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留学移民 > 正文  

留学的性价比 这么算永远是负分

www.creaders.net | 2017-03-22 01:15:32  麻辣情医吴迪文化传播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我是一个心理咨询师,女48岁,92年大学毕业去美国留学,拿了硕士96年回国。我家娃是龙凤胎两个小预备,计划最晚本科出国留学。昨天有个女朋友儿子初一,跟我聊留学的性价比,才有了今天此文。

  你为什么要送娃出国留学?

  1. 镀金,拿个外国洋文凭,回国就业更有竞争力。

  2. 混得比别人好,挣钱多。

  3. 英文好

  4. 长见识,开眼界

  5. 移民

  我的女朋友送娃出国留学的目的是上面第一条。她40出头复旦毕业,没留过学,在世界500强工作。她算了一下本科就送儿子出去,加上硕士,三四百万总要的。可是看看公司里那些年轻海归们,收入并不比没留过学的公司同辈高。父母多投资的三四百万什么时候才能挣回来?这样的话,留学的性价比岂不是太低了吗?

  留学的性价比,到底要怎么算?

  最近有个论调频频出现在朋友圈:学区值钱而学历不值钱。北大清华毕业的年轻父母都买不起北京的学区房,由此推导出“读书无用论”,辛苦一世不如有房两套。跟去年很火的帖子《逃离北上广》《我上了985211依然一无所有》一样,衡量读书值不值的逻辑是:花钱读了高学历,必须尽快尽多地变现,必须比学历比我差的人/比老家没有出来的人挣钱多混得好。(你老家村里养猪的中学文化程度都有可能比你挣钱多)

  如果你是这么计算读书性价比的,那么不用往下看了,你跟我不是一国的,鸡同鸭讲瞎耽误功夫。

  在心理咨询这个行业有了一点名气,我经常接受媒体采访,每次都会被问到同一个问题:“你的思想很超前,这跟你早年在美国留学有没有关系?”我说那是肯定的。

  一个人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样子,那是你走过的路,去过的地方,读过的书,经历过的事情的集成。1993年我在美国。

  在美国短短的四年,我学到了五样东西:

  1. 探测到我生存的底线,锤炼了被放到任何国家谁都不认识的地方都能活下去的能力。

  2. 人生可以有很多种活法,你追求什么都可以,从来都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唯一成功标准。不同生活理念的人,没有办法比较谁混得更好。

  3. 人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也唯有保持终身的学习力、好奇心和创造力,才能保持年轻的心态。

  4. 中国太闭塞了,至今是个发展中国家,衡量标准太单一。我们以为的很多不可能,只是因为不知道。

  5. 三观跟你不同的人,少跟他们废话。

  这五点让我受益终身,同时也让我今天成为一个不焦虑的妈妈。以下分述。

  之一:探测到我的生存底线。

  我1992年留美,和比我再年长一点的留学生被戏称为“洋插队”的一代,除了少数拿到全额奖学金的幸运儿,学费生活费全靠自己打工挣钱。我是上海人,虽说一直到本科家境都是同学中最好的,可是父母能给的也仅仅是去美国的单程机票,还有缝在我牛仔衣口袋里的200美元现钞。我的行李箱里,有一套去中餐馆打工的标配:白衬衫黑裤子+平底黑鞋,一下飞机就要去中餐馆求职了。

  我去的是休士顿大学,在洛杉矶转机的时候口渴,看到1美元的大杯可乐,舍不得破开我那两张百元美钞,饮水机上喝了点凉水了事。头两年,我完全就是赤贫,家具都是街上捡的,中餐馆打工的时候把客人盘子里剩下的没咬过的点心打包带回家吃……我是如此顽强的小强一枚,如果不来美国,我是不知道的。有这碗酒垫底,后来经历的很多挫折,都是小菜一碟。

