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中国瞭望 > 正文  

中国地方债大暴露,强制人民公仆接盘

www.creaders.net | 2023-01-13 09:53:34  老干体v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1

墙内自媒体老干体V文章:幸福的公务员们,这下更“幸福”了:要成为地方政府的股东了。

最近,地方财政吃紧,政府发出文件,要求科级公务员贷款200万元购买地方债。

这下好了,以前只当自己是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直接把政府控股了。

一位山东县城的科级干部李红(化名),爱人已于6年前向工作的银行贷款160万元,购买了单位的股份。至今3年未分红,但每年给银行的利息一分不能少。

关键是,想退股还不可能,哪怕离职。

朋友打听了一下,才发现身边的公务员,前些年已经大量买过县政府和城投的债。

公务员的新任务:购债

新闻富矿国又有石破天惊的大好消息,这次是有关地方财政和公务员的:

说到贵州,有些地方将债务展期到债务最长法律认可期限:20年,摆明了就是不想还了。

山东与贵州不同,作为通过转移支付养着全国的7个东部发达省市之一,税收有净上缴,但排在倒数第一位,分分钟会变成需要转移支付的那种省。那么,在寻常情况下,山东能够拿到转移支付的可能性很低,如果碰到财政困难,也只能自己解决,因此财政比干脆吃转移支付的24个欠发达省市反而更脆弱。

再说了,山东人好面子,不能这么没底线,砸锅卖铁,也要完成上缴任务,否则面子往哪搁。

现在山东地方债有多严重?

据说,包括李进同志家乡诸城等市,虽然没有像鹤岗那样被公开宣布财政重整,但实际上已经被省里接管。

公务员不在此时站出来接盘,牢牢把住正确的发展方向,更待何时?

2

不忘前事

事实上,让公务员在地方债之外,向当地财政或城投公司注资做债主,早已有之。

哪怕浙江这样的发达省份,我知道有个县以前很穷,通过向公务员高息借债,盘活了一批土地,借着离杭州主城距离近的优势,这些土地都卖了好价钱,不但还了债,还有大量财政盈余,成为发展明星。

在山东,这种做法当然也不新鲜。李红有个公务员朋友,看到上面那个科级干部摊派200万元的公告说,这种事之前很多,特别是乡镇,财政困难就向职工融资,只是额度没现在这么大。

上世纪90年代,他任乡镇公务员的父亲曾被摊派500元,相当于一个月工资。2000年后,财政把任务压给单位,每人交5万元,抵招商任务。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经济繁荣,财政宽松,这些摊派款也都还回来了。

到了2008年后,面对金融危机,地方要扩大投资,财政又开始向公务员定向募集资金。2013年时年息高达12%,很多公务员走后门才能存进去。

但随着需求量越来越大,财政就来者不拒了。年息也从12%一路降到10%、8%,如果存款额不足100万元,可能只有6%。但在实际上,现在存100万的年息还有8.5%,差不多2倍于银行利息。

2015年后,地方债被纳入监管,地方政府遂改以城投、城资等国有平台公司名义融资,除了拿土地向银行抵押贷款,也有相当部分是向公务员借贷。

但很多公务员一看收据上盖的公章从财政局变成了城投公司,觉得城投是企业,有风险,就撤出了资金。但绝多大数人认为城投是政府的影子,实质未变,因此继续理财。

李红是2006年考进去的公务员,她入职的时候就有这种理财方式,利息很诱人,身边的公务员绝大多数都是政府的债主。也就是说,除了正常收入,他们还能从政府获得10%左右的理财收入。

在她的印象中,有位同事之前存了30万元,融资主体从财政改为城投后,不放心取出来了。

另一位同事共存了十几万元,分别是2023年4月和5月到期。最近听说城投负债70亿元,担心风险,就问同为公务员的父亲,得到的回答是本金到期后取不出来,只允许先取利息。

她现在很矛盾,如果现在就一定要支取的话,会损失8.5%的利息,有些舍不得。但如果捱到明年四五月份到期后支取,万一像她父亲一样取不出来怎么办?

不过,她也没什么好后悔的。2021年时曾计划取出买房或者商铺,但是房市冷淡,所以依然选择存在城投。现在房市也不好,财政也不好,放在哪里都不安全。

李红也听另一位同事说了,到期的本金取不出来,但利息可以正常支取。

3

本质是优质资产荒

一个很寻常的认知是,如果城投项目有市场价值的话,是不难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成本也会远低于向公务员个人融资。

问题正在于,城投所拥有的一些土地并不具备商业开发价值,卖不掉;他们投的一些项目,比如农村路面硬化、自来水工程,根本没有市场前景,只是为了拉动投资;甚至有些钱直接被拿去发了工资。

用一位行家的话说,城投是表相,本质是城投债形成的资产效率太低,甚至是负资产。一些地方将支出项转为资产,再举债套现,最后债务货币化,形成了一个掠夺民财的闭环,就看何时爆雷。

