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国首次卫星在轨加注试验取得成功!据了解,动力是决定卫星服役寿命的重要因素,实现“空中加油”后,中国卫星将大幅提高效费比和空间在轨服务能力。
综合陆媒报道,北京时间6月30日,中国国防科技大学发布消息称,“天源一号”卫星在轨加注实验载荷,成功完成微重力条件下流体管理与加注、高精度推进剂测量等9项在轨试验。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收到的遥测与数传数据表明,中国首次卫星在轨加注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据介绍,“天源一号”由中国国防大学设计研制,是中国首个卫星在轨加注飞行试验系统,具有集成度高、自主性强、稳定性好等特点。6月25日晚,这一系统搭载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在我国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
随后几天,“天源一号”根据预定计划进行了卫星在轨加注核心关键技术试验与验证,获取了3种贮箱加注全过程的完整视频和相关试验数据,加注过程稳定,测量与控制精度高,实测结果满足设计指标要求,为中国掌握卫星在轨加注技术奠定了基础。
因此,卫星在轨加注一直是国际航天领域的研究热点,但由于技术复杂、实现难度大,目前仅有极少数国家开展过这项试验。
卫星的服役寿命取决于多种因素,但往往主要取决于动力因素。
当前,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燃料就成为影响卫星服役寿命的重要瓶颈。一般情况下,卫星、空间站等航天器被发射到轨道上,燃料耗尽或发生故障后就会被弃用。许多被弃用的卫星本身其实功能完好,但它们的命运已经注定,只能一圈圈地在轨道上运行,直到脱离轨道坠入大气层,或者与其他航天器相撞成为太空垃圾,最终“油尽灯枯”。
因此,科研人员试图通过研发轨道燃料加注的相关技术,以在未来对燃料耗尽的卫星进行补给,延长大量高价值的卫星、空间站等航天器的飞行寿命,提高效费比。
此外,在轨加注服务还能够显著提升空间探测能力,减少运载器规模,降低任务成本等。一颗卫星的造价动辄数亿美元,有的甚至更高,如果能够在太空为其补加燃料,延长寿命,带来的经济效益将十分可观。
以往,在轨加注技术的主要对象是空间站等大型航天器,近年来,针对尺寸相对较小的航天器--卫星进行的在轨加注开始成为各国研究的热点。
无论是未来空间站建设,还是卫星延寿,都需要在轨加注技术的支撑,因此,中国对在轨加注具有迫切需求。
受空间条件所限,在轨加注存在特有的技术风险与成本制约。此次在轨加注实验装置的发射表明,中国正在紧跟在轨服务这一前沿的空间技术,以提高空间在轨服务能力。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贵州游船翻覆 伤亡惨重 惊动习近平说出重话 |
2 | 7年前那个诬告朱军性骚扰的弦子 现在如何了 |
3 | 一篇会让习近平惶恐的檄文大观 |
4 | 知名女星确诊精神疾病 官宣全面停工 |
5 | 川普再下令:征收100%关税!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