  我家龙凤胎以后是不会像我那么苦的,学费自然全部由父母准备好。但是挑战依然很大,这是对他们长大成人最好的磨练。

  之二:人生可以有很多种活法。

  在美国最让我大开眼界的,就是怪人太多了! 他们安然自得地活着,也没有人对他们指指点点。我经常听到 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 it’s none ofmy business(不关你的事,不关我的事)。30岁单身女人被讥为“剩女”,这种事在美国是不可能的。

  我后来在外文系的中文课做助教,有个白人学生,四十几岁了,他一直领救济金,不想工作,赖在大学不肯毕业,修完了好几个不同专业的学位。这不,又来学中文了。我问他,你学那么多干嘛用?他盯着我不解地问:“学,就是学,干嘛要用”?好吧,我们不是一国的。他也让我反思我在中国一直被教育的“有用”哲学,什么都要有用,要变现,不然就是浪费。

  我在美国认识一个做钟表的瑞士人,祖传的手艺,看到他在那里慢悠悠地做表,我想,以后自己如果有一门手艺,当个体户(匠人)也蛮好的。没想到2011年我实现了此愿,离开了大公司这个系统,成了独立的心理咨询师,也是个手艺人了。

  前年带我家龙凤胎去日本玩,他们发现很多店铺几十年近百年只做一样东西,比如只做寿司、只做拉面、精细得不得了。我告诉他们这叫匠人精神。女儿喜欢吃西点,如果以后她当个糕点师开个蛋糕房,问我会同意吗?我说,百分百同意。

  我推荐《死亡诗社》给娃看,电影里一个私立学校的男生一心想当演员,固执的父亲非要他去学医(美国医生挣大钱,那才是正确的道路),结果他自杀了。而我的咨客里,就有出了心理问题从美国退学回来的上海学生,妈妈强制她学不喜欢以后能挣大钱的医学院。这就是典型的中国父母。

  之三:终身学习才能永葆年轻心态。

  中国的高考是一考定终身,到了美国看到他们的大学学制惊呼:天啊,这简直是天堂啊!本科一二年级是通识教育,不分专业,这就避免了中国高中学生填高考志愿的迷茫;学分制,可以随意跨系选课,修满了学分就可以获得学位;转系转校很方便,不需要像中国学生退回原籍重新高考;读了一半想出去工作,想出国旅行,可休学,学分保存;什么年纪都可以考大学;一门课有几个老师教,一天不同的时间有几次课,晚上也有,方便白天上班的学生……

  我读硕士的时候基本选择晚上上课,因为白天要打工,同学里好多比我年长十几岁二十岁的公司职员,他们本科毕业就去工作了,有了需要再来读硕士,不像中国一路读到博士再工作。我还在加油站碰到一个临时工,他是博士,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先来打工。

  我很喜欢随时背上双肩包坐在课堂里的感觉,回国后的这20年,我也经常当学生。我本科硕士都不是心理专业,获得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后也一直在做专业学习;还学习了我感兴趣的戏剧舞蹈,投入了很多时间和金钱。

  等我家娃留学的时候,我也一起去。我不当“哈佛妈妈”,我要当纽约大学电影系的学生。

  之四:中国很多不可能,在美国都是可能的。

  我高中一女同学A,除了英文好,其他科目都不好,老师说她考本科都困难。后来她跟着父母移民美国,父母收入低,她一直靠打工补贴学费。毕业后她盘下了一个倒闭的西餐厅,经营得很盈利,后来申请哈佛MBA被录取。她也能读哈佛?我想我们的高中班主任知道了眼镜都要掉下来了。A说,哈佛喜欢有伤疤的人。

  这是朋友圈里看到的,上海数一数二的民办初中牛校家长会拍下的,第一张是小预备的排名,第二张是初三排名。一位鸡血妈妈的配文:这就是xx文化,谁说xx给孩子压力大,“压力”来源于牛娃如云的环境、你追我赶的氛围,同时也是孩子们自己给自己的动力,xx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越努力越收获。

