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留学移民 > 正文  

加拿大就医之亲身体验:第一次手术住院的经历

www.creaders.net | 2020-11-28 22:46:09  BCbay专稿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温哥华港湾(BCbay.com)专栏作者

猪头凯凯

  2019年8月1日晚上,由于涂涂(我儿子)腹痛(怀疑是急性阑尾炎发作),我们一家人来到了伯纳比医院急诊科,经过一晚上的留观处置与检查化验,第二天早晨(周五)确诊为急性阑尾炎、决定实施手术。

  就这样,从伯纳比医院急诊科为起点,我们开始了一场时间跨度虽说只有两天、但是历经转院(入院)、住院、手术、出院这一完整过程的加拿大式医疗流程经历。

  由于这是一次简单的小手术,所以让我们得以在“相对的”宽松心情之下,首次体验了加拿大式的住院就医过程,并且有心情注意到了其中的些许细节,将其记录为一种“特别”的经历。

一、“不可思议”的转院

  作为在中国的医院里工作了好几年的人,我无论如何也没想到一个小小的急性阑尾炎手术,在伯纳比市立医院,居然会涉及到了“转院”这件事。

  周五早晨确诊后,从我们进入急诊科就开始接手的急诊接诊医生告诉我们,由于伯纳比医院的手术日程已经全部排满,为了能够尽快实施手术,她已经为我们预约到了RCH(Real Columbian Hospital)医院,这样当天下午就可以进行手术。

  我的第一反应是——我的天哪!这只是个急性阑尾炎手术啊,这儿可是市立医院啊同志……

  当我静下心来,第二反应是——后怕!

  因为无论如何,这毕竟是在“万事都要预约”(虽然每个人看上去每天都有大把空闲时间)的加拿大,动辄都会发生诸如“约个时间谈一下看病预约时间”这样的“双重预约”惨案。

  所以,虽然“一例急性阑尾炎手术居然需要从一座市立医院转院”这件事怎么听都觉得很“不可思议”,但是无论如何,我们至少当天就可以做上手术了。

二、救护车与壮汉

  虽然你要让我想一想的话、我也不会认为涂涂转院会用我们自己的车,但是当我得知转院是要动用救护车的时候,还是多少有些意外——因为我经常在马路上看到专门用于转送病人的车辆,看来用救护车转院也还是主流方式。

  而与随后而来的转院“执行者”相比,“救护车”的小意外就不算意外了——与我以前印象中步履轻盈的白衣天使、以及戴着眼镜稍微谢顶的中年医生等等预期不同,来的是两位更象是押送“坏人”的壮汉。

  早晨七点刚过,急诊科来了两位身着制服留着寸头、身材高大“板儿砖”面相的两位……我其实也不知道该叫他们什么——司机?保安?似乎都不象,我就继续用“壮汉”称呼他们吧。

  两位壮汉在医生护士工作站的电脑前驾轻就熟、但是非常仔细和谨慎地逐项完成了信息核对、填写与签字等等手续之后,到我们房间核实了涂涂的信息、并询问了一下大概情况之后,便开始着手转移涂涂。

  虽然这是个常见病外加小手术,但是看到涂涂被两位壮汉非常专业地“固定”在病床车上的时候,我心里还是“紧张”了一下。

  然后,我并不需要在伯纳比医院急诊科办理任何手续,只需要拿上所有的随身物品、尾随着他们来到了救护车前。

  目睹着他们有序而专业地把涂涂连人带车“顺”进救护车,我感觉心里踏实了一些。

  由于病情和情况都不紧急,所以我们的救护车并不会鸣笛开道(这让我心里轻松了一些),而且我可以选择坐在副驾驶的位置。

  第一次坐在救护车的驾驶室里,我还是忍不住好奇拍下了驾驶室里那些复杂的操作设备,这些就是确保平时路上合理、快捷、安全地选择路线并进行各种“复杂”操作的“游戏装备”吗?

三、入院与手术

  一路顺畅,伴随着两位壮汉专业和稳当的操作,我和涂涂进到了RCH医院的病房大楼。

  他俩推着涂涂的病床车,经过在门口简单的询问,很快来到了三楼的儿童病区,然后我们就住进了一个双人病房。

  然后就是例行的信息登记,由一位护士在床前与涂涂和我们进行询问式登记——面对着护士诸多“听不太懂”的问题,爹妈俩人再次庆幸涂涂的英语沟通已经远远甩开我们……

  病房虽然不大,但是另一张病床暂时闲置(护士告诉我们在有其他病人住进来之前我们可以使用),再加上一张小桌子和沙发,足够我们一家三口运转和休息了。

  走出病房,护士向我介绍了医生护士工作站(咨询求助之用)和病人可以使用的“厨房”,以及出入病区大门的门禁密码和呼叫开门方式。

  由于这是个儿童病区,所以环境看上去有些卡通和幼儿园的氛围,感觉不错。

  上午晚些时候,来了一位医生的助手,来对我们进行了详细的询问和术前谈话(主要是注意事项的交代)。

  下午五点多,把涂涂送到手术室门口。随后,手术顺利完成。

三、病区的贴心“小厨房”

