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留学移民 > 正文  

移民父母们:孩子还在学中文吗?

www.creaders.net | 2019-05-28 11:01:28  万维读者网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温哥华港湾(BCbay.com)专栏作者

克姐

  上大学时隐约记得老师提过,10岁以前学习语言都是自发的,也就是说,因为是无意识的学习,所以能轻易达到母语的标准。带着这个执念,我特意选定了长登的日期,彼时,我家孩子10岁差一点,在国内刚上完小学4年级。

  那时候,满脑子想的是如何让孩子快速掌握英语,能和本地人无障碍交流。孩子也很“争气”,暑假把他扔到托儿机构待了两个月,听力和口语已经大有长进,为了9月开学后语言不拖后腿,我在家里也用中式英语认真地和他交流。

  我儿早慧,2岁时就能背诵好多首唐诗(当然没几年就忘得精光了),吐字清晰(这点比我强多了,我小的时候一直管我表哥叫“多多”,以至于成年后还被家里人嘲笑),记忆力超群。

  因为小时候的博闻强记填鸭式阅读,儿子在各种知识的获取方面可能比同龄孩子早了些时间,在国内上学时也算是校园的风云人物。我就这样带着满满的自信,天真地以为他在国内积累的中文基础不会丢。

  作为一个新移民,显然我是忽视了文化和语言环境的影响力。

  而小孩子融入本地社群之快速之主动,也是刷新了我对cultural shock的认知 (这个词应该是成年人YY出来的吧),凡是能说英语的时候绝不说汉语;放学后就和邻居的小孩玩得不亦乐乎。要不是那年遭遇了全省教师罢工,他的ELS可以直接跳到5级了。很快地,我的中式英语已不能入他的耳,我反而成了他的嘲笑对象。

  成年人总是不停地自寻烦恼。骄傲于孩子的英文水平日益精进的同时,我也像所有华人家长一样开始担心,孩子的汉语(中文)怎么办?

  反正在家说英语也遭嫌弃,那就说汉语吧,好歹让他能保持一点就保持一点。我还从国内专门背来小学5、6年级的语文课本。没想到,儿子溜了两眼后,就说读完了,草草把老妈的热情打发到一边。

  老妈良好的自我感觉,没多久就又遭受了重创。

  6年级时,儿子和同班一个CBC走得很近,那是一个把“昨天”说成“去天”的孩子。慢慢儿子也受了他的影响。

  有一天,老妈给儿子做了盘红烧肉,他却挑三拣四,剩了好多。

  老妈:为什么不吃?

  儿子:都是“胖肉”。

  老妈忍俊不禁,纠正他,应该叫“肥肉”。

  儿子:“肥和胖一个意思啊,为什么不能叫“胖肉”?”

  老妈:%¥@&(对啊,为什么呢?)

  孩子的汉语水平正在下降中,似乎已是个不争的事实。

  在本地,上中文学校还是一个主流的学习中文的渠道。一到周末,市中心那所开设中文课的学校门口就车水马龙,停车场常常处于超负荷状态。是否也随大流,去上中文学校呢?这真的是一个让人纠结的问题。

  老妈心里无端地有点轻视本地的中文学校。一是他们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本地出生的华人小孩,中文底子很弱的那种,二是风闻教学方法依然传统保守,而且功利性也很强(要开班授课,不功利也不行啊),对于再怎么济国内还是打了7、8年中文底子,一口标准普通话的小孩来说,没有挑战的学习他会很快厌倦,或者因为差距太大而轻视学习。

  比如儿子关于肥肉与胖肉的问题,能在学校找到答案吗?如果中文的教学方式不像现在学校那种宽松、自由、平等的方式,孩子们会不会厌倦?如果出于家长的压力勉强去上了学,会不会因为被动学习而使实际效果大打折扣?

