外。又一想,我竟然在2022年的上海,自己在家发豆芽,真魔幻!

@毛,22岁,学生

本来以为安全如磐石的大学校园破防了,作为第一批被转移的密接来到浙江金华的宾馆隔离。临走时,我看了下寝室养的植物,多肉酢浆草什么的能熬,但是角堇三四天不浇水就会旱死,我舍不得,就带上了。

到了隔离点,一开始非常焦虑,紧张得胃疼睡不着觉。



因为三餐配的都是白米饭,身体吃不消。我学会了用烧水壶和白米饭煮粥,先烧开水,再把饭放进去闷五分钟,然后继续烧水,咕嘟一会就好了,吃到自己煮的热乎的粥的那一刻真的觉得好幸福。

每天在窗台上看着我的角堇在阳光下生长,偶尔也会望着蓝天白云发呆,度过一个下午。不管多么艰难,都要拥有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

@lynn 28岁 一条艺术频道

4月7日,看着食物库存越来越少,我一天都在忧心如何买菜。

晚上联系了在西安老家的亲戚、在北京的好朋友、在巴黎的表弟、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的网友、在美国湾区的女码农、在京都留学的学妹。

建立了一个三大洲五个国家七个城市的国际化团队,帮我4月8日一早去软件上面抢菜, 早上六点和八点半两轮都抢了。海外党有时差优势,但这次国际化合作以“全军覆灭”告终。

后来京都的学妹跟我说,她回笼觉的时候梦见帮我抢菜成功了,买了五百多的东西,运费四百多。



@Sylvia 32岁 媒体工作者

居家前,买了四个青团,想着又甜又腻,不大可能吃得完,但足不出户,也应应景。到清明那天,青团只剩下一个,和家人分着吃。好在早收到了今年的明前新茶,配青团正好,一口茶吞下去,刚猛的清冽之气充斥鼻腔。2022年春天的山野,我也算去过了。

@hh 28岁 戏剧人

吃过晚饭,刷手机看到了朋友圈一封求助信,是安徽来的8位打工兄弟发出的,被困出租房,无粮,有人生病,这几个关键词我感觉情况紧急,一看日期是4月9日,最新的。我马上打了信上联系人的电话。

电话中得知,居委会回复他们说自己解决,他们用了抢菜软件,没有抢到一根菜,目前已经断粮。



求助信和感谢信

我马上联系自己小区的物业队长,因他手上有买蔬菜的渠道,没想到他也是安徽人。他很激动,都是安徽人在上海打工,大家处境不一,一定要帮。

物业队长当晚找骑手和蔬菜的资源直到凌晨,第二天把菜、油、大米都送去了。同时,网络上几小时的信息发酵,让居委会重视到了,也给他们送了一些物资。



@yonita 27岁 图书编辑

好像说把香蕉挂起来,它就会以为自己还在树上,坏得比较慢。

@阿团 网友

在抖音上看到湖北荆州给上海捐赠了鱼糕、公安牛肉、小龙虾。虽然不知道能不能拿到这些物资,但对于好重口味的我来说,太馋了。

发了评论询问鱼糕具体的食用方法,网友非常细心地告诉我烹饪步骤,还私信我,问上海能不能收快递,可以私人赠送给我尝尝,最后还约定了等疫情过去请我吃鱼糕。

一个没有交集的陌生人,在互联网上,温暖了一个被疫情所困的人。也许是自己经历过,才想为别人撑伞。





深夜,还在帮居民送物资的志愿者

@元旦姑娘 33岁

我们小区接近1000户家庭,一群陌生人,临时组建了一些群。群主无私奉献地牵头去联系供应商、物流,把食物送到我们手上。

这里面有互信、有担当、更加有感动。我在群里说没有大蒜了,当时已是半夜,第二天门铃响了,邻居说蒜送到楼下了;老年人不太会手机接龙订菜,群里大家自发地七拼八凑出荤素搭配、水果,给他们送去。



社区里,提着物资回家的老人(小米 摄)

@Priscilla 26岁 一条编辑

楼里一大半是老人,不太会用手机,信息闭塞,每次楼栋下来做核酸变成了他们难得获取信息的时间。爷爷奶奶们隔着2米的距离,用我听不懂的上海话激烈地讨论着什么,特别日常、特别熟悉……

老人们都不好意思开口找年轻人要吃的。今天给老楼长送了一包蔬菜,他推脱说家里有,我硬塞给他,“我囤多了,吃不完。”他突然就眼眶湿润了,“你们都跟我这么说,谢谢你们!”后来,2楼的小伙子告诉我,两个老人只剩一个土豆了。



