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环球大观 > 正文  

“巴格达攻防战”八大悬念

www.creaders.net | 2003-03-31 09:55:09  万维读者网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万维读者网】新华网3月31日、4月1日刊发新华社记者杨民青陈辉采写的伊战谈兵录:“巴格达攻防战”八大悬念。全文如下。
  

  巴格达,一个燃烧炽烈的地方。

  巴格达,一个全人类关切注目的地方。

  美英政要和军方说:夺取巴格达战略决心不变,要不惜一切代价攻占巴格达;伊拉克领导人和群众说:不惜以热血和生命保卫首都巴格达。

  战争的规律有必然性,战争的胜负有突然性。有关军事专家从战争必然性和突然性中察找纷乱多变、无绪繁杂的迹象和规律,对有可能发生的“巴格达攻防战”提出以下八大悬念——

   悬念一:美英联军能否进入城区作战?

  在美英军方要人看来,攻占巴格达是推翻萨达姆统治、建立伊拉克新政权的必由之路。因此,美英很可能不惜一切代价最终进入巴格达。美国军方人士称,美英联军有可能从四个方向包围巴格达。 据军事专家介绍,科索沃战争后,美国空军地位凸现,大有舍我其谁之概,“空军派”甚至提出:未来战争陆军已无必要。对此,美国“陆军派”反唇相讥,称未来战争仅靠空袭和空军包打天下的想法,是“美军胜利病”的表现之一。

  伊拉克战争中,受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重视的陆军终被派上用场。近10天来,美陆军在伊进展不太顺利,但他们仍然确信自己有实力和锐气。但美地面部队的作用究竟如何,还是要在巴格达攻防战中接受检验。




(图片:伊国境内有为数不少的油井被摧毁,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新闻表示,在伊拉克南部燃烧的油井、巴格达战壕中燃烧的石油以及炸弹爆炸所产生的有害浓烟,能对人的呼吸系统立即造成危害,目前迫切需要尽快对这些地区的空气质量进行监察。图为一名美军士兵守在伊南一处燃烧的油井前,严密观察火势。美联社) 

  近几年来,美军地面部队一直将城市战作为军事训练的重要科目,美军有打城市战的准备。据报道,美军正秘密与以色列部队接触,向擅长打地面战的以色列军队请教如何打城市战。

  城市战,也称城市战斗,通常包括外围战斗和市区战斗。外围战斗强调夺取或扼守高地、机场、码头等重要目标;市区战斗,强调集中优势兵力形成多路而有重点的围攻部署,突破防线后,实施大胆穿插,割裂防区各个围歼。随着先进的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的变化,城市外围战斗的纵深明显增大,有的多达数十公里,市区战斗更加激烈残酷。

  目前,虽然美军已兵临巴格达,但尚未对其形成合围,城市外围战尚未全面展开。但据透露,美英联军打城市战决心已定,他们自信不但已做好打城市战的思想准备、军事准备和物质准备,而且制定了一系新战术,届时将利用空中、精确武器、火力优势和夜视器材等优势,创造城市战新打法。

  军事专家认为,在可能发生的巴格达城市攻防战中,美军的作战重点将是城区外围战,它将采取高空精确制导打击,低空武装直升机火力打击,地面坦克、装甲车、步战车突击,将萨达姆的共和国卫队尽可能多地消灭在城市外围。

  在万不得已的城市攻坚中,美军很有可能采取逼伊军出城、逼居民出城、逼伊拉克高官出城的打法,前者可使美军歼灭伊军主力,后两者可使美军对空城巴格达放手轰炸,以期达到军事占领的目的。

   悬念二:美英联军打城市战兵力是否够用?

