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哥华港湾(BCbay.com)专栏作者
熙妈
尼采说过,没有音乐的生活就是一个错误。的确,在出门就得开车的温村,每天在车上呆的时间总数并不算少,那么,途中听些什么也变得格外重要。许多人买车的时候会很关心车上的音响质量,自然是必要的,毕竟在车上听音乐的时间甚至多过了家里。
刚来温村的时候,特意刻了很多音乐CD,把喜欢的歌手集中到一起,搞了很多合辑。最多一张CD汇集了汪峰、齐秦、许茹芸、陈百强、李健、王菲等各时代好听的声音,加起来九十多首,够我从温哥华开到美国波特兰不重样。记得当年看《北京人在纽约》,里面有个镜头印象至深,姜文夜里开着车行驶在美国的高速公路上,音乐放的很大声。当你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耳边听着熟悉的旋律和共鸣的歌词,许多的情绪都有了安放之地。
在车上听音乐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你的注意力反而更加集中。因为在家里听音乐,经常是手上做着各种各样的事情,不自觉就开了小差。开着车的时候,那音乐的流淌随着眼前移动的景色全部注入了心田。不知道哪一首歌突然触动心弦,还会任情绪蔓延,或深思或感动或会心一笑。曾被李健的“异乡人”抚慰柔肠,也为汪峰的“北京北京”感慨万千,更被筷子兄弟的“父亲”直击心脏、泪如雨下。那些一个人驾驶的时候被很多歌手陪伴,路途会变成一个人参加的音乐会。
当然,更多的时候是车上还坐着一个一天天长大的小朋友。跟着我,K同学熟悉了很多比他年龄大出几倍的歌手,也会跟着哼唱,对他的中文学习大有裨益。有次回国,朋友听到我家小朋友竟然知道齐秦、李克勤,甚是惊讶。
待小朋友长到三四年级,开始有了自己的音乐口味。车上放的歌曲逐渐西化,从Bruno Mars 到Weekend,我这一向听惯慢歌的耳朵也不得不接受“star boy”或者“the lazy song”的快节奏轰炸。还要经常听他向我普及什么是heavy metal,jazz,blues,R&B之类的,一脸漫不经心又傲娇的神态,我竟然还挺开心。
后来觉得CD太单调,又转向车里的电台,毕竟会有一些意外的惊喜,像开盲盒一样收到什么就听什么呗。有时候会听FM88.1的新闻台,听到一些专家访谈,K同学会时不时对着里面辩论起来,蛮有趣的。也发现几个音乐台,大概因为版权太昂贵,音乐台经常会重复放那几首歌,来来回回感觉某些歌都放了八百遍,真的是一听到就要换台。有的音乐台专门播放80年代的歌曲,需要怀旧的时候就调出来听听。有一个Move电台会放一些听的频率比较低的歌曲,尤其是圣诞期间直接24小时不间断的播放圣诞歌曲,而且屏幕上显示的就是温哥华圣诞音乐台,这也太震撼了。对比我们春节期间满耳朵刘德华的恭喜你发财,真心觉得这圣诞歌曲不免也太多了吧,童真的、神圣的、柔情的、摇滚的,应有尽有,的确是宝藏电台。
当然,我们华人怎能不听“加拿大中文电台”呢,即使是为了保持孩子们的中文听力水平,也是不可错过的选择。作为加拿大多元文化的一部分,中文电台和其他一些分辨不清的小众语言共用一个调频,周中每天从下午3:00开始,周日则是全天粤语播报。下午三点正是孩子们放学时间,各位“来温司机”开始大显身手的时候,在接送孩子穿梭于各培训班、超市、菜场的时候,有一些无比亲切的声音始终在耳畔回响。
放学时分是“吹吹音乐风”的时候,正好让孩子们听一听华语世界正在流行的和曾经流行的歌曲。新闻播报的播音员经常会念错稿子,孩子们就喜欢跟着嘻嘻哈哈的挑错,我们会开玩笑说,他们回国去可能聘不上同样的岗位。渐渐地熟悉了各种时段的固定节目,偶尔会听到晚间的家居生活Q&A节目里还有算命大师为人们指点迷津,还记得疫情初期有人打电话问疫情何时消散,大师天干地支地一顿推算,给了一个次年的时间。这都眼看都三年了,不知大师还记得自己的预言不?
孩子们还喜欢听中文台的各种夸张口号,什么“全世界华人都在听”,什么“我们用音乐连接全世界”,豪情万丈却换来车里一片欢乐。
听广告也成为一乐,中文台的广告带着一股子八十年代初的浮夸和搞笑,常常是两个人神气十足的对话然后引出产品和商家电话地址。有一个汽车修理的广告特别令人印象深刻。一个人说,哎呀,我车撞了怎么办?另一个男子说,不用怕,去什么什么地方修理,我太太都没看出来!第一个男子惊呼:哇,那么正,快推荐给我。对方blabla一通报出修理公司的电话和地址。接着,第二个男子突然结结巴巴地说:哎呀,嫂子,嫂子在后面啊!每次播到这个地方,孩子们就会跟着大声说:“嫂子,嫂子在后面啊!”然后,车里是笑声一片。感谢中文台带给我们如许快乐,连广告都成了梗。
行驶在温村的路上,耳边有那么多温暖的、亲切的、搞笑的声音陪伴,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