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跟美国有功 英国国际地位显要
【万维读者网】中国时报江静玲伦敦报道: 胜利的号角自巴格达传出之际,英国朝野却抱持审慎保留态度。英国政府更呼吁民众应有伊拉克战事尚未结束的准备。
许多人对廿一天的战争,为何到了本周突然有如此突破感到意外。但同时也有人质疑,联军成功占领巴格达只是一项象徵性的进展,巴格达北方城镇提克里特依然在战火中,然而,最重要的胜利指标是,伊拉克人民终於站立出来对联军表达欢迎之意。
联军对伊拉克军民在战事爆发之初,未出现大举叛变或欢迎,曾一度感到沮丧与不解。但联军也了解,一旦伊拉克人民对联军表达欢呼,这场战争便已进入胜利之途。
不过,这不表示,战事已结束,英国西敏寺前广场,今天仍有反战示威。反战者高呼,「伊拉克具大杀伤性武器在那里?」尽管舆论赞扬联军在这场战争中,更新传统战术与战略,但一般人对哈珊到底在那里?英美领袖宣称对伊拉克开战的具大杀伤性武器何在?依然强烈质疑。即使战争结束了,反战者仍有疑问,主战者也有遗憾。
至於国际政治冲击,以及未来的重建工作方面,英国首相布莱尔已决定取消原订本周六在圣彼得堡与俄、德、法三国元首举行的高峰会。英国首相府表示,许多事情不是一个亲吻或拥抱就可以达成和解。
明显的,英国在伊拉克事件上,至此已居上风。同样的,支持英美联军的西班牙和波兰,无形中已为「新欧洲」画下雏形。而出兵助战的澳洲,则确保为美国在亚太地区主要盟邦地位。对於三百年来始终自傲於从未选错盟友的英国来说,这场对伊拉克战争,几乎奠定英国在国际政治上,为仅次於美国的第二大重量国地位。
相对的,坚持主张与美并肩的英国首相布莱尔,不惜以个人政治生涯和英国老左派反战道德传统抗衡,其结果,则使他成为领导英国西敏寺的真正领袖。
无论这场战争的最後胜利是否已真正来临,不论外界对这场战争的合法性是否仍有质疑,对於英国而言,这是一场重大的政治决定与争战已落幕,英国首相布莱尔脱离长期以来被讥讽为美国布偶的形象,成为英国和世界新领袖。
0
全部评论 |
|
|
实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