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23年4月24日,比利时奥斯坦德(Ostend),法国总统伊曼纽尔‧马克龙(右二)抵达北海峰会(North Sea Summit)会议现场。(Kenzo Tribouillard/AFP)
墙内自媒体利刃号文章:加拿大第19任总理莱斯特·皮尔逊曾经表示,“外交,就是让别人走你的路”,此言可谓“大道至简”,然而“知易行难”,致力于“和平崛起”的中国,目前就陷入了外交困境,遭遇重大挑战。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4月25日的报道,法国总统马克龙在出席第2届北海峰会时表示,中国驻法大使卢沙野的讲话“言语不当”,“我认为外交官不应该使用这种语言”,他强调,“将全力声援(因中国大使言论)而遭到攻击的国家”。
就在马克龙做出这番表态前夕,法国外交部于24日正式传召了卢沙野大使,并向后者表达了“抗议”,要求卢大使对其言论“做出澄清”。众所周知,马克龙的访华之旅结束不久,刚刚才从中国捞走了1500亿的订单,怎么就突然对中国“开火”了?原因很简单,卢大使不久前在接受法国媒体采访时,发出了“震惊欧盟”的争议性言论,按他的说法,“克里米亚原本就属于俄罗斯”,“前苏联独立国家无合法主权地位”。
更多的欧洲国家可能会被普京“合法入侵”,因为他们原本就不算“主权国家”嘛。
所以整个欧盟瞬间“炸锅”了,法国“震惊”,波罗的海三国“愤怒”,纷纷召见中国大使或全权代办,要求“给个说法”。一波波外交压力持续涌来,未免欧洲掀起“反华浪潮”,未免让美国整合西方“反华统一战线”,中国外交部选择“壮士断腕”,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方尊重苏联解体后各加盟共和国主权国家地位”,
卢大使的讲话只是他的“个人观点”,不是中国政府的“官方立场”。
卢大使并非首个发表“争议性言论”的中国驻欧外交官,稍早些时候,据俄卫星通讯社4月5日的报道,中国驻欧盟大使傅聪在接受西方媒体采访时就表示,“中俄友谊无上限”啥也不是,“只是一种比喻修辞”。
傅大使此言一出美欧俄“皆惊”,《纽约时报》大肆报道,欧洲也想不到中国大使这么“放得开”,普京秘书佩斯科夫没有直接批评,但俄外交官扎哈罗夫却很不客气地表示,中国企图拉拢欧盟,“这只是一种空想”。
更早些时候,据观察者网去年3月17日的报道,中国驻乌克兰大使范先荣在会见乌克兰利沃夫市领导人时表示,“我们看到乌克兰人民的团结”,“团结就是力量”。
就在范大使做出这番表态的同时,乌军、乌民众正同中国的“战略合作伙伴”俄罗斯进行激烈的对抗,而中国大使却为乌民众的团结“点赞”,虽然范大使的表态在“争议性”上远不如前两位大使,但这味道品起来,也的确是“怪怪的”。
说完了中国在欧洲的外交,咱们再来看看亚洲的情况。
据韩联社4月20日的报道,韩国外交次长张虎镇连夜召见中国驻韩大使邢海明,向中方提出“强烈抗议”。
首尔之所以这么“上头”,大老晚地召见中国大使发泄怒火,就是因为中国“居然敢反抗”,就在不久前,韩国总统尹锡悦公然宣称,台海紧张责任在于中国试图“单方面改变局势”,扬言
“台湾问题不仅仅是两岸的事”,也是“全世界的事情”。
这不仅仅是往中国头上泼脏水、扣黑锅,还企图为别国干预台海局势寻找合理的借口,“这还了得”?所以,中国外交部在例行记者会上予以了批驳,哪知道韩国不仅不知收敛,相反还“召见中国大使”表示“强烈抗议”,要求中国“谨言慎行”,不要“没事找事”给中韩关系“设置‘不必要’的障碍”。除韩国之外,菲律宾也不止一次召见中国大使,或对中国“提出抗议”,或要求中国“做出解释”。
据中时新闻网4月21日的报道,菲总统小马科斯在出访美国前夕公开扬言,他将“很快召见黄溪连”,要求中国大使对其言论“做出解释”。
黄大使曾表示,菲政府向美军提供邻近台海的军事基地是“火上浇油”,如果菲方真的考虑在台15万劳工的安危,就应该“旗帜鲜明地反对‘台独’”,而不是将距离台湾仅400公里的海军基地交给美国,“这样只会火上浇油,推波助澜”。
