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众瞩目的“嫦娥一号”,5日成功进入绕月轨道。在其后众多的幕后英雄和默默奉献的基层工作者,有不少来自黑龙江省,尤其是作为中国航天事业重要研发基地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更是培养了他们中的许多重要骨干。
据记者了解,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历任5位总指挥中,就有3个是从哈工大毕业的,分别为总指挥李继耐,副总指挥胡世祥和栾恩杰。就在此次“嫦娥工程”中,依然有3位重要人士是哈工大毕业的,他们分别是: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兼工程总指挥栾恩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经理、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副组长马兴瑞;中国科学院院士、绕月探测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记者在采访中,了解了很多有关他们的鲜为人知的故事。
总指挥栾恩杰从神舟到“嫦娥”
栾恩杰是满族人,1940年出生在吉林省白城子,童年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度过。栾恩杰的一个舅舅在当时的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空气动力系留学,学习非常出色。舅舅刻苦学习、立志报效祖国的故事深深地鼓励了他。
1961年,栾恩杰考上哈尔滨工业大学自动控制专业。在哈工大读书时,正是国家困难时期,吃不饱饭,但哈工大“扎扎实实搞学问,踏踏实实搞研究,认认真真搞学习”的校风对他影响极大。毕业后,他考入清华大学攻读研究生,历任航天部第二研究院副院长、航空航天部总工程师、航天工业总公司副总经理兼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国家航天局局长。
“在我当航天局局长的时候,中国人的飞船上天了!”栾恩杰的骄傲和自豪溢于言表。骄傲的同时,栾恩杰也难忘航天事业的风险。他说:“航天是个风险性极大的事业,我已经不知道去过多少次试验场了,每次去几乎没有不落泪的时候。成功了高兴得落泪,失败了痛苦得落泪。搞航天的人总是透著一种紧张,所以每次到试验场鼓掌都是胆突突的,但航天人的责任又让我必须坚强地顶上去,这种坚强也是一种责任,这种深深的重任感,才让我们有了如今的成功。”
如今,担任“嫦娥”探月工程总指挥,他的担子更重了,但他同时看得更远,他说:“美国在2000年的时候提出了新千年天文空间计划,把物理学、数学、天文学、计算飞行学等几个学科作为发展的重点。我们也要发展最需要的基础学科。现在应该是天文学和航天活动的互相推动的时期。天文学家进入航天领域非常容易,但我们过去很少研究天文学,我们的大学几乎没有天文学专业。所以现在我看实在需要多办几个天文学班!”
总设计师孙家栋“嫦娥”载著我的梦
孙家栋,是我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总体设计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家栋是在发射现场见证中国卫星第一次发射和第一百次发射的唯一航天人。作为“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他担任中国探月卫星工程总设计师,也是送“嫦娥”飞天的第一人。
1952年,孙家栋以优异的成绩从哈工大预科毕业,前往前苏联学习深造,回国后,参与了我国第一个自行设计的中近程战略导弹的总体设计工作;1967年,他从导弹转向人造卫星,负责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总体设计,1970年,东方红一号顺利升空。此后,他先后担任了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第一颗静止轨道实验通信卫星的技术总负责人和总设计师,1999年他和23名功勋科学家一起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三年磨一“飞”
近年来,让中国的卫星登上月球成了孙家栋的新梦想,自从2003年担任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以来,孙家栋已经为这次“嫦娥”飞天准备了三年多,其中凝聚的心血不可胜数。
每次卫星发射前,孙家栋都组织讨论和反覆研究有关的技术问题,每天都工作到深夜。有时甚至夜深还要驱车前往现场,在各层工作平台间跑上跑下,对火箭与平台的间隙反覆测量、计算,直到找到满意的答案。“嫦娥一号”是中国探月工程的首次执行,需要更加倍的谨慎和保险。为了确保嫦娥探月的顺利完成,孙家栋亲自过问探月工程的每一个环节。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一次又—次地进行方案的设计修改和论证,殚精竭虑,经常是食不甘味、夜不能寐,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
绕月工程领导小组副组长马兴瑞中国小卫星先驱