  眼下,在全世界反战浪潮中,美军方增兵消息仍不绝于耳。美军的一些指挥官公开表示:华盛顿方面对攻占和控制伊拉克首都所需的兵力估计不足。

  具有两千多年文明历史的古城巴格达面积达850万平方公里,人口535万。早在1981年,伊拉克就开始构建防空工事,市内竣工的建筑一般建有地下室,它们通过地道连接在一起,筑成了一座方圆达50平方公里的“地下城”。据介绍,“地下城”离地面约25米,顶层用钢筋水泥建成,厚达5至15米,按设计要求,可经受住强烈地震或核弹袭击。由于巴格达城区幅员较大,建有有牢固的城防工事,因而有易守难攻的特点。

  从双方力量看,巴格达城内、郊区有伊拉克共和国卫队、特别共和国卫队、萨达姆敢死队在内的正规军大约14万人,还有难以计数的民兵等非正规军。

  目前,据美国公布的消息,美军目前在伊拉克的地面部队有美军第3机械化步兵师、海军陆战队第1师、101空中突击师、第7装甲骑兵团、173空降旅、82空降师、第4机步师、第1机械化步兵师、第1装甲师等重型部队等,届时,美军地面部队将达20万人,英军有3万地面部队。

  军事专家分析认为,英美联军23万地面部队中,攻城部队可投入13万人,但将面对伊拉克14万精锐部队、50多万准部队。按一般规律,攻方兵力应至少为守方的三倍,按此计算,美英攻城作战应该有50万以上。

  军事专家分析认为,如果美英联军包围巴格达,似应动用60万地面部队。否则,只能要道控制、重点控制,围而不包。

  当然,美军要不顾世界的谴责,实行“焦土政策”,用海军巡航导弹、航空兵的地毯式轰炸,将巴格达夷为平地,有10万地面部队就足以占领巴格达。

   悬念三:美英联军能否露后方补给“软肋”?

  美军第3机械化步兵师以“21世纪狂奔速度”向卡尔巴拉开进,据说创造人类战争史机动速度之最,不过,连美军也承认,长达400多公里的后勤补给线有了麻烦。  

  伊拉克以游击战向美英后勤“软肋”出击,尽管双方对战果说法不一,但伊拉克俘虏美军后勤保障部队战俘确实无疑,5名人员中有一名女兵。

  据外电报道,美军补给线遭到了伊方零星袭击,补给受阻,前线有美军官兵36小时吃两顿饭,美军第5军团第3机械化步兵师不得不停止前进,等待淡水、燃料、弹药、食品和其它补给。

  《华盛顿邮报》3月28日报道,负责指挥伊拉克地面战争的美军高级将领威廉·华莱士中将27日承认:美军过长的补给线和敌人采用的非常规战术,使美军向巴格达的推进受阻,地面部队暂停向前推进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后勤支援。华莱士被迫分兵,从第101空降师和第82空降师各调一个旅,负责保护长达400公里的后勤补给线。

  战争第一阶段美军补给线受威胁,暴露了自己的“软肋”——美军只图快速向巴格达推进,忽视了补给线的保护;补给线受到伊拉克军民游击战的袭扰;一时抽不出更多的兵力保卫补给线。美军攻打巴格达将大量增加地面部队,其补给线将更长,这意味其“软肋”也将更长,为此,美军有可能抽出相当数量的作战部队用于保护后勤补给线。

  从伊拉克军队来看,在保卫巴格达之战中将主要依托城市要冲,一般不会出动主力打击美英联军后勤补给线。在兵围巴格达之后,美英联军有制空权,伊拉克也不会动用大部队攻击补给线,而小股游击队一般只能给美军补给带来困难,不会对其造成根本性威胁。

   悬念四:美英联军怎样对巴格达城实施划区性轰炸?

  这一问题几乎没有疑问。开战以来,美英联军不停对巴格达轰炸,500多万巴格达居民在弹雨中生存。美军空袭强度,出动飞机架次,创海湾战争以来之最高强度的空袭,空袭制造了巴格达的腥红与惨烈。

  在“斩首行动”中,美军空袭锋芒直指萨达姆,企图一弹中的结束战争。被誉为“地下挖掘机”和“地堡终结者”的美军炸弹,摧毁了伊拉克众多建筑和设施。

  然而,对于准备不是以鲜花而以持枪的血肉之躯“欢迎”美国大兵的巴格达人来说,这的确还算不上大规模的轰炸。3月28日,五角大楼透露,美军将更大规模地空袭巴格达,届时将划定轰炸区和非轰炸区。