应该说,黄大使的这番表态很有道理,照顾了中菲两国的利益,但就因为指责菲政府“火上浇油”、“推波助澜”,小马科斯总统就扬言要召见中国大使,让黄大使“解释为何发表上述言论”,这明显是“冥顽不明”,“揣着明白装糊涂”罢了。当然,在秦刚外长访菲之后,小马科斯表示,“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菲方将一如既往恪守‘一中’政策”,“将坚持独立自主,不选边站队”,“维护地区和平与繁荣”。
但需要指出的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小马”总统的态度是“多变的”,“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本事“炉火纯青”,借助美国从中国榨取好处,又借稳定中菲关系,来从美国那里讨要更多的利益,但最终——正如咱们预测韩国那样——还是会倒向美国的怀抱,它们所做的,无非是在中美摊牌之前,将从中国那里获取的利益“最大化”而已,所以并不能对菲政府的承诺“抱太高的期望”。
综上所述,咱们从欧洲说到亚洲,前后涉及到卢沙野、傅聪、范先荣、邢海明和黄溪连5位中国大使,他们的经历都说明了一个问题,中国的外交的确遭遇了“重大挑战”,这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中国在俄乌、俄欧、美俄之间“走钢丝”,越来越不好走了,驻乌大使范先荣说,“我们看到乌克兰人民的团结”;驻欧大使傅聪说,“中俄友谊无上限只是一种修辞”,这都是为了避免西方将中俄“归为一类”,“联合起来针对”。
但为了不疏远俄罗斯,确保中俄合作保持“高位运行”,驻法大使卢沙野才表示,“克里米亚原本就属于俄罗斯”,当西方记者“撇开历史”,从国际法角度讲,乌克兰拥有对克里米亚的主权时,卢沙野又声称,前苏联独立国家压根就没有“合法主权”,因为“没有国际法支持这一点”,乌克兰诸国既然都不是“主权国家”,又怎么可能拥有对克里米亚等前苏联国土的“合法主权”?这就维护了俄罗斯利益,维护了中俄友谊。
一下“中俄友谊无上限只是修辞”,为乌克兰人民“点赞”,一下为俄罗斯讲话,恰恰就是中国外交“走钢丝困难症”的体现,所以,这些貌似矛盾的表态,实实在在不能怪卢沙野、傅聪、范先荣三位大使,这是由中国外交的“尴尬处境”决定的。
走一时的钢丝容易,走一世的钢丝就难了,所以卢大使“出事”了,没有拿捏好度,被西方抓住了把柄,为了平息欧洲的怒火,中国也只好“弃卒保车”、“壮士断腕”了。
另一方面,中国外交在亚洲遇到的困境,虽不再是“走钢丝”的痛苦,但依然也是“难念的经”,这经难念在中国竭力稳定的“友邦”,一个个逐步被美国“挖走”,而且还转过来对付中国,这种“千钧压力”是外界很难想象的。
韩国逐步投入美国反华集团的怀抱,并很可能与日本一道“插手台海问题”;菲律宾每年从中国赚不少钱,但依然倒向了美国,不仅在南海搅风搅雨,而且还为美军出兵台海提供军事基地。
所以说,现在的中国外交的确面临“重大挑战”,外交官、驻外大使他们面临的压力很大。前英国首相哈罗德·麦克米伦就曾表示,外交人员“总是面临残酷的两难境地”, “永远徘徊在陈词滥调和轻举妄动之间”。外交官不好当,但外交事务又非常重要,肯尼迪1961年在西雅图大学演讲时就表示,“外交和防御(军事)不能互相取代,二者缺一必败”,所以,中国还得加强“战略人才”建设,要撑起这个局面,不能垮了。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
1 | 在澳门赌场赢了1000万 马上不玩了 会有什么 |
2 | 又一个,传王毅也出事了 |
3 | 中国女子“陪睡”换1.5亿大订单 网友热议 |
4 | 科学家张宪义全家叛逃美国 内幕曝光 |
5 | 两大失控事件 暴露中国落后程度 |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
|
热门专题 |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