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环球大观 > 正文  

欧盟针对外交抵制出现分歧 步调一致不现实

www.creaders.net | 2021-12-15 22:47:25  BBC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欧盟对于是否派出政府要员出席北京冬奥会出现分歧。因与中国在经济或政治上利益纠缠,一些国家担心中国可能采取反制而对外交抵制奥运会犹豫不决。分析认为,欧盟在对华政策上仍未有共识,期望各成员国在是否抵制奥运会上步调一致是不切实际的。

欧洲议会前政治顾问、目前在台湾从事欧中关系研究的冯儒莎(Zsuzsa Anna Ferenczy)对BBC中文表示,“欧盟内部存在许多矛盾和分歧,虽然在对中国采取更强硬立场上达成了共识,但这种共识相当脆弱,因此指望所有成员国都支持欧盟层面的抵制是不现实的。”

欧盟成员国领导人预计将在16日今年的最后一场峰会中讨论这个问题。

当机立断派

截至目前,在欧盟国家中,立陶宛、比利时和奥地利明确表示不派出政要参加冬奥会。

立陶宛的决定并不令人意外,立陶宛与北京在台湾事务上的争端不断升级。今年11月,台湾在立陶宛成立台湾代表处;中国将两国关系降至“代办”级别。此后据报,中国开始对立陶宛展开贸易封锁。

奥地利总理内哈默(Karl Nehamme)14日表示,该国没有政界高层去中国观看奥运会。他还说,“这不是外交抗议或抵制,只是因为中国的新冠防疫要求很高”。

奥地利外长沙伦伯格(Alexander Schallenberg)表示,奥地利对中国的人权状况有明确立场,但“我认为,把冬奥会这样的体育赛事政治化似乎没什么用”。

比利时也以防疫为由不派政要出席。

此外,中国在欧盟国家中最亲密的盟友匈牙利很可能不支持外交抵制。其他成员国尚未决定。

中欧关系正值低谷,双方在香港、新疆等人权问题上时有冲突,台湾问题也让两边关系更加紧张。与此同时,由于欧盟各国与中国在贸易往来方面彼此的依赖程度不同,一些国家的决策者试图强化这种往来,并促进在气候变化上的合作。

匈牙利学者冯儒莎说,布鲁塞尔正在寻求与中国“重新接触”(reengage),而欧盟层面的抵制无助于这一努力。

此前美国以中国侵犯人权为由率先对冬奥会发起外交抵制,随后,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和新西兰等“五眼联盟”成员也决定不派出政界要员参加。如果欧盟27个国家的高官共同缺席冬奥会,对中国人权记录传递出的担忧信号会显得更有分量,但似乎这个可能性不高。

犹豫不决派

卢森堡、德国等国希望欧盟能够达成统一立场,但似乎不倾向于采取外交抵制行动。他们的观点在13日布鲁塞尔召开欧盟外交事务委员会期间透露。

根据路透社,与外交抵制相比,卢森堡外长阿瑟伯恩(Jean Asselborn)呼吁欧洲政客转而就中国人权问题发声。他说:“我认为,如果我们这些政客去到现场发言,会比躲藏起来带来更多好处。”

阿瑟伯恩还说, “奥运会总是带有政治性,没有政治中立的奥运会。作为一个欧洲公民,我想知道把运动员送到中国,而政治领导人在电视上观看是否正确。”

新任德国外长贝尔博克(Annalena Baerbock)也支持这一观点。他还对德国媒体表示,德国不愿意过度恶化与中国的关系,因为在解决气候危机等全球挑战方面,中国仍是重要的合作伙伴。

德国新任总理肖尔茨(Olaf Scholz)10日在巴黎与法国总统埃马克龙会晤后说,尚未决定是否加入抵制奥运会的外交行动。 他并表示:“我们仍在与许多其他国家进行谈判,希望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

值得注意的是,法国内部似乎也出现分歧。

法国总统马克龙(Emmanuel Macron)9日表示,纯粹的外交抵制“收效甚微”,仅具有象征性作用。他说,“需要明确的是:要么完全抵制,不派出运动员,要么尝试采取一些有用的行动。”

