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留学移民 > 正文  

“当温度来自一个与你擦肩而过的人”

www.creaders.net | 2020-04-24 11:32:48  BCbay专稿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留洋派专栏作者:落樱

“隔离”日记(四)

2020年4月19日 星期日  晴  温哥华

隔离五周。

不知不觉,宅在家里已经一月有余

除了游了两次车河,我几乎是足不出户。

这周,我们取消了一周一次的游车河活动。

前天看到新闻,加拿大魁省、安省和新省已经明令禁止开车兜风了。

除了采购和买药品等必要性情况才可以出门,其他漫无目的的驾驶出行都是不允许的。

新省首席卫生官Robert Strang也呼吁:“请大家尽可能远离道路,即使不下车。”

他解释说,路上的车越少,加油的人也就越少,发生事故的几率就越少。

既然隔离,确实要严格遵守隔离规定,不然隔离的意义也就不存在了。

医护、专家,还有那些依然坚守在essential service岗位的工作者们付出的努力也就白费了。

不过这也意味着,小女儿每周末盼着出门的愿望破灭了。

还好,暂时我还可以用一集动画和一根棒棒糖来弥补她的失落。

BC省的紧急状态再被延长了两周。

周五,首席卫生官Dr. Bonnie Henry给出了新的模型数据。

从目前的各项数据来看,BC省的病例增长曲线终于被拉平。

如果我们保持现在的隔离状态,疫情将会有效减缓;但是一旦恢复到正常,疫情还会急剧恶化。

我们也终于得到一些关于结束隔离和复课的时间表。

BC省可能从5月开启放宽隔离限制。但我们也不可能指望生活会很快回到疫情以前的样子

关于家长们关心的复课,也是有限制的。可能采取学生错开时间上课,而且目前尚未确定本学年能恢复开课。

教育厅长在此之前就曾说过,复课的条件是没有新确诊病例出现,以及疫情再次爆发的风险近乎为零。

家长们大概都和我一样,心里是很矛盾的。

一方面希望“神兽”们快快归山,救我们于水火之中;另一方面又担心返校之后是否能确保完全没有感染的风险。

Dr. Bonnie Henry还说,在疫苗问世之前,疫情都不会真的结束。想要回到以前的生活,恐怕还要等12至18个月……

忽然间,我感觉这些所谓的数据和信息一下子全没了意义。

疫情发展到现在,我们能够确定的似乎只有两点:

一是病毒狡猾到可怕;二是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继续安心隔离吧。

冰箱有些塞不下了。

爸爸这周没有大采购,只在去公司办事返回的路上顺便采购了一些。

厕纸还是没有买到,家里的存货估计还能撑两周。

食物供给目前来看还算充足,明显减少的运动量也并没有影响我们的食欲。

只是做饭的动力越发呈现“疲软”的态势。

而且更苦恼的是,做饭和吃饭的热情在减少,体重却在增加。

前天刚刚定了外卖,却看到新闻报道说多伦多有一女子没有出过门,就因为在自家门口拿外卖感染了病毒……

果真是要断了吃货的一切念想吗?

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之后,我最终还是暗戳戳地升级了“把外卖从门口端进屋里”的防护措施。

运动量减少和网上教学的原因,孩子们愈发滚圆的肚皮和屏幕时间的延长又成为新的隐忧。

校长的邮件会如约而至,内容越来越长,总结下来重点也就几句话;

老师每天照例开心地与孩子们“见面”,布置的作业也愈发密集和复杂。

看得出来,他们都尽可能地想做些什么来弥补孩子们不能去学校上课的“遗憾”和“缺失”。(可能只是老师们单方面的想法)

儿子把老师的作业当“游戏”玩,可我却要为此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最近,有不少妈妈为孩子的课业问题“怨声载道”,跟他们比起来,我的情况还算可控。

