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你吃过最贵的一顿饭是什么?
是人均上千的法餐,还是网红店里的千层牛排?都不是。
在上海,有人花了整整4000块,只为了吃上一口大象屎,而且,还不是比喻。是真屎。
这顿饭不是在动物园,不是《荒野求生》,也不是《饥饿游戏》。
故事的开头,像极了一场高级感爆棚的美食冒险:
浓密的热带雨林布景,空气中飘着树叶和露水的香气,服务员仪式感满满地递上第一道“开胃菜”,一片真的树叶。
你以为这只是装饰?不,这是你的午餐。
接着是舔蜂蜜、喝露水、抚摸岩石,仿佛进了一个吃货版的密室逃脱。
吃饭的节奏像在打副本,服务员时不时出题:
“大家知道生态融合料理的哲学意义吗?”“这口蜂蜜代表的是与自然共振。”
正当顾客还在消化“哲学”两字时,下一道菜悄然上线:烤竹虫配打雷下雨声效。
吃鸡肉时播放鸡叫声,吃鹿肉时播放鹿鸣,整个过程就像是一场感官轰炸的自然系行为艺术展。
但高潮,还在后头。
某一刻,服务员语气郑重地宣布:“今天的晚餐中,将包含一味特殊食材大象粪便”,但并不告诉你是哪道菜里藏着它。
于是整个餐厅的气氛瞬间凝固,你吃的每一口都像拆盲盒,嘴巴是体验官,胃是受害者。
到了甜品环节,一道名叫“鲜花插在象粪上”的菜登场。吃前要喷香水,吃后要反思人生。
最后一算,两人消费8000块,不含酒水。
有人回去发朋友圈:“没吃出象粑粑在哪道菜,可能我已经是象。”
有人怒评:“这不是饭,这是羞辱人的高价实验。”
也有人哲学一把:“你吃下去的不是粑粑,是一个看似先锋、实则失控的消费世界。”
上海人为什么敢吃这口屎?因为他们真的敢。
他们对体验的包容性极强,愿意为创意买单,也愿意为“生活方式”埋单。
在这里,饮食不只是温饱,而是一种对身份的表达。
从1600元的泡面,到200元的可口可乐,再到可手撕墙上煎饼和躺着吸的果冻,“食物”早已脱离了营养学范畴,成为一种抽象艺术载体。
所以才有了“卖给上海人”这句网络热梗:
盘子要够大,量要够少,草要摆得有设计感,最好再来个讲解员念两句诗,价格越离谱越像限量版。
这并不是说上海人冤,而是他们消费升级、审美超前,愿意为“更特别的生活”买单。
只是,有时候“特别”与“被套路”,只隔着一个营销文案。
站在一线城市的消费金字塔上,你吃的是野猪肉,听的是野猪叫;你喝的是露水,舔的是石头;
你以为自己是都市雅痞,其实更像参与了一场有钱人的服从性测试。
4000块吃大象屎,这不是一个餐厅的怪癖,而是整个消费语境的病灶:
把一口屎,包装成一场“自然哲学”,再灌上一瓶“先锋食尚”的酱汁,就能卖个天价。
这家餐厅最终被立案调查,已经暂停营业。但它给人们留下的“后味”,却远比象粑粑更长久:
我们是不是也在某些不自知的瞬间,把吃饭当成了表演,把生活变成了浮夸的消费秀?
其实,无论是高端餐厅还是路边摊,只要真材实料,都值得尊重。
真正有问题的,从来不是消费者,而是那些靠概念起家、靠欺骗维持运营的商家。
“货真价实”四个字,听起来土,但在当今这个什么都可以包装成艺术的时代,它才是最需要被高高举起的金科玉律。
你可以不吃大象屎,但不能吃下去一个没有底线的消费逻辑。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一怒之下,北京将国产C919打回原形 |
2 | 哀鸿遍野,著名人士呼吁北京救救外贸.... |
3 | 中国外贸企业订单爆满 曝主因是… |
4 | 习明泽爆习将退居二线?王小洪日益对习不利 |
5 | 习傻眼!人刚走,越南翻脸速度惊人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