  其实象我们这种小手术的正常短期入院,住院过程和手术过程确实没什么可记录的,倒是第二天早晨我们在准备“早餐”的时候,注意到了病区的“厨房”——在加拿大这个不以“外卖”和“送餐”为主流、但同时又是快餐和简餐“盛行”的地方,病区的这个“厨房”确实引起了我这个“前”医院工作者的兴趣。

  按照护士的提醒,我在周五回家并在周六早晨回到医院时,带了一些食物,于是我和涂涂妈就在这个简单、干净、完备的厨房里自制了我们俩的早餐,然后就坐在厨房的餐桌上吃完了。

  要注意的是,我刚才所说的“完备”,一方面是指设备器材很完备,比如微波咖啡壶小烤箱冰箱这些电器,还有一次性纸杯吸管小叉子勺子等等消耗品等等;另一方面是指很多厨房常备的辅助性食物(例如咖啡、番茄酱等调料包),以及牛奶、果汁甚至冰激凌、冰棍儿、果冻等等。

  总之,除了“主粮”和“炉子”之外,我觉得就简单的加拿大式“做饭”来说,这厨房的配备已经相当完善了,而且非常贴心和周到。

四、出院和复查

  直到护士交代我们出院之后的事项时,我才知道原来给我们做手术的医生,并不是这家医院的工作人员,而只是一个拥有职业资质的医生,我们随后的复查,都要去这位医生自己的诊所。

  出院(周六)的早晨,一位护士前来给我们交代出院之后的各种注意事项,包括伤口可能出现的正常反应、以及各种异常情况的应对策略,然后就离开了。

  她离开之后,留下我们仨人在潜意识里都有一个总觉得还有些疑问的问题——是不是这就可以走了?

  可是感觉上似乎出院至少还会有什么手续吧?

  或者至少得需要让谁知道吧?

  于是我到医生护士站那里,询问了电脑前正在工作的一位(我也不知道是医生还是护士),她告诉我,只要我们觉得OK,就随时都可以走了。

  随后的日子,我们又和那位主刀医生的诊所联系,通过他的助手分别预约时间,然后伤口一切都很正常——除了每次打电话时继续为我们的英语听力和口语感到挫败之外,一切都很完美。

五、尾声

  首先,是关于费用。

  虽然一直知道进了医院就是免费治疗,但是在去过医院之前猜想的是会不会是给个账单然后我们先去支付然后再去报销、或者哪怕不需要支付至少也有个账单让我们知道花了多少钱、花在了哪里,结果实际的经历是全程没有任何涉及费用的流程或者事宜,也就是说全程“没人谈钱”。

  当然,这种免费就医的前提是在缴纳MSP每月基本费用(很多省份都是省政府替居民缴纳)和持有医疗卡(具体到我省就是BC SERVICE CARD)的前提之下。在第二次急诊登记的时候,我注意到登记窗口上的一张纸条上提示“非居民”的费用(估计是挂号等基本费用)是一个“1”开头的四位数,当时我就感觉“幸亏是居民”,以及“父母如果来了的话一定要买保险”……

  其次,是关于救护车的两位壮汉。

  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们的情况不涉及严重病情,所以只有这两位壮汉作为救护车的基本配置人员前来进行转院。但是我在RCH医院停车场看到的几辆救护车基本配置人员都是每部车两位壮汉,所以我猜测是不是考虑有些急诊出诊要面对的可能是瘾君子、家庭暴力、事故现场、案发现场等等复杂情况,所以两位具有保安性质的壮汉,是每部救护车的“底线”或者说基本配置?

  最后,是各个医院之间的“共享”问题。

  我在中国工作的时候,经历过一个被探讨过多年的话题,是“各个医院之间的信息共享(与认可)”问题。而我经历的两个医院之间,看上去不仅是信息实现了共享,而且涂涂在伯纳比医院留下来的那个类似留置针的简单器械、可以留着让第二个医院继续“共享”使用(关键在于“简单”器械,如果是复杂器械的保留、就涉及别的问题了)——特别是这些“共享”的实现,所体现的并不是什么复杂高深的高新技术(事实上也不需要),而只是管理和制度上已经运行很久的协作与机制。

相关文章:加拿大就医流程之亲身体验(上):难忘的两次急诊经历

   0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更多>>
1 人民币突然跳水 发生了什么
2 黑天鹅突袭 北京守不住了
3 不可思议 “习近平”消失!
4 暴跌第一城,从4.5万每平跌到1.3万每平
5 中国经济有多糟? 仅这一项 每户损失6万
热门专题
1
川普
6
苗华被抓
11
中共两会
2
俄乌战争
7
美国大选
12
台湾大选
3
中美冷战
8
以哈战争
13
李克强
4
万维专栏
9
巴黎奥运
14
中国爆雷
5
叙利亚
10
三中全会
15
李尚福出事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