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省市审计报告陆续出炉,有多个地方政府虚增财政收入的问题,部分地方政府虚报金额甚至超过百亿元人民币,引发外界对地方财政真实性和稳健度的质疑。
据第一财经报道,地方政府虚增财政收入的行为由来已久,主要原因在于政绩考核。财政收入增长是地方官员政绩评估的重要指标,尤其是在财政收支压力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一些地方政府借由虚报收入、调节征收进度等方式掩盖真实的财务状况。
报道指出,广东、河北、四川、青海、辽宁、内蒙古等省市的审计报告均揭露当地部分县市政府的财务造假情形。例如,广东省3个市及3个县借由国有企业购买国有资产等方式,虚增财政收入达171.01亿元(人民币,下同,约24亿美元);河北省则有1市7县借由虚假处置公益性资产等手段,虚增收入24.95亿元。
四川省审计报告称,部分地区将定向捐赠资金缴入同级财政,虚增财政收入4151.22万元。青海省审计报告指出,2023年省级财政将收回的以前年度已列支2000万元资金调入一般公共预算,虚增当年财力。
内蒙古审计报告则称,有4个盟市将不属于非税收入的资金征缴入库或先征后返,虚增非税收入286.49万元。辽宁审计报告称,4个市本级和19个县利用财政资金缴纳特许经营权转让价款、土地出让金和罚款等。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施正文认为,虚增财政收入掩盖了真实财政收入状况,隐瞒实际财政赤字,加剧了地方财政风险,也干扰了中央对地方真实财政状况的判断,容易误导决策,影响宏观调控,并损害了政府公信力。
专家建议,抑制虚增财政收入行为,一方面需要地方端正政绩观,科学理性设定财政收入指标,并落实“预算法等收入指标只是预期性指标,而非刚性完成任务指标”,减少地方为了完成任务而虚增收入。并持续推进财税改革,增加地方自主财力,减轻地方财政支出压力。另一方面,相关方面要强化监管,严厉打击虚增财政收入行为,对于相关负责人严肃问责。
审计报告也建议,应加强税费征收管理,完善部门数据共用,防范制度漏洞,确保财政收入稳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