  军事专家认为,在更大规模轰炸中,巴格达的轰炸区如何划分,其用意如何,都须关注。如果美军分区域轰炸,那么,隐藏在城内的正规部队,有可能暴露目标。如果伊拉克要员隐藏在非轰炸区内,美军有可出动特种部队,或利用叛离人员进行暗杀活动。

  从目前情况分析,这次大规模轰炸有可能创现代战争城市轰炸之最,这决取于美军既定的决心和战场的变数。不过,既然大规模轰炸,就不可能不伤及平民,何况,连被誉为百步穿杨的“聪明炸弹”有时也会“糊涂”,包括划区性的轰炸在内,所在的大规模轰炸必有杀伤无辜平民的风险。


悬念五:美军能否使用“秘密杀手锏”?

  有美国媒体透露,美国密谋战争时,决定将伊拉克战争作为新型武器试验场,其中包括被视为“秘密杀手锏”的新式武器装备。

  “巴格达攻防战”一旦打响,美军会使用哪些新型武器?军事专家认为,在短兵相接的巷战中,美军使用“战斧”巡航导弹、重镑精确制导炸弹、电磁脉冲弹、高威力空气爆裂炸弹、新型“爱国者”导弹等可能受到一些限制,这些兵器不但难以避免造成大量平民伤亡,而且会误伤自己人。

  为消灭萨达姆等伊拉克军政要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美军才会使用以上兵器,但美军更有可能使用钻地深、打击准、破坏大的“温压”炸弹,如:BLU-118U型、BLU-109型、BLU-116型穿透弹头等。

  美军还可能考虑使用可专门用于城市战和地道战的智能机器人,其中有可在空中进行侦察和间谍活动,能分辨数百个目标的“机器蝇”;有长度不足5米、能主动搜索目标并发动攻击的“蜘蛛”无人战车;可放在士兵背包里的“猫头鹰”小型飞机等。





  据说,在巷战中,这些机器人可代替作战人员钻洞穴、爬高墙、潜入街区,或快速逮捕战场上的机动目标,测定伊拉克军队火力点的位置,探测隐藏在建筑物、坑道、街区的敌人,可迅速算出射击参数,保证美军实施精确打击。

  据专家介绍,“温压”炸弹头部装有激光制导组件,由轰炸机投放,它可以在洞穴或隧道内部爆炸,可以在洞口引爆。尔后巨大的冲击波直捣洞内,爆炸时能够产生杀死生物武器及分解化学武器成分所需要的持续高温,从而使生化武器失效。

  美军的“毒剂解除”炸弹可能被派上用场。据说,这种炸弹不是炸开掩体,而是破坏掩体内可能储藏的生化炸弹,在击穿掩体后爆炸发射出钛合金棒,击穿储存在掩体内的生化弹头,然后通过爆炸时产生的高温烧毁里面的生化毒剂。

  在有可能发生的城市战中,美军有可能使用可致对方作战人员失明,以及可使对方光制导武器失灵的激光武器。

  近日,据日本媒体透露,美军为伊拉克战争准备了“秘密杀手锏”,一是小核弹,二是大功率微波武器。他们估计,在目前国际社会反战呼声高涨的情况下,美军不会轻易使用小核弹,但有可能使用大功率微波武器。

  在前一段作战中,有人认为似乎看不出美军先进武器装备发挥的重大作用,但是,在城市战中,美军准备好的某些城市战新武器如果登场,而一旦这些武器被投入使用,新型城市战将会出现。

  悬念六:美英联军能否消灭伊拉克军主力?