马兴瑞曾立志当一个天下闻名的大学教授,却成为茫茫苍穹的探索者,参与组织了21次航天发射,成功地将25颗卫星送入太空。马兴瑞出生在素有“煤城”之誉的黑龙江省双鸭山市,最终选择了全国重点大学——阜新矿业学院。但学校新设置了工程力学专业,因为他的数理化成绩突出,就将他自动“收编”,让他从此走上工程力学的学习与研究之路。后来,他有幸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黄文虎教授的博士研究生。获得博士学位后,马兴瑞留校任教。由于在科研、学术方面的成绩突出,34岁的他,成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他的知名教授梦似乎已触手可及。然而,1996年6月的一纸调令,将毫无思想准备的马兴瑞调到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任分管预先研究、技术创新、发展规划等工作的副院长。
“向海洋进军”
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际上掀起了一股势头强劲的小卫星热。因为与“大卫星”比较起来,小卫星具有投资少、质量小、研制周期短、技术更新快等特点,特别适合国民经济发展及科学研究的需要,市场前景一片光明。
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任教期间就致力于小卫星研究的马兴瑞,称得上是国内研究小卫星的先驱。在担任副院长的同时,他受命兼任中国第一颗现代小卫星——实践五号卫星的总指挥和总设计师。
实践五号卫星是一颗应中国科学院要求研制的空间科学实验卫星,主要用于空间单粒子测量及对策研究试验、空间流体科学试验以及载人航天工程的一些先期技术试验等,具有重要的研究与应用价值。
尽管是国内第一次研制现代小卫星,许多技术问题无从借鉴,但一向重视创新的马兴瑞仍然坚持倡导卫星研制的高起点、高品质,特别在研制中采用了公用平台的概念。
1999年5月10日,长征四号乙火箭一箭送双星,将风云一号卫星和实践五号卫星一同送入太空。当实践五号卫星顺利入轨的喜讯传来时,发射现场和卫星测控中心一片欢腾。马兴瑞和他的研制队伍也为此激动不已。
进入21世纪,“向海洋进军”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海洋一号卫星正是顺应这种需求而研制的我国第一颗海洋水色遥感探测试验型业务卫星。马兴瑞是海洋一号卫星的第一任设计与指挥“两总”。2002年5月15日,海洋一号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结束了我国没有海洋卫星的历史,同时标志鲜我国在海洋卫星遥感领域迈入了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海洋一号卫星获2003年度国防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这也许是对马兴瑞与他们的研究团队付出的最大认可。
幕后英雄共推“嫦娥”
黑龙江省石化院:胶黏剂黏牢“嫦娥一号”
不管在太空中遇到何种恶劣的环境,让“嫦娥一号”卫星仪器舱支架、承力结构等部位依然紧紧地黏连在一起,这其中由黑龙江省石油化学研究院科研人员研制的J系列高性能胶黏剂功不可没。
哈尔滨市晶体管厂:电子元件守卫供电系统
由哈尔滨晶体管厂科研人员研制生产的电子元器件成为“嫦娥一号”供电系统的守卫者,在卫星的蓄电池保护方面以及供电系统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哈尔滨轴承集团:6种轴承产品支撑、传动
哈轴集团为“嫦娥一号”提供了6种轴承产品,据集团副总工程师卢延欣介绍,他们生产的轴承总量占全国航空航天主轴轴承的70%,轴承主要在“嫦娥一号”中起支撑和传动作用。
东北轻合金公司:铝合金代替“钢筋铁骨”
作为给“嫦娥”探月助力的单位之一,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为“嫦娥”飞天探月提供了运载系统和星体结构用铝合金材料。
哈尔滨玻璃钢研究院:展开臂支撑卫星天线
哈尔滨玻璃钢研究院为“嫦娥一号”提供部分高性能复合材料,承担定向天线展开臂的研发,也就是为卫星天线做支撑的支架。(杨同玉、白文波)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中国全民换钱 2025人民币或大崩塌 |
2 | 怕成这样!传习在军委发话 |
3 | 净利润暴跌93.53% 中国巨头喊“跪着做人 |
4 | 宝马撞人案温庆运被注射死刑 含泪求父母救 |
5 | “党内已经杀声四起了”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
1 | 国会的耻辱.千页法案出台内幕 | 木秀于林 |
2 | 从俄军中将遭暗杀想到的 | 随意生活 |
3 | 沈逸教授:川普2.0治国如开公 | 随意生活 |
4 | 墙内退休的三六九等 | 体育老师 |
5 | 人越有钱越抠门 | 体育老师 |
6 | 何祚庥评项立刚 | 老字号 |
7 | 费正清回忆梁思成林徽因 | 席琳 |
8 | 赵晓:也谈“美国领导力的物质 | 万维网友来 |
9 | 加勒比游轮(扬州慢 图) | 老冬儿 |
10 | 爱因斯坦只在中国呆了三天,却 | 旅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