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炎熱的夏天,冰冷的北極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位於北緯70°的挪威班納克地區出現30℃以上高溫,這樣的溫度讓人憂心忡忡:那些生活在冰天雪地里的白色北極熊,它們還好嗎?
畢竟,北極熊皮包骨頭的照片,或者翻找垃圾桶尋找食物的照片,都曾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看着本應圓滾滾的北極熊變得瘦骨嶙峋,確實不由得讓人心頭一緊。全球氣候變暖究竟有多嚴重?北極熊真的在面臨滅絕嗎?而我們能為它做些什麼呢?
32℃的北極?
盛夏的微信朋友圈裡,一篇題為《北極圈罕見32攝氏度高溫,我們有生之年,或許再也看不到北極熊了》的文章轉瞬刷屏。
32℃的北極顯然和人們印象中的白雪皚皚極度不符,而這也造成了人們對32℃北極的某些誤解。
“你不得不承認,以手機為主要傳播工具的新媒體,其影響力之強大,不亞於一切傳統媒體,北京地鐵里整齊劃一的‘捧笏上朝’就很說明問題。”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科普作家、博物學者段煦首先肯定了新媒體的廣泛影響力。
從2012年開始,段煦幾乎每年7、8月份都要前往北極,對動植物和生態環境進行研究分析。而對北極32℃這件事,段煦有話說。
“這次新聞事件中,大家關注的最高溫地點出現在歐亞大陸西北角的挪威西—北部海岸,包括峽灣區(北緯60°附近至66°34′,即北極圈地區)和挪威北極地區(北緯66°34′至北緯71°附近,歐洲大陸最北點),巧得很,以上描述的這些區域均在我們2016年至2017年間進行的三次北極考察的工作區內或與之相近的地區,因為我們的工作面正好從北緯60°的峽灣區南緣到北緯69°40′的挪威北極地區,和新聞中重點描述的32℃氣溫觀測點——北緯70°附近的班納克非常接近(相距不到1個緯度)。”
段煦介紹說,該地區受到北大西洋暖流影響,溫度本來就比同緯度的北極地區要暖和一些。更重要的是,某些新媒體所表述的“北極”令公眾產生了誤解。“北極”包括的範圍很大,從北極圈到北極點,南北跨越20多個緯度(直線距離2600多公里)、環地球一周的範圍都可以稱作北極地區。“而北極地區也不是我們平素所想象的,一進入極圈就是冰天雪地的。極圈裡也有茂密的森林和開滿鮮花的苔原,有很大的城市,有牧場和農莊。所以說很多人混淆了一個概念,一說北極就認為是北冰洋的浮冰區,那裡如果達到32℃的話,當然是很可怕的。”
就像食品界流行的說法“離開劑量談毒性都是耍流氓”一樣,對於氣溫的描述,如果脫離了時間點同樣也有失公允。在關注了不少相關內容的新聞之後,段煦分析說:“很多條新聞,在用夏天的平均溫度和最高溫度來對比。班納克地區夏季的平均溫度不是特別的高。當地氣溫特點是正午太陽輻射強、升溫很快,到了晚上或者是陰天的時候降得很低。拿最高溫度對比平均溫度,會引起很多沒必要的恐慌,因為數字差異太大。”
北極熊在滅絕嗎? 全球氣候變暖是跨越國界與種族的共同話題。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丁明虎表示,全球變暖是毋庸置疑的。在1901年至2012年間,全球幾乎每一個角落都有暖化的趨勢。全球變暖已經導致冰雪大面積融化、海平面上升,並改變了極端天氣事件發生的頻率和模態,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有着深遠的影響。
丁明虎分析說,北極作為全球氣候的放大器,增暖速率是全球平均速率的2倍。魏婷和丁明虎等利用斯瓦爾巴群島的Ny-Alesund氣象站的1975~2014年的資料研究發現:北極變暖主要發生在冬季。自1975~2014年以來冬季全球平均溫度在13℃到14℃之間,北極斯瓦爾巴島則從-13℃上升到-8℃左右。夏季全球平均溫度從3.2℃上升到4℃,北極從2.7℃上升到5℃。
