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以来第一部反映中国留学生美国留学生活的影片《艾米》,本月开始在美国高校展映。但这部没有政治内容的影片在中国申请拍摄及公映的过程中,却屡次受阻。下面请听记者王允对该片导演魏大航的专访。
记者:这部电影主要想表达的是什么?
魏大航:就是来到美国之后,特别是在华盛顿这个地方,这么多有文化的、学历很高的华人在这里。但是在这里,你看不到一个很好的有中国元素的地方。华盛顿的中国城基本上已经不存在了。这也是我来到这里之后,很困惑的事情。我就跟很多人聊,就聊出了这么一个创作的动机。就是讲为什么没有自己的文化活动中心,就这么小的一个事情。
记者:据说这部电影在国内审批的时候,遇到很多障碍。能否介绍一下相关的情况?
魏:首先就是这个电影最初报批的时候,不能用“留学”这个名字,后来我们就用了“游学”这个名字,《游学马里兰》。开拍前,跟广电总局协调,拿到了《留学马里兰》,就是把“游”字改回了“留”。开拍之前,立项报批的时候,还是比较宽松的。
记者:那是什么时候?
魏:就是2015年。当时拿拍摄许可证的时候,对“留学”这种字眼,没有特别压在红线上。3年后,2018年,拿公映许可证这个阶段,“留学”这两个字就彻底不让用了。我想跟这4、5年国内整个的宣传导向左转有关系。就是管得越来越紧了。
这一次(官方)倒是解释了理由,因为用“留学”两个字,怕影响到国内观众对海外教育体制和国内教育体制的比较。
记者:这种理由,所谓的比较,您认为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这就是对方担心的吗?
魏:因为国内的教育体制一直存在问题,就是没有找到有效的改革途径。当然,国内不仅是教育,各个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电影对于国内政府来说,还是属于宣传这个系统,它不希望再放大这些矛盾。好在,通过一些协调,中文的名字改了,改成《艾米》,英文的名字保留了,“Study
Abroad(留学)”。而且这次批准的公映是海内外发行。
记者:您提到了“红线”。您作为专业导演,拍摄经历也很丰富,中国电影审查中的“红线”到底是什么样的?
魏:凡是影响到执政党执政地位的、产生怀疑的,造成一些麻烦的,这些都划在红线之内。而且这个红线是各个时期有变化的,并不是说直接有个规定。
记者:你提到最近几年在收紧,那是根据什么在变化的?
魏:我的理解是最近几年,国内不管是经济,还是政治环境、治理环境,还有社会矛盾都比三年前要激化很多。
记者:为什么说是近三年?
魏:前几届政府的政策,各方面的政策,留下的隐患在这几年都集中爆发了。而且这几年国内经济下滑得也很厉害。执政党为了确保它的地位,也采取了很多的越收越紧的方法。这都已经成为现实了。
记者:有人认为,你这部电影谈“中国文化中心”,与中国政府大外宣比较接近。请问,中国政府花了很多钱在海外塑造中国、中国政府的正面形象,外界称为大外宣,您怎么看这种做法?
魏:宣传这个口,在海外采取了很多方法,我也比较清楚他们的思路。这就像一个既定的机器、设备,已经设置好了程序,一般你也改变不了它。它就是这种操作模式:一切要为我党的执政地位来考虑。你要考虑中国的事情,核心就是这么一句话。就是:我执政得非常好,我在海外也非常好。我希望海外有很多人说我好,哪怕是假的,当然更多的是假的。
记者:那么,中国民间自己推动的文化交流活动,在如今的大背景下,如何去避免两国之间的误解?
魏:这也是我一直致力于去做的一件事情。因为只有民间的桥梁,才是没有政党、政治倾向的,不代表某一个团体。它只是代表民间。只有这样的团体,才能够真正承载两国之间的文化、经济交流。如果背后是有某个政府或者政党支持的,这种平台,它永远担当不起真正的交流的载体。
就像现在中美之间的这些问题,其实都是因为政府在背后的东西太多。中国的孔子学院,我太了解孔子学院的本部,国家汉办,这一伙人是干什么的。我在这里都不便多说了。因为这背后还是国家的。它实际上就是一个大的贪腐平台。
记者:感谢您接受我的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