其实我们并没有做好准备。

特殊情势下,作为老师和孩子之间沟通的关键一环,当双向的压力一起砸过来的时候,我们始料不及。

大概是以前太轻松了?或许对国内的家长来说,这些都习以为常了。

但根本问题在于,妈妈们分身乏术啊。

我们是妈妈。同时还可能要当爸爸,当辅导员,当保姆,当司机,当玩伴,当陪练,当……

孩子们需要,我们随时变身。

但我们再怎么努力,也没有三头六臂。

压力我们扛着,压力也要“内部”消化。

如果不是疫情,此时我们全家应该在飞往哥本哈根的飞机上。

这是我盼望已久的旅行。

直到几天前,得到航空公司的退款确认,“北欧之行”也彻底宣告搁浅。

对于连续熬了十几天的夜制定出来的自以为“完美”的行程,也只能一笑置之了。

最舍不得的是我在哥本哈根预定的房子。有阳台和院子,落地窗可以自由地迎接阳光。

男主人叫Jacob,他和妻子都是自由摄影师,从房间的装修和布置就能看出他们独特的情致和品位。

我曾和Jacob通过几封邮件,他说哥本哈根的4月还有点冷,需要准备厚一点的外套,并询问是否要特别为孩子们准备些什么。

而最近一次收到Jacob的问候,是因为我需要退订房子。

他还是礼貌周到地回复我的每一封邮件,最后我们都用“Hope you and your family are healthy and safe”作为特殊时期的告别语。

字里行间,我感受到来自一个陌生人的温度,以及我们各自的无奈和遗憾。

不知道何时再能踏上去哥本哈根的旅程。

想起多年前一个人去广西,住在乡下的一间民宿里。

老板是个40多岁的广东人,来广西旅行几次,因为留恋这里的山水,就决定留下来。

他建起了两层小楼自住,后来经常招待朋友,再后来时常有朋友推荐旅者在那里住下来。

老板从不特意打广告,我也是无意中从一位驴友的攻略里看到照片,就被吸引了。

这是一栋矗立在田野间的白色小楼,被一垄一垄青的、黄的农田和碧绿的湖包围着。

远看,是一幅画。

阳台看出去是云雾缭绕下的叠嶂山峦,我曾坐在那里静静地等着日落的来临。

老板的话不多,但是个热心肠。

他会在我早上离开时,叮嘱我天黑之前返回;也会开车到村口接回因为贪玩而忘了时间的我;

他会在睡觉前帮我清理房间里的“不速之客”,也会邀请我加入他和太太以及弟弟的家宴。

我清楚地记得,席间老板得知我已婚还一个人旅行之后一副若有所思的表情。

之后几天,本来不善言辞的他会经常找机会对我说一些劝慰的话。

他一定是以为我正处于感情的困境中,才会独自出来散心。

当时,我并没有“戳破”。只是默默地接受着一个并不熟悉的人的关心,这感觉是说不出来的微妙,但很美好。

人与人之间流淌的温度,总是让人窝心的。

尤其,当这温度来自一个只与你擦肩而过的人。比如Jacob,比如这位善良的老板。

旅行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义;一个人,或是与朋友、家人为伴,感受也会不同。

以前每一年都会尽量空出时间来独自旅行一次,有了孩子之后再也没有实现过。

其实,旅行也是需要专注的一件事。

心完全地沉静下来,你对眼前风景的感受会不一样。当然,经历的故事,见到的人也会不一样。

年纪长了几岁之后,相对于填满朋友圈的九宫格,我更喜欢回味旅途中见过的人,和他们的故事。

我羡慕《我已与一万亿株白桦相逢》那样的旅行,但可能此生也无法实现。

但庆幸的是,作者留下了与我如出一辙的文字:

“旅途最可珍惜的永远是这些那些偶遇的人们,可以重逢或者永不再见的人们。风景永远在那里,只有我们才是彼此一瞬间而过。”

昨天全世界都在线上看“One World:Together at home”。

艺人们合唱的“We are the world ”我反复听了好多遍。其实第一句唱出来的时候,就忍不住泪目了。

此刻,我们与家人,与全世界的人一同待在家里,唱同一首歌,感受来自全世界的温度。

“我们终将分别,当我们相遇的时候。”

作者的话:

希望在疫情期间,与朋友们分享生活和心情的点滴。

希望在疫情结束时,我们能彼此见证一段难忘的过往。

   0


热门专题
1
苗华被抓
6
美国大选
11
台湾大选
2
川普
7
以哈战争
12
李克强
3
俄乌战争
8
巴黎奥运
13
中国爆雷
4
中美冷战
9
三中全会
14
李尚福出事
5
万维专栏
10
中共两会
15
秦刚失踪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