因为“陌生人”的帮助,猫猫难得的丰盛晚餐

@猫猫 25岁 新媒体编辑

几天前,在团购群里认识了一个女孩子,她是云南人,我的隔壁邻居。

我们已经在小区里封闭二十几天了。因为我基本不会做饭,简单做一点点,大多时候一天只吃一顿饭。后来这个云南女孩自发地说,要给我做饭吃。偶尔我会带一些食材给她,她的厨艺真的很好,让我在这个疫情时刻,不仅每天都吃得饱饱,还尝到各种花样菜式。

有一天我因为工作很忙,一直没闲下来做饭,她来我家给我煎了一份饺子,当时真的很感动。在这之前我们压根都不认识。她很有趣,并且贴心。我独自一个人在上海生活的日子里,多了一个朋友。



“邻居自发给我老公做了生日蛋糕,群里有人还说晚上要在阳台上给我们唱生日歌,拿手电筒打光,很感动……”(包子 摄)

@七月 28岁 总助

隔壁小姐姐做了长寿面给最近睡了一个月地铺的物业小哥,祝他今天生日快乐;街道送来的柴鸡比我自己买的还香,不知是哪里同胞捐赠的,很感动。

我渴望走出房门却也胆怯,所以愈加敬重此刻坚守在门外的人们,祈祷最多的平安给到他们。



大家取了葱、做了饭,都会发张照片在群里感谢

@Wenbin 41岁 汽车公司职员

有人院子里种了葱,想着大家应该都缺,就铲了一盆放到家门口供所有邻居自取。每天大家自觉地维护着这盆葱,有人浇水,有人不停提醒大家不要拔根,有人用了葱做好饭发群里接龙……这一盆葱,是我们的温暖和桥梁。



@Jenny 31岁 市场营销

4月10号晚上,我们楼放了一场露天电影,怕影响老人休息,选了没有台词的《猫和老鼠》,用了超高清投影仪投在对面大楼的墙上。

我们楼正在做饭的、吃饭的、看电视的,都到阳台、窗边静静观看。一个可可爱爱很治愈的氛围!外面的世界很魔幻,但这夜我们小区是彩色的!这次上海疫情负能量太多,但庆幸有一群很可爱的楼栋邻居和超级负责很关心大家的志愿者。



社区志愿者

@咪子 46岁 投资人

上海人这在一轮疫情中,经历了一轮一轮又一轮的核酸检测,看着大白们忙碌,很多时候是一声谢谢或者一个感谢的眼神。

但昨天,整个小区居民被大白破防了!第一次做核酸看到大白后背写着单位:无锡人民医院。白天做的时候,我便注意到了这行字,这是兄弟省的援助医疗队啊。

晚上天黑了,小区群里有人说,医疗队还没走呢,他们太辛苦啦,我们去阳台表示感谢吧!结果,一呼百应,我马上就听到陆续有阳台传来“感谢无锡医疗队”的声音。

一个声音、两个声音、一片声音……此起彼伏,大家做不到整齐划一,但都有感激之情。这一夜的呐喊声让我难忘。







方舱日常

@小怡同学 22岁 前台

4月5号,我接到了确诊电话,手都是抖的。我怕传染给爸妈,把自己关在房间,偶尔出去都戴着口罩。有天我爸说,“你再在家戴着口罩就不拿我们俩当你亲爸妈!”我瞬间就崩不住了,他看见我哭也崩不住了。我怕留下病菌,赶紧回房间了,缓了好久才缓过来。

第二天晚十一点接到电话,告诉我一小时后去方舱。从小到大,我一直住在家里,从来没有一个人住过。到了方舱,特别特别想家。一个人的落寞感觉快疯了,下了很多电视剧也不想看。其实身体的折磨一两天也就过去了,心理的折磨才是这个病毒最令人恐惧的。

@一七 25岁 记者

4月6号,我的合租室友确诊了。作为密接,我们一起被封在了家中。

我和室友商量着,把确诊消息发到楼栋群里,内心忐忑。惊喜的是,我们收到的都是这样的回复:“祝早日康复”、“不要有心理负担”、“快吃连花清瘟胶囊,多喝水多睡觉”、“一定要保证蛋白质的摄入啊”……

在小区的团购群里,别的楼栋都在问我们楼是哪一户确诊的,但邻居都很善良,没有透露我们的信息,还安抚其他楼栋,也许是怕大家在群里说一些“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的话吧。



当我的老板、同事、朋友得知我室友阳性之后,给了我很多安慰和帮助,叫我一定要保持心态稳定、心情愉悦。我有一位同事,平时就是我们的笑话库,为了让我开心点,她这两天在群里发了很多搞笑短视频。今天早上打开工作计划,发现同事那一栏写着一条——为一七甄选10个搞笑视频。哈哈哈哈哈,不好意思,写到这里笑出声了。