  我想很多家长,尤其是孩子出生成长在国内的新移民,都有类似的疑惑吧。

  周围听说去中文学校但半途而废的例子很多。儿子球队中有几个中国孩子,其中就有去中文学校的。但随着学业增加,周末的中文课常常被其他活动挤压,一来二去,慢慢就停止了,家长也不能坚持,只能安慰自己,在家自己教吧。见面时这些孩子一般只说“你好”、“再见”等,看不出真实水平,所以在家教学效果到底如何,不得而知。

  也有说中文学校不错的。有次恰巧碰到一位朋友,从西温赶过来,给他家小儿子上中文课,对老师的教学质量大加赞赏,据说已坚持了几年。儿子上课时,两口子就在周围逛,无所事事。看似简单的“补课”,其实是大人在背后的坚持,时间和经济成本也不是所有家庭都能承担得起的。

  坚持这个品质,更多时候是对大人的考验。

  比如我自己。尽管专门在kindle上下载了一整套的中文科幻经典小说,企图延续儿子对中文的兴趣,但迄今为止,还没打开过。而关键是,我也没有好好督促他。孩子中文水平下降,家长自己瞎着急,不采取行动。所以应该怪谁呢?

  可是,大多数时候,与其说是小孩在学中文,不如说是大人对故土对原生文化的怀念和眷恋。而孩子是否也可以同样保有这种对故土文化的感情呢?他所理解的故土,应该是他目前成长的地方,而不是只存在于影像和画册、课本中的那个虚幻遥远的概念。

  不同于学校里的国际留学生(他们中的很多人见面自然说汉语),移二代们会不自觉地和本地学生接近,接受和模仿他们所推崇的文化和行为方式,这当然也包括他们的母语——英语。对于CBC们来说,出生伊始他们感受到的都是西方文化。尽管我们以多文化 (multi-culture) 为傲,官方语言是英语、法语这点却从没变过,春节这个传统中国节日也只是民间自发渡过。中文课就只能沦落为和钢琴、游泳、足球一样的课外活动。

  而且,因为学校的影响,孩子们更喜欢的是读英文的图书或小说。加拿大针对儿童和少年的书籍真的太丰富了。记得儿子上小学的时候,单单他喜欢的魔幻超现实这一类,图书馆就能摆满满好几架子。也不知道现在的情况如何。而中文的绘图本呢?有没有按照年龄分?按照类型分?有多少?这些都是家长和中文学校老师关心和需要面对的问题。

  与时俱进,发掘更多绘本读本等适合国外中国孩子的书籍,话题不再是家长小时候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也不再像电影中调侃的“你吃了吗”“没吃回家吃去”等过时的词汇和语境。国内有“凯叔讲故事”这样的App,似乎是这个数字时代很好的探索。但这些都需要家长自己花费大量时间去寻找、比较,掉进一些坑也在所难免,最后不了了之可能是大多数情况下的结局。

  前些天,微信上有个话题,问你的native language (母语)是什么?我兴冲冲地跑去问儿子,英语是你的母语吗?Yea。那汉语呢?Not sure。我一时无语。

  连马克 ∙ 扎克伯格都早已开始学习中文,特朗普的外孙女也把汉语说得666,这些结果都是源于两个家庭对中华文化的敬畏和尊重,以及随之而来对中文的好奇和探索。

  让孩子从心里认同中文(汉语),认同中华文化,恐怕才是比学中文更重要的一点。但要获得认同,又必须通过学习中文来达到,这真的是一个难解的局。而且在异国的土地上,做到这一点,任重而道远。

  朋友们,你们怎么看呢?欢迎留言讨论,留下你的精彩发言。

   0


热门专题
1
川普
6
苗华被抓
11
中共两会
2
俄乌战争
7
美国大选
12
台湾大选
3
中美冷战
8
以哈战争
13
李克强
4
万维专栏
9
巴黎奥运
14
中国爆雷
5
叙利亚
10
三中全会
15
李尚福出事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