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很多新移民妈妈来说,子女们的文化教育,成为了前几年的头等大事。
移民到澳洲,是完完全全把孩子往Aussie风格培养,还是继续保留中国的文化,是把孩子扔进澳洲本土文化中“放养”?
还是让孩子在华人圈子里“抱团成长”?
因为,没有现成的“教材”可供参考,也鲜有学者对此进行研究,究竟哪种方式更能让孩子幸福一生?
这些问题,一下成了许多澳洲新移民家庭最大的烦恼。
很多华人家庭,还因此走了不少弯路...华人妈妈Fiona有三个孩子,他们一家移民澳洲的时候,大儿子Lucas 4岁多一点,还有另外两个不满3岁的孩子。
Fiona为了大儿子Lucas的教育,在当地众多幼儿园中精挑细选,她认为教育最重要的是语言融合和思维的开放性,于是她选择了一家西人为主的幼儿园。
班级里20多个孩子中,几乎都是西人,只有Lucas和一个中韩混血的小正太是华裔,然而小正太的中文说的不太利索,所以Lucas在学校里全都是用英文聊天的,连个说中文的伴也没有...
Lucas由于年纪小很容易适应国外环境,再加上出众的语言天赋,他与幼儿园里的小伙伴关系相处得很融洽,也有几个关系很好的“死党”,还经常收到幼儿园老师的夸奖,这一切看起来非常完美。
然而有一天,妈妈Fiona还是察觉了,Lucas作为少数人种,还是不可避免地“被孤立”了...
把儿子送到全是西人的学校,我后悔死了...
有一次学校举行音乐晚会趴,就是在澳洲的幼儿园和小学十分流行的那种班级活动,学生可以带着家长一起参加。
这是一个家长认识老师,以及其他孩子的父母非常好的社交机会。
那是Fiona和Lucas第一次受邀参加澳洲学校的活动趴,她们非常重视,精心打扮一番,盛装出席。
一开始Fiona和Lucas非常有自信地参与进来,与其他家长和孩子们热情的打着招呼..慢慢地,他们母子二人越来越"怂"了……这些西人小朋友的奔放程度着实把Fiona吓了一跳,像小豆丁一样的西人小朋友,活蹦乱跳地往台上蹿,又吵又跳毫不在意他人的眼光,每一个人都那么活泼开朗,陶醉其中。
“我家儿子平时在家里非常活泼外向,与陌生人打招呼从不打怵,但是跟这群西人小孩子一对比,我家儿子瞬间就‘自闭’了”,可能我家儿子骨子里还是有一些内向的本性,面对一群不认识的人,我儿子多少还是会有些害羞,无法做到像那群西人孩子一样,很快融入进去,尽情地手舞足蹈。”
Lucas的害羞在这种环境下,最终被放大成“胆怯”
“在那个时候,如果有一个孩子能过来跟台下的Lucas说一句,‘其实我也不敢上台跳舞’,我儿子紧张无助的心情都能得到安慰,可是并没有…” 因为整个学校里,一个“拘谨”的人都没有,除了Lucas。
Lucas们的死党朋友们都在舞台上尽情的唱跳,他们丝毫没有注意到在台下不知所措的Lucas,甚至连个邀请寒暄都没有...看到Lucas怯怯的样子,有个西人小孩子还刻意走过来,扮了一个不友好的鬼脸...当时,Fiona注意到了Lucas的失落,甚至还鼓励儿子也上台,可是Lucas说什么也不肯...“那一刻我才惊觉,原来平时的融洽,都是一种表象,就像油滴进水里,...”
那次活动里儿子Lucas玩了半个小时,就硬要拽着我回家了。
虽然只有四岁,但是小小的人儿也有自尊心,从那以后学校再举行类似的活动,Lucas总是表现地非常消极,不愿意参加,这场活动趴,也让我开始后悔给孩子选择了这所学校...“
给孩子转园后,事情出现了神奇的逆转...由于这种被边缘化的状况得不到改善,看着孩子整天的无精打采,甚至开始对上幼儿园开始排斥时,华人妈妈Fiona在跟老公商量后做出一个决定,转园...由于有了老大的“前车之鉴“,这一次,再给另两个孩子选择幼儿时,也不再考虑那些全是西人孩子的学校...而就在转到新幼儿园后的前两星期,Fiona发现,神奇的事情发生了...这一家新换的幼儿园,华裔孩子占了30%的比例,而且其中一位老师还是一个上海人,Fiona一家正好是上海人...有一次,在课堂上,那位老师居然说了几名上海话,这一下,让Lucas初到新园时的紧张情绪,瞬间得到了大大的缓解...而且,Fiona发现这个班上有好几个从上海移民过来的小朋友,Lucas一下与他们打得“火热”...
慢慢的,Lucas在上幼儿园这件事上,从被动变成了主动,回到家有时还在念叨,我最好的朋友明天也去幼儿园...才去几天啊,居然有了“最好的朋友”...不过,看着孩子性格逐渐变得开郎起来,Fiona全家真是感到打心眼里高兴...但此时,“另一个问题又在我的脑海里浮现了出来..."
整天和小伙伴说中文,老师在与小朋友们交流时,有时也是中文...那孩子的英语怎么办?