最后一个时刻:一个好消息,就在我码字的当天,一位确诊的邻居已经转阴了,祝福TA,也希望我的室友早日康复。



方舱黄昏时分

@Kimberly 26岁 记者

我们方舱刚住进来时,全是尘土和建筑垃圾。大家自发接了水冲洗地面,清理洗手间,收拾垃圾。公共洗手间没接热水,两位同层的大哥就自己动手,接水管、热水器,装玻璃、修地板,堪称“大国匠人”了!朋友说是“前阳栽树,后阳乘凉”。

眼前的苟且太过残酷,但大家的自救和互助能力还是让人感动。我们这一栋建了个微信群,最初叫“方舱求生”,大家说太消极,改叫“喜阳阳”,又说我们要追求变阴,所以现在叫“高桥度假群”。这几天天很晴朗,“高桥度假村”的晚霞还是很美。



方舱里大家晾衣服的方式

方舱最壮观的就是每次送饭,大白一嗓子“楼上楼下的,下来吃饭了”,就能听到轰隆隆一阵脚步声,地板一阵微晃,大家纷纷出来领饭,宛如非洲大草原上的羚羊群迁徙般带起一阵尘土。发了些盒饭的照片给同在上海的朋友,被调侃吃的比居家隔离还好。确实,起码还有肉,味道像是高中食堂。

算是切实坐在了历史的第一排,亲身体验了一把。







“我也很累啊,脱下防护服,我也是普通人,可是他们叫我大白啊。”阿单(支援方舱护士)

@王橘子 28岁 市场

3月底报了小区的志愿者,小区里有个接近90岁的奶奶,女儿癌症,前几天主治医生打电话说见最后一面。奶奶做了核酸,但在住院部还是被拦下一次,上楼之后护士长又不让进,等到主治医生再找上头领导开会,最后同意可以见一次。

奶奶突破重重困难见到了女儿,真的是何等的痛苦,女儿离开了人世,女儿的儿子关在浦东的大学不能出校,真的打着这段我在流泪。

@魔都笑笑生 28岁 公司职员

3月16日,是我右肩的肩袖撕裂手术后第四周,这天我们小区进入封控,3月30日,是我和手术医生约好的复诊日,但这天早上,收到了医院的停诊信息,浦东其他的医院也都陆续停诊。

因为右手臂一直抬不起来,我不能洗头,不能做饭……蔬菜和水果也变成稀缺资源……我只想洗一个头,吃一顿不是方便食品的好饭。



在邻居协助下,吃上的饭菜

4月5日,突然听到有人敲门,这是我封控以来第一次听到有人敲门,才发现原来是楼下80岁的阿姨在敲隔壁的门,阿姨看了看我,寒暄几句走了。下午,又听到敲门声,竟是楼下阿姨端着一大碗红枣莲子小米粥。她说小姑娘,你手不方便,有什么要帮忙的你就来找我。

4月7号晚,邻居小姐姐到我家,帮我洗了头,切了一个大土豆,把发的物资扛了上来,楼道长又帮我切了一大块猪肉,他把猪肉切成小块,分成几份装在保鲜袋里……托他们的福,我近一个月来,久违地吃到了一份土豆炖肉。在这之前,我从来没有指望陌生的邻居能帮忙做些什么。

此时最难的是,联系了不下十个渠道求助,但就医一直解决不了,联系不到能接诊的医生,关节镜手术后如果不及时观察、开始康复训练,会关节黏连,时刻忧心着。

@Pz 26岁 新媒体工作者

小区里有条大狗大家都很喜欢,疫情前就经常被主人带着到处转悠,一身雪白的毛,到我腰那么高,很是帅气。封城期间,大狗每天在狭窄的室内待着,闷闷不乐,主人就在小区群求助。这几天,夕阳西下去窗台看了一眼,意外发现大白正牵着大狗在遛弯。狗狗特别乖,走得慢慢的。

小区路上空荡荡的,只有一人一狗肩并肩走着。





疫情期间的待产病房

@范范 38岁 宝妈

孕期39周时,疫情已经集中爆发了,情况一天比一天不稳定,被告知进产房需要三天一次的核酸证明,到40周预产期那天,医生反复确认才让入住了正常的病房待产,没有护工,生产陪护只允许一个家属。

宝宝在3月24号出生,五天后出院,马路上一个人都没有,空荡荡的高架恍如空城。

出院当天市面上很多奶粉都已经断货,母婴店陆续在封闭。我老公跟我妈妈急得不行,到处打听,赶在封城前抢到了一箱奶粉和一箱尿不湿,能撑一个半月,才算是心安了,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心惊胆战。

