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姆斯菲尔德扬眉吐气 鲍威尔一败涂地
【万维读者网】 不过一、二星期,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又译伦斯斐)从「政治死亡名单」一跃而成为美国的英雄人物。而上次波湾战争的英雄人物、现任国务卿鲍威尔(鲍尔)则似乎斯人独憔悴。
中国时报刘屏华盛顿十日电,英国媒体首先指出这个敏感关系,《每日电讯报》的「伦斯斐昭雪;鲍尔是输家」文章说,开战之初,由於天候不良、补给线瞬间拖长等因素,美军陷入苦战,伦斯斐也因此遭到许多批评。当时很多人指责他没有接受若干将领的建议,以致美国没有及早投入大量的重装地面部队。当时伦斯斐除了辩护外,也不时流露出不耐烦的语气,当然也对新闻界的某些报导及评论不满。
但是这两天,当美军挺进巴格达、哈珊塑像被拆、民众热情欢迎美军时,伦斯斐走上五角大厦简报室的讲台,神情愉悦,语调欣慰,他说,「任何人看到获得解放的伊拉克人民的表情,都要说这是个好日子」。
不但自己得到昭雪,伦斯斐还要帮其他人讲几句话。所以他赞扬法兰克斯上将以及「向巴格达挺进的子弟」。当他把进占巴格达比作柏林围墙倒塌、铁幕坠落,把哈珊归到希特勒、史达林、罗马尼亚独裁者西奥塞古的「万恶祠」时,过去几天的批评者都安静下来了。
曾经有人预测伊拉克会是另一个越南或索马利亚,结果才三星期,美国只牺牲了八十一位官兵(不含失踪者),也没有动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哈珊就垮台了。而且没有发生难民潮,油田也保住了。立场保守的华盛顿时报调侃的说,众议院民主党领袖裴洛西(女,加州选出)现在一定很希望大家忘记她说过的话─「美国要牺牲几千位将士的性命才能赢得胜利」。
然而几家欢乐几家愁。如果伦斯斐是大赢家,那鲍尔就是明显的输家。鲍尔最初反对动武,後来又主张经由联合国安理会寻求国际支持,结果都没有成功。尤其是经过这场战争,著名的「鲍尔原则」似乎已经过时了。上次波湾战争时,鲍尔担任参谋首长联席会议主席,强调「压倒性的优势兵力」。但是这回,美军掌握的是机动、灵活、情报、特种作战等长处。
鲍尔希望结合其他国家一同对抗伊拉克;但是伦斯斐根本不在乎俄法德等国的反对。鲍尔出入过越南丛林,对战场上的血腥场面有刻骨铭心的感受;伦斯斐则不然,反倒对敌人大量死伤颇为得意。鲍尔出身军旅,很尊重军人的意见;可是伦斯斐为了推动自己的理念,不惜与许多将领为敌。这些都形成两人的重大差异。现在的情势发展,益发显得伦斯斐占上风。影响所及,连战後重建等工作,国防部都想把国务院排挤在外。
0
全部评论 |
|
![](https://pub.creaders.net/images/tu_09.png) |
实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