千里沼沼来到澳洲,不就是想着,也能给孩子一个英语的环境...现在英语没打好基础,以后kindy时可怎么办?
带着这样的疑虑,Fiona还是找了老师反馈了这样的担忧。
谁知,老师听罢后带着不屑说到,”你家娃都已经在澳洲了,怎么担心起孩子的英语来了,还是多多担心,以后孩子的中文水平吧..."
后来,在一次幼儿园的测试中,5岁的Lucas的英语水平居然达到了同龄孩子的水平,这让Fiona感到很诧异。
短短10个月的时间,孩子的英文水平居然如此了得..."老师说的对,我的担忧变成了一种多余..."
当初单纯想着英语环境,而把孩子置身于全是文化背景不同的幼儿园,致使孩子性格上出现了较大的波动,可真是多此一举!
华人妈妈Fiona想通过这件事,告诉那些新移民妈妈,要想让孩子尽快适应澳洲环境,过得开心,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要让周边的环境给他带来安全感,最好有一种文化的熟悉感,而不是一下扔到一个对孩子内心世界,完全陌生的环境中去...如果那样,家长稍有不慎,就会给孩子的成长性格造成影响...
现在Fiona最开心的是,在与华人小朋友多的幼儿园里,小家伙不仅可以英文沟通,也可以使用中文交谈...
最后Fiona表示:我希望我的孩子,不仅是能读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澳洲人,也是一个可以诵读李白杜甫诗歌的中国人...
是把孩子扔进澳洲本土文化中“放养”?
还是让孩子在华人圈子里“抱成一团,打成一片”?
华人妈妈Fiona似乎给了我们答案,但相信仍然有不少华人妈妈,选择了完全西化的路线,甚至是以后孩子不说中文也没关系...
总之,哪种方式更适合未来孩子的成长,本身也没有定论,但最终的目的,让孩子生活过得开心、幸福,而不是某种边缘化的状态,才是最重要的吧...
三,“与华人相处,更让我感到舒服”
小陈今年18岁,她在澳大利亚出生,从小接受西方教育,因为小时候的一次经历,让她如今在学校中,作为一名华裔后代有时还是会感到无名的缺乏自信。
“有一次家里做了饺子为我当做上学的午餐,也带了醋,然后可能醋撒了,漏了一书包,整个食堂弥漫着醋的酸味。同学们纷纷寻找味道的来源,有些人故作干呕,说这个味道很臭,同学们哈哈大笑。可能有时候都是我自己的感觉,不一定是别人,就是我自己一点尴尬、害羞,或者觉得因为我有华人面孔,我自己觉得我不如大家。后来我去上学再也没有带过饺子。”
如今18岁的陈思敏说,事情已经过去很久了,如今成年的她并没有刻意排斥与西人交往,但是平时还是跟华裔的朋友们,相处起来更舒服,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舒适的圈子。
四,华人移民孩子,不可避免的文化“魔咒”
研究学者Berry将移民对于移居国的文化适应程度,划分为四种象限:
第一种:文化整合(Culture Integration)
在这个象限里,父母本身懂得怎样分辨东西文化的精华,并把两种文化的精髓溶于家庭教育里面,培养出来的孩子是东西文化兼容并蓄的,这样成长的孩子心态最健康,生活质量也最好。
我是中国人留在海外,在这个Separation的状况下,我还是很快乐,为什么?
我去我的唐人街,找我的中国朋友,吃我的中国餐,参与我的中国人活动。
我的活动圈虽然不那么大,基本上还是有我自己足够的空间,精神上还是蛮愉快的。
这种现象在澳洲华人区也比较常见,移民本身的文化属性得到了拓展,但和local文化几乎不搭边,等同于换了个地方生活罢了...
第二种:文化同化(Culture Assimilation)
中国人来了海外后,反而比较少想和中国人接触,交往的朋友都是西方人,讲的也是英文,参加的也是西方人的活动,在西方社会中发展自己的圈子,有些老移民的孩子甚至连中文也不会说,更难提认识中国字和中国文化了。
第三种:文化边缘化 marginalization
这种就是空架子,对自己的文化没有兴趣,对西方的文化也无法融入,结果高不成低不就,
结果被彻底边缘化marginalization。
这也是所有的适应过程中是最糟的状况,也是最可怕一种...
我们都不知道多年后,自己和自己的孩子最后的适应情况能归类在哪个象限里。
但是毋庸置疑,孩子在海外长大的话,他在学校的教育,他的同学,他的朋友,电视媒体和外面的环境等等,是清一色的西方文化。
如果父母不花足够的心思,只把孩子扔到西人学校或者亚裔学校里,就觉得万事大吉了,那是万万不可能的。
做父母的,不但要给孩子熏陶中国文化,还必须要和孩子共同成长,一起学习和理解西方文化,争取和孩子共同进入,“整合(Integration)”象限。
否则父母如果留在“隔离Separation ”象限里,那他们和孩子之间的代沟将不只是在年龄上的,还在巨大的文化背景差异上...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连续三天 北京又传重磅消息 |
2 | 传中央军委已经瘫痪 习在国外时亲信被抓 |
3 | 薄瓜瓜婚礼发言:父母为人民、为大局牺牲.. |
4 | 问题严重了!是哪个党中央做的决定 |
5 | 英国开启重要里程碑!北京强烈谴责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