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荆轲刺秦王是数千年来广为中国人熟悉的历史故事,图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荆轲刺秦王》舞台剧。(图/新华社)
中国秦兵马俑1号坑考古团队发布了第3次发掘成果报告,引起了热烈的议论。由于本次发掘区有明显的人为粗暴破坏迹象,证实史书上记载楚军破坏兵马俑。另外最大的收获在秦军兵器,增加了长矛、箭弩、青铜配剑、戟等多项武器与排兵佈阵形式的认识。尤其是取得完整秦兵配剑形态,足以釐清《史记》记载有关荆轲刺秦王时众臣喊“王负剑”是如何背负与拔剑的过程。
在发掘出的陶俑与器物方面,这次发掘共清理出陶俑 220馀件、陶马16匹、战车4乘、鼓2处、鼓槌1处、漆盾1处、笼箙3处,另发现车马器、兵器、生产工具等共计千馀件组。在士兵使用的兵器上,有长矛、远射兵器(箭)、青铜配剑、戟等,其中主要长兵器就只“铍”与“戟”两种。
最初发现“铍”时以为是佩带的短剑,后来发现更多的铍有木製长杆,才知道它是长枪的一种。(图/央视截图)
兵马俑1号坑发现的长兵器“戟”,是前矛后戈的组合。与“铍”同样是阵列士兵的长兵器。(图/新华社)
铍是将类似短剑的利器装在长柄前端,与现代的刺刀用法相似。此前1号坑发掘时曾出土青铜铍16件,当时把铍当作是佩带的短剑,后来发觉出更多的铍,才发现是误判。至于戟,则是前矛后戈的组合。这两者都是阵列士兵的主要武器。
另外,这次发现完整的佩带长剑陶俑,为解决另一个长期以来的历史谜题提供了新的线索。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公元前227年,燕国太子丹派遣荆轲刺秦,在图穷匕见时,荆轲左手抓住秦王袖子,右手持匕首一刺未中,秦王起身拔剑,但因剑身太长未能出鞘,两人在殿中追逐躲避,殿下群臣都吓呆了,此时有人高呼“王负剑!”随后秦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掷出匕首未中,再遭秦王刺了8剑,最后被秦王左右侍卫所杀。
《史记》与后来的《战国策》记载这段历史内容大致相同,但后代解读时却在“王负剑”到底是何种状况却莫衷一是。近代戏剧或电影演出“荆轲刺秦王”时,在秦王“负剑”的方式有不同演出方式,有的演员是将剑背负于后背上,由后背往前拔出,也有把剑佩于腰际由后方侧面拔出,两种演绎方式都引起一些争议。
荆轲刺秦王一击未中,被秦王拔出长剑砍断大腿,刺了8剑,最后被秦王左右侍卫所杀。(图/搜狗百科)
后来有研究者根据汉朝画像认为当时剑是佩于腰际,因此推论“负剑”是将挂于腰际的剑鞘尖端往前,手伸往背后拔剑,如此才能有足够的长度将剑身完全拔出剑鞘。但是秦的佩剑方式是否与汉代相同也有疑问,一直到发掘兵马俑后才大致推论出秦兵军官佩剑方式,这次第3次发掘比较特别的是有一座陶俑正好很完整地保持著佩长剑姿态,因此证实秦兵长剑配于左边腰际,至此“负剑”的方式就有了更为充分的证据。而秦王以剑击荆轲“即断其股”,锋利的秦剑也因而名噪历史。
第3次发掘发现一座陶俑很完整地保持著佩长剑姿态,因此证实秦兵长剑配于左边腰际,秦王“负剑”的方式就有了更充分的证据。(图/新华社)
这次的发掘也发现秦军行兵佈阵的组织方式与规模,按现有陶俑的密度推算,1号坑陶俑、陶马有6000多件,构成车兵、步兵大型方阵。若再结合2号坑、3号坑,涵盖了步兵、骑兵、战车以及指挥机构交相呼应,反应出秦兵排兵佈阵规模庞大且组织严密,其军事力量能横扫6国可说其来有自。未来随著秦陵考古工作愈为深入,将能为后世的人们提供更多2千多年前中华民族历史奥秘。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对习换了个称呼,何立峰瑞士讲话露机密 |
2 | 何卫东的重大消息来了 |
3 | 深圳发生大事,令人细思极恐 |
4 | 北京松口气之余,贝森特又来一记当头棒喝 |
5 | 普金甩给习近平一张帐单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传中共3号人物,连基本尊严都没有了 |
2 | 对习换了个称呼,何立峰瑞士讲话露机密 |
3 | 突发!美国、日本,重大变数 |
4 | 何卫东的重大消息来了 |
5 | 疯传:白宫新闻秘书一边工作一边喂奶的照片 |
6 | 热议:中美一拍即合 会谈出奇顺利 |
7 | 深圳发生大事,令人细思极恐 |
8 | 纽约时报:这是习近平一直在等待的贸易战 |
9 | 重大利好!中方承诺缩小贸易逆差 |
10 | 东北人,太禁欲了!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