由於氣候變暖,北極熊的冰上狩獵期和狩獵面積減少,的確對生存造成一定影響。夏季沒有趕上向北退縮的浮冰、留在陸地上,就很難捕食到主要的食物——海豹。段煦回憶說,在2013年7月份,他曾經在斯瓦爾巴群島看過如下景象:4頭北極熊在不足2平方公里的海灘上一起找吃的,它們很瘦,而且行動速度很慢,用兩條前腿拖着後腿前進。
“但趕不上浮冰也不是最近這一兩年的事情,不能說和32℃有什麼具體關係,挪威西北海岸本來也不是北極熊的棲息地。”段煦說。
現在北極熊約有26000隻,分成19個種群。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5年的評估是,這19個種群里有1個在增長,3個在衰退,6個趨勢穩定,剩下9個數據不足,整體趨勢是未知。關於北極熊的數量,根據北極熊研究和保護領域最權威的加拿大氣候變遷和環境保護機構發表的2018年北極熊數量和趨勢預測地圖,截至2018年7月的數據預測來看,總體來說,北極熊數量在2018年展望為“穩定到上漲”。
段煦提出,由於北極熊的活動範圍涉及大部分北極國家,並且它們可以通過浮冰自由移動,所以對其進行詳盡的觀測和統計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他對數據持保留態度,“很有可能某地北極熊的增加是因為該區域食物豐厚,而別的區域正在減少。我們肉眼可見的事實是,北極熊夏天的日子不好過”。
對於全球氣候變化,段煦強調的一個觀點是:“既不要視而不見,也不能誇大其詞。”他解釋說,地球目前處於間冰期,本來就是溫度逐漸上升的狀態。氣候變化並不會像某些電影裡一樣瞬間滄海桑田。而這之中,無論是人類還是動物,都會去適應環境的變化。
中科院動物所動物學博士、國家動物博物館科普策劃人張勁碩在採訪中就舉例說,很多文獻表明,北極熊其實適應能力很強。如果實在抓不到主要食物海豹,它們也有別的尋找食物的辦法,比如去找死亡的鯨的屍體。“甚至我們現在也有一些科學報道說北極熊開始吃海帶了,熊本來就是雜食類動物。能吃海帶說明北極熊的適應能力真的很強。”
如何保護北極熊 幾年前,一隻北極熊死後的照片曾經牽動全世界人們的心,瘦成皮包骨的北極熊癱在地上,引發了對北極熊保護的諸多討論。但真實情況卻是,這只是一隻老死的北極熊。新聞熱炒時段煦正在其附近,還為它進行了一次較為細緻的“屍檢”。
“對於這樣一具熊屍,我沒有感到任何意外,但還是作了一般性的外部體格檢查和影像取證。因為像這樣的野生動物屍體,在野外其實並不罕見,有兩個最直觀的證據顯示——這是頭老年動物,並且老得吃不動東西了。失去尖牙和利爪的北極熊,全球氣候變不變暖,它的結局終歸只有一個:挨餓,消耗自己的脂肪,消耗殆盡後死亡。”
無論是“被餓死的北極熊”,還是“高溫天氣造成北極熊瀕臨滅絕”,都是新聞與事實之間發生偏離。明晰這種偏離之後,對於北極熊保護,我們究竟能做些什麼呢?
中國國家動物博物館副館長孫忻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表示,總的來看,整個北極的生態很穩定,但有一些環境的問題,比如垃圾塑料污染,“這誰也沒辦法,北極也跑不了”。
攝影師Fabrice Guerin造訪斯瓦爾巴群島時,拍攝了一組令人難過的照片:一頭飢餓的北極熊覓食無果後,吃起了塑料袋。
海洋塑料污染日益成為人們關注的核心話題。據報道,全球每年有2000萬噸塑料垃圾被直接丟棄或從陸地通過河道、風力最終進入海洋。到2025年,海洋里每3公噸的魚就有1公噸的塑料;到2050年,塑料的重量將會超過魚類。不斷累積的塑料微粒已經嚴重影響了魚類、海鳥和其他海洋生物的生存。而受制於海洋環境的特性,人們幾乎無法通過傳統方式進行收集和處理,海洋塑料污染治理日益緊迫但困難重重。
潛水愛好者對此尤其感慨良多。他們中的王晨宇在採訪中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自己所見到的景象堪稱觸目驚心,海水裡有各種各樣的塑料垃圾。而這也影響了她的生活方式,少喝、不喝瓶裝礦泉水和飲料,購物少用、不用塑料袋。
滅種危機尚未到來,但並不意味着我們可以漠視環境發出的警告。畢竟,北極熊只有一個北極,而人類也只有一個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