李红自己没有购买任何政府债,因为她家已经被爱人所在的银行套住了。

地方银行多半受制于地方政府,经营自主权更小,在为财政输血上压力更大。前些年,银行自己转不开了,要求员工按级别购买银行内部发行的债券。李红爱人作为中层干部,大概投了160万元。

没有钱?银行按低于基准利率的标准贷给你,年息大约3.5%。没担保?同事相互担保。

一开始,每年也能分红8%,与财政贷款差不多。但李红发现,最近5年,先是分红时间往后拖,到最近3年干脆停发了。

但退股是不可能的,贷款还得还,年年搭利息。有些已经辞职的员工也退不了,不想持有的话,只能等有人升职后要扩大持有量时,你再找他私下转让。

李红觉得,她家已经被银行拖下水了,千万不能再被财政拖下水。

向“自己人”公务员下手举债,应该是实在没办法了。有些地方土地卖不出去,干脆让城投等国企买,然后抵押给银行贷款。2022年10月13日,《关于加强“三公”经费管理严控一般性支出的通知》严禁通过举债储备土地、不得通过国企购地等方式虚增土地出让收入。

于是,既是财税重地、又是举债大户的江苏,有些城市让国企与民企联手拿地,实际上还是国企拿地去贷款。

至于山东,民企怕一报价就真的成了买家,干脆不敢参与,于是连这种作弊的机会都没有。

李红说,这两年财政的困难是显而易见的。最近年底,最多的SHANG访竟然是农民工讨薪,而且多数是政府投资项目,可见连强制性的项目保证金都没有交。

至于工资,没有明着降,但通过发放方式的调整,年收入实际上降了。

一个县里的科级干部,自然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房子两套、车子两部,标准的中产生活。但若碰到财政融资,两套房子的价值根本抵不过200万元的贷款,实际上马上就风雨飘摇。

至于她那位同事,自己是中级职称,工资七千多点;老公也是体制内副科,工资差不多,实际上没有风险承受能力。

一个好消息是,1月8日,国家公务员笔试顺利结束,共有194.8万人缴费确认,又创历史新高,为国接盘的优秀青年又增加了一大批!

4

印钞!印钞!

在许多人看来,政府没钱,印钞就是了,根本不是个事。

实际上,这几年印的钞,你没法想像!根据央妈最近公布的数字,看着都吓死人:

想想我们的经济增长速度,就知道这个印法,稀释了多少财富!

要知道,1998年,我国的货币存量才突破10万亿,2013年才突破100万亿,2020年突破200万亿,2022年末高达266.43万亿,比上一年增加了28.14万亿

还能怎么印?

但与此同时,2022年全年,人民币存款增加26.26万亿,同比多增6.59万亿元。

说明什么?这些印出来的钱,没有进入经济运行体系,而是马上又回到了银行手中,相当于印了没有放出去。

很简单,老百姓不敢花钱了,全国人民在银行的存款余额飙升到了120.84万亿!差不多相当于货币存量266.43万亿的一半躺在银行里不动。

相当于14亿中国人,至少每人手上都有8.63万的存款。

再看看社融数据,正好颠倒:

如何打破不消费、不投资、不贷款的“三不主义”,且要看政府的本事了。否则,土地拿在手上,以前都是钱,现在都是雷。

5

不可能三角

实际上,在地方债这件事上,各方的利益并不一致。

从上面的角度,地方债不能影响大局,否则会把全国拖下水,只能地方自己扛。

财政刘部长前几天就说得很明确:“坚持ZY不救助原则,做到“谁家的孩子谁抱”。”

这很正常,自1986年以来,全球一些国家的动荡,莫不由于通货膨胀引发。如果上面要兜底,那无非就是印钞,最后引向通胀失控、社会不稳,这可算得上是上面的底线的底线了。

另一个底线是,如果要保地方不破产,那只能将坏账推给最大的债主金融机构。但这势必会引发金融危机,包商银行、锦州银行等地方小行的危机,就是这么来的。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危机,可谓是第二个底线了。

那么,只能任由地方发不出工资,就这么烂下去?

如果从上面的视角看,好像这个后果是最能接受的。

也就是说,在地方债这件事上,上面已经抽身离去了。至于地方上死财政还是死银行,边看边走。反正无论如何,这三个都要保,那是不可能的了,可以视作一个“不可能三角”吧。

我问李红,如果必须买城投债,否则就辞职,你怎么办?

她说,那就辞职吧,反正再过10年退休了。

我说,在职的都发不出工资,你竟然以为会有退休金?

她说,那就回家种地吧。

我说,如果种地能养活人,那就不会有城市化、工业化,也不会有农民工背井离乡去打工啊。

当然,下面这种建议,那就是胡扯蛋,必为广大公务员同志所不齿,弄不好,要全官共诛之!

   0


热门专题
1
美国大选
6
巴黎奥运
11
中国爆雷
2
中美冷战
7
三中全会
12
李尚福出事
3
乌克兰战争
8
中共两会
13
秦刚失踪
4
以哈战争
9
台湾大选
14
火箭军悬案
5
万维专栏
10
李克强
15
台海风云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