  消灭伊拉克军王牌军——共和国卫队,是美英推翻萨达姆政权的必要前提。据介绍,共和国卫队是伊拉克军中精锐王牌部队,由南北两军构成,编为3个装甲师、1个机械化师、2个步兵师和若干个独立旅,总兵力约14万人,主要武器装备为T-72坦克、BMP装甲战车、法式自行榴弹炮和GHN-45牵引式榴弹炮,以及苏式地对空导弹、高射炮和武装直升机等,共和国卫队是萨达姆的重要安全屏障。

  萨达姆总统的贴身护卫队,其成员多来自萨达姆的家乡——提克里特。现任司令是萨达姆次子库赛,伊拉克第二号人物,亲自担任中央战区司令。战争中,伊拉克共和国卫队负责巴格达郊区防卫,已同美英先头部队交火,几招过后,人们难以看出这支部队真正实力。

  军事专家认为,共和国卫队主力一部分可能仍在巴格达城区或附近地区。从目前态势看,美军想调虎离山,将其在城外全歼。但有迹象表明,萨达姆不一定会陷入这个圈套,他企图以巴格达城为依托,与美英联军在巷战中决一雌雄。

  从军事实力及武器装备上分析,在有可能发生的巴格达攻防战中,伊共和国卫队遭受重创可能性很大。但如果美英联军果真敢于巷战,两大难题劈头而来:一是共和国卫队可化整为零,依托城市建筑,美英难发挥空中优势;二是共和国卫队可寓兵于民,美英军队伤亡风险将大为上升。

  军事专家分析认为,不可忽视的是,激烈而残酷的城市战一旦发生,有500多万人口的巴格达平民伤亡数量将可能大幅度增加。无辜平民的大量伤亡将直接影响国际社会舆论,并可能在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各地引发更大规模的反战浪潮,给美英当局造成强大的政治压力。如美英联军不惜一切敢于投鼠忌器,将有引火烧身众叛亲离的可能。

  悬念七:美“数字师”能否对付伊“游击队”?

  无疑,陆军第4机械化步兵师为美军“重拳”,属于美英方的战略预备队。近日,这支驻守布什家乡的“重拳”终于向海湾出动了。出征宣誓时,从那位率队军官深重而缓慢的敬礼中,人们容易理解什么叫战争与死生,什么叫凝重与庄严。但美国人认为,如此的沉重与缓慢,不可能代表这支部队的战斗风格。

  据美国媒体透露,美陆军第4机械化师,为全球第一支完全以信息时代的武器和技术装备起来的数字化部队,主要装备有M1全履带主战坦克、M2步兵战斗车、AH-64攻击直升机和其他高性能武器等,具有较强的地面和立体机动能力,昼间地面机动速度每小时30公里,夜间每小时25公里。

  不过,军事专家认为,如果第4机步师参加攻城战,可谓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其长处是,数字化部队配有先进的战场信息系统,通信灵敏联络快捷方便;但这个师重型装备数量多、体积大、整体机动能力较差,适于平原地带作战,优势难在城市的障碍地形中发挥。

  从伊拉克方面来说,有迹象表明,萨达姆军队旨在打游击战、巷战为主的人民战争,准备以军民兼容、分散为主、机动为主、以暗打明等打法迎战。看来,美军的数字化部队能否对付城市中的游击战,是决并不轻松的考验。   

  悬念八:美英联军能否消灭萨达姆?

  尽管美军声称:“萨达姆的下落和生死不会影响我们目前的军事行动”,但是,捉拿或消灭萨达姆仍然是美军一大任务。

  在美国政府的眼里,萨达姆非消灭不可。但是,美军导弹追杀萨达姆,实在不太容易。何况,近来美军精确制导不那么精确。

  萨达姆政治军事生涯非同寻常,执政长达26年,经历过“两伊战争”、入侵科威特、海湾战争。平时居无定所,行无规律,神出鬼没。据报道,萨达姆保护网严密,几近无懈可击。美军“斩首行动”失利便是一个证明。

  此外,美军以为,大战一开,会受到伊拉克人民欢迎,军队会纷纷倒戈,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美军希望伊拉克军队政变、人民起义的愿望十分渺茫。如果萨达姆能得到民众的支持和保护,即使美英联军攻入巴格达,消灭萨达姆也将十分困难。(完)


   0


热门专题
1
川普
6
以哈战争
11
李克强
2
俄乌战争
7
巴黎奥运
12
中国爆雷
3
中美冷战
8
三中全会
13
李尚福出事
4
万维专栏
9
中共两会
14
秦刚失踪
5
美国大选
10
台湾大选
15
火箭军悬案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