法国教育与体育部长布朗凯(Jean-Michel Blanquer)此前表示,法国官员不会外交抵制冬奥会。而法国外交部长勒德里昂(Jean-Yves Le Drian)则表示,仍在寻求欧盟统一立场,可能进行外交抵制。

“重新思考”对华政策

分析认为,连法国内部都有不同声音,这表明欧盟在对华政策上仍摇摆不定。

“欧盟对待中国的方式正在发生重大转变,布鲁塞尔方面正寻求减少内部分歧,加强欧洲的一致性。虽然欧盟成员国之间展开了激烈辩论,以支持在中国问题上达成共识,但在重新思考欧盟对华政策上,他们的分歧依然存在”,冯儒莎说。

在过去一年里,欧盟加入美国的行列,谴责中国的香港和新疆政策,并以人权为由对中国官员实施制裁。在台湾问题上,遭到北京贸易胁迫的立陶宛呼吁欧盟国家团结起来,应对可能出现的类似问题。中欧关系正陷入低谷。

不过,与中国接触仍是欧盟对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布鲁塞尔方面正寻求将中国重新视为“伙伴”,同时仍坚称中国是“系统性对手”,冯儒莎说。她认为这也是布鲁塞尔一直寻求在今年年底举行双边峰会的原因。目前看起来可能要推迟到明年年初举行。

中国官媒《环球时报》引述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孙克勤称,尽管美国和欧盟在价值观上的理念相近,但两国的对华战略存在差异。

孙克勤指出,美国将中国视为全面竞争的对手,利用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围堵中国,以维护美国的影响力。但欧盟将中国视为合作伙伴、经济竞争者和政制对手——这三重关系决定了,当西方在意识形态方面对中国发动更频繁的攻击时,欧盟的对华政策始终存在多面性。

根据中国官方数据,中国在2020年超过美国,跃升为欧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驻欧盟使团的数据显示,尽管《中欧全面投资协议》仍悬而未决,疫情仍在持续的情况下,2021年前10个月的中欧贸易额达到了6704亿美元,超过了去年全年贸易总额,同比增长了30%。

欧盟和中国在新冠疫情、经济复苏、气候变化等方面也存在巨大的共同利益。

不过,鉴于中国对新疆、香港等强硬政策仍在持续,中国与欧盟对彼此官员或实体的制裁并未停止,与台湾的紧张关系也在加剧,这些因素决定了即使欧盟寻求与中国重新接触,“也很可能是有限的”,冯儒莎说。

欧盟的梦醒时分

尽管如此,冯儒莎认为,欧盟各国已经加强了作为一个整体与中国打交道的方式。

她解释,欧盟成员国在如何保护其利益不受中国经济胁迫和虚假信息影响方面,以及通过利用人权问题与中国打交道方面达成了一致。 显而易见,欧盟国家正在更好地管理分歧,他们“明白了简单地保持与中国接触所带来的风险”,冯儒莎说。

欧盟在本月8日提出了一项“反胁迫手段”(anti-coercion instrument)提案,被视为惩罚不公平贸易的系统性措施。该措施赋予欧盟委员会权力,以惩罚那些试图通过经济压力来影响27国政治政策的个人、公司和国家。

欧盟贸易专员瓦尔蒂斯·东布罗夫斯基斯(Valdis Dombrovskis)特别引述最近立陶宛和中国之间的争端,称北京的举动显然是触发该提案的重要因素。

北京降级与立陶宛外交关系后,立陶宛的商品被从中国的海关系统中除名。路透社9日引述立陶宛官方称,北京进一步对跨国企业施压,要求断绝与立陶宛的往来,否则将被排斥于中国市场外。

冯儒莎认为,欧盟通过“反胁迫手段”发出了信息,“不受限制地进入欧洲市场的时代已经结束,欧盟将拥有一系列手段来应对新的地缘经济.....这对中欧关系的未来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看来,这比欧盟层面抵制奥运会更有分量,因为它向北京发出信息,欧盟国家对中国的立场是真实且可持续的。”

   0


热门专题
1
川普
6
苗华被抓
11
中共两会
2
俄乌战争
7
美国大选
12
台湾大选
3
中美冷战
8
以哈战争
13
李克强
4
万维专栏
9
巴黎奥运
14
中国爆雷
5
叙利亚
10
三中全会
15
李尚福出事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