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届诺贝尔文学奖揭晓,被喻为「秘鲁良心」的南美著名作家及诗人略萨(Mario Vargas Llosa)夺奖。他早年加入激进左派,拥护古巴领袖卡斯特罗,学习马列毛思想,但后来深受英国戴卓尔夫人影响,由亲共变成保守右翼,由作家走向政界,还参选总统,矛盾传奇的一生反映于其写作题材。
评审委员会讚扬略萨(台译尤萨或罗萨)「对权力结构的描绘,及诠释个人抗争、反叛与挫折的鲜明意象」,形容他的作品「结构複杂,包罗不同角度、不同声音以至不同时地」。 《纽约时报》指出,得奖结果再次显示文学奖的政治性。
香港中文大学英文系教授帕克(David Parker)向本报称,略萨获奖「并非完全意料之外」。他指出,南美的複杂政治背景、社会矛盾孕育出擅于描绘大时代的优秀作家,文学奖近年倾向颁奖予非主流政治声音,获奖作品以创意称著,略萨符合这两项条件。他以崭新手法表达複杂的社会及政治现实,使人对现实社会有更深体会,与上一位南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百年孤寂》作者马奎斯同为「魔幻写实主义」(magical realism)代表。
74岁的略萨生于秘鲁,父母离异后随母于玻利维亚生活,父母复合后又重返秘鲁,家境富裕。父亲送他到Leoncio Prado军校读书,又曾在利马及马德里修读文学及法律。大学时代他思想左倾,曾参加共产主义学习小组,活跃于秘鲁共青团组织。
略萨毕业后移居法国,在法新社及法国国营电台任职记者。他1962年发表的首部长篇小说《城市与狗》(La Ciudad y Los Perros)甫出版即轰动西班牙文坛,是1960、70年代拉美文学新浪潮时期的代表人物。此作品描述作者本人少年时在军校的亲身经历,指出无论是城市的丑恶,还是军校学员的凶残,都根源于社会腐败、军事独裁与腐化的社会观念,认为「秘鲁社会就是一座大监狱」,「人是腐朽社会的牺牲品」,他尖锐的批判触怒当局而被列为禁书,军校更把千馀册小说焚,以示不满。此作品被译成中文等逾30种语文。
略萨作品中的社会矛盾衝突,反映于他複杂的个人生活。随年纪渐长,他的政治立场由左转右,由热烈支持卡斯特罗,改为对左派有深刻批判,1980年代起投身政治,1987年成为中间偏右政党的主席,主张国营企业私有化和自由市场经济。略萨1990年更参加总统大选,一度成为声望最高的候选人,但最后爆冷被对手藤森打败。竞选落败的打击,加上对藤森独裁统治的不满,略萨一怒之下于1993年入籍西班牙;他与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及卡斯特罗的口角,亦令他开罪很多秘鲁基层。
略萨获奖后说:「虽然自己多年来被指为热门,但获奖全是意料之外,是喜悦的意外。我认为这是对拉美文学及西班牙文学的肯定。」被问及哪本是他最喜欢的作品,他却说不能透露,「若真的要选一本书,我会说是尚未写的一本」。他目前著有逾30部小说及剧作(表),曾于1995年赢得西班牙文坛最高荣誉的「塞万提斯文学奖」(Cervantes Pr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