我38岁,高龄产妇,这个孩子的到来对我们一家都特别珍贵。尽管现在疫情封城,一切都很紧张,但一家人每天还能待在一起,我爸爸妈妈们每天能看看孙子,心里就有种由衷的幸福感。



@筒哥 36岁 国企科员

我们小区在做了第九次核酸后,3月30日接到了疾控的电话,通知我们家核酸检测异常。这个电话如晴空霹雳,要知道,我家有一个怀了37周的孕妇在。经过复核,我丈母娘核酸阳性,我们都是密接。

我们在家里认真做了消毒和通风,万幸没有感染。

丈母娘2号被带去了方舱医院,4月5号,老婆开始宫缩,预感到快要生产,我们晚上10点开始打120,等了大概一个半小时,终于救护车到了,把我们送到密接人员的指定医院——第八人民医院。

产房是单独一间,过程中,医生就坐在她旁边,教她怎么放松,细致入微地照顾,4月6号清晨顺产了我们的女儿。我们初为人父母,小孩一直哭闹,这个时候也没法请月嫂或者进月子中心,到处跟人请教如何换尿布和洗澡。

经历许多苦涩不易,回想起来还是幸运的。宝宝她正好想在这个时候到来,看看世界。





@刘悦来 51岁 景观设计师

2020年疫情期间,我们第一次发起了seeding种子行动“邻里守望互助公益计划”,倡导大家无接触分享种子,在家门口或者一方小阳台上育苗,种出一片自然。2年多过去,打卡分享自家小花园的社群不断壮大。

70多岁的尤奶奶,这两天特地发来了她家楼道里的“共享花园”,全部用吃剩的蔬菜头自己长出来,开出了花。

她说,“以前我习惯把花草养在自己家的厨房窗台上,今年趁着做核酸,就带下来,放在楼梯北面平台,让更多人一起观赏,’蔬菜开花好漂亮吧’。”



社区花园

过去5年,我和团队指导帮助居民自己改造“家门口的一片自然”,做了700多个迷你版花园。我自己和夫人打理的社区花园,我们每次下楼核酸都会看到,现在二月兰还在开放,蝴蝶也绕着飞。

通过观察自然,记录分享,我们身体不接触,大家心还在一起。这次疫情让我们对邻里的感觉,也真真切切地深刻了许多。



@谭志鹏/罗黛诗 30岁出头 艺术家

在上海封控期间,似乎天气大多都十分晴朗。

不同于市里封控后产生的反差;我们身处地广人稀的奉贤区海湾,除了禁足,周遭还是一如往常地安静。工作室难得有一片可观的草坪,最开心的应该就是家里的狗子,傍晚让它在上面肆意地奔跑,掩不住的笑容晕染在空中。那天我们互相追赶,如同孩子一样地追逐打闹。我把狗子扑倒在地上,捉弄般搓揉它的皮毛。

夕阳下,所有的鸟鸣虫叫、所有的风吹草动,疫情的无奈在这一瞬间烟消云散。


刘毅在疫情间的画作

@刘毅 41岁 艺术家

4月3号,我站在阳台上,突然听见鸟叫声,特别清脆。平时外面总是吵吵闹闹的,现在我们都停止了,自然的声音反而格外清晰,特别触动我,我当时就拿出手机录。后来在朋友圈看见好几个朋友因为疫情心理状态很不好,我就把录音发给他们了。没想到他们反馈都特别好。我就又转给了好多好友,像是一份礼物一样。

其中有一个收到的人是个大学生,他给我回了一段在他宿舍那边录的鸟叫声,不太一样,但也特别好听。我就想,干脆发起一个活动,叫“鸟鸣电台”,让大家记录疫情中在自家听到的鸟鸣。其实这份美好一直存在于我们身边,只是平时被忙碌的我们忽略掉了。


刘毅每天的朋友圈分享

几天的时间,陆续收到的200多份鸟鸣的录音,我每天都会在朋友圈分享,我把它看作一次社交媒体上的公共艺术。每天一家人围坐桌前,夫人在抄经,儿子在写作业,我就在手写记录这些鸟鸣的地点、种类、发送者。

我觉得某种角度上,这是一种虔诚的祈祷和祝福。

   0


热门专题
1
美国大选
6
巴黎奥运
11
中国爆雷
2
中美冷战
7
三中全会
12
李尚福出事
3
乌克兰战争
8
中共两会
13
秦刚失踪
4
以哈战争
9
台湾大选
14
火箭军悬案
5
万维专栏
10
李克强
15
台海风云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