  孩子一进校,就天天活在排名里,没有别的可能性。这样的学校我不会送娃去,这样的家长我懒得理。

  在中国,只有10%的孩子是牛娃,90%都是普娃,因为衡量标准只有一个。在美国,普娃也都可能是牛娃。

  我女儿在还不会写字的时候,就会用画画来表达心情了。这是她花了15分钟完成的钢笔画,完全不像一个12岁孩子的手笔,充满了丰富的潜意识。她说她眼前能出现画面(好神奇,我怎么从来就没有呢?她从哪里遗传的基因,我跟她爸只会画火柴人)。爸爸看了很激动,跟她聊了一会,父女俩给此画起名《深渊》。

  她现在的成绩,就是个普娃,但是我清楚地看到了她的天赋,我需要做的就是努力万分地呵护她这份灵气,不让排名毁坏她的自信。

  去年我去新东方留学论坛,看到一个母亲跟高二的孩子说“你想学什么?”孩子说“不知道。你决定吧。”妈妈很不满,“你都这么大了,也该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了吧。”我想,这个孩子大概在家里在学校里从来也没有被赋予过“我想做什么”的权利。

  最近跟几个都是海归的女朋友吃饭,家里都有中学生,说起孩子以后出国留学,我们都没有把美国藤校设置成目标,我们关注的是孩子本身有什么特点,他她喜欢什么,他她的志向是什么。

  我看到很多孩子有天赋,可是父母会因为孩子成绩不够好,不允许孩子去发展他们的天赋(比如数学不好不许画画),只会羡慕“别人家的孩子”。有朝一日我女儿也会成为“别人家的孩子”,等父母来取经的时候,我会告诉他们,奥秘其实是因为我是“别人家的妈妈”,呵呵。

  之五:三观跟你不同的人,少跟他们废话。

  这是1999年《亚洲周刊》,张朝阳上了封面人物,同时还采访了几个美国留学的海归,对海归在国内的发展做了乐观的估计。我是其中的一个,内页有我的照片。那时海归很少,我的职业头衔是戴比尔斯钻石中心中国区的公关经理,跟张朝阳没法比,就是凑数的。

  96年我决定回国发展,这在当时属于非常奇葩的决定,而且是身无分文回去找工作的。这可不就是没混好吗,逃回去的。

  回到上海见到一个跟我同龄的男熟人,已经混得很好了,知道我依然是个穷光蛋,还要找工作,很拽地对我说:“你看你们这些出国留学的,有什么用啊,错过了这几年发展的好机会,现在也没有什么人脉……”我笑笑不说话,就再也没见过。后来偶尔在新闻中听到他的名字,他确实混得很好,成功人士。我没有羡慕嫉妒恨,我只知道,我们不会是朋友。

  一个35岁美国留学回来当演员的朋友说,后悔在美国呆了那么久,没有国内同学一直演戏的机会。我说,如果你没出国呢,就能混好吗?难道你不会说,我没混好是因为没有像李安那样在纽约大学学过电影?

  一个熟人说起亲戚的孩子在美国上了名校,结果跑到非洲给穷人挖井,真的是浪费了父母的钱,白瞎了。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人跟人价值观的距离。

  我让娃留学,是为了让他们探索更多的可能性——我还可以这么活,学校还可以是这样的,书还可以这么读,美还可以是这样的,自我实现还可以是这样的……

  我对中国的教育很失望,我不想让孩子低龄留学,对他们的心理成长不利;如果现在我可以出国工作挣钱,早就带他们出去读书了。

  留学的性价比该怎么算?

  如果你认为一定要混得比没出国的同学好,一定要把那几百万以最短的时间挣回来,那一定是负分。

   0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更多>>
1 2025,网曝荣氏家族全家移民加拿大
2 上万陕西人暴动了! 学生死亡真相被隐匿
3 吓坏了 北京密令曝光…
4 沙利文通报!一则关于中国的消息令人震惊
5 中南海,真够怂的!
热门专题
1
川普
6
苗华被抓
11
中共两会
2
俄乌战争
7
美国大选
12
台湾大选
3
中美冷战
8
以哈战争
13
李克强
4
万维专栏
9
巴黎奥运
14
中国爆雷
5
叙利亚
10
三中全会
15
李尚福出事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