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中国瞭望 > 正文  

中国社科院确认阿房宫未建成并未遭火焚

www.creaders.net | 2007-12-16 13:16:57  新京报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645)this.width=645" border=0>

    秦火已经熄灭了2200多年,秦始皇坐拥咸阳、建造阿房宫的故事却深入人心,缘由之一就是那篇脍炙人口的《阿房宫赋》。

  近日,由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和西安市文保考古所联合进行的阿房宫遗址考古活动终于结束了。阿房宫考古队队长李毓芳表示,此次活动基本摸清了阿房宫及其周围秦汉宫室建筑的情况。结论显示,阿房宫只有一座建了一半的前殿。文学作品和历史典籍中那些宏大宫室场景的描写,勾勒的是该组宫殿的设计蓝图而已。项羽“火烧阿房宫”的传闻也缺乏考古证据的支持。

  问题1 阿房宫究竟有多大?

  考古表明,阿房宫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大,真正动工的前殿,还是一座“烂尾楼”,其遗址夯土台基东西长1270米、南北宽426米、现高12米。

  历史学家描绘秦始皇的形象,除了第一帝国的肇造者、文字及度量衡的统一者和暴君之外,还有“建筑包工头”。史书记载,秦始皇在位期间,兴建了无数堪称奇迹的工程———连缀长城、营建骊山墓,另外就是建造阿房宫。

  阿房宫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宫殿。《史记》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自觉功绩可以与三皇五帝相比。他嫌都城咸阳的宫室太小,不足以展现自己君临天下的威仪。在始皇三十五年,即公元前212年,他下令在王家园囿上林苑所在的渭河之南、皂河之西建造规模庞大的宫殿群落。“先作前殿阿房”,随后,以阿房宫前殿为中心,在周围建造了270余座离宫别馆。宫室之间以“空中走廊”连接。这些走廊又依地势直达终南山下,在山顶建宫阙作为阿房宫大门。

  这座宫殿究竟有多大?《史记》说,那座阿房宫前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秦代一步约合六尺,三百步为一里,秦尺约合0.23米。如此算来,阿房宫前殿东西大概宽690米,南北进深约115米,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后人推测,阿房宫包含两大建筑群,一是前殿建筑群,另一是“上天台”建筑群。

  唐代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里用繁复的辞藻与修辞描绘了这座谜一样的宫殿。他说,“复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使我们置身高空鸟瞰全貌;而“廊腰缦回,檐牙高喙,各抱地势,勾心斗角”的万重楼阁,又令人惊叹不已。

  杜牧描绘的这幅阿房宫盛景不止一次地出现在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阿房宫考古队队长李毓芳的脑海里。这位从事宫殿考古40年之久的研究人员很清楚,这仅是文学描写,出土资料才是还原历史的最可靠手段。

  2002年10月,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和西安市文保考古所组成了阿房宫考古队,决定以考古揭开阿房宫的面纱。“我们都知道阿房宫前殿,考古工作最初也是从阿房宫前殿开始的。”阿房宫前殿遗址夯土台基东西长1270米、南北宽426米、现高12米。“这个高度是从秦代地面算起的。”李毓芳指出。在这个夯土台基之上,西、北、东三面已夯筑土墙,墙顶部则已铺了瓦。不过,夯土台基上面还没有建筑南墙。

  “这说明阿房宫前殿没有建成。”前殿遗址夯土台基南边沿有一条东西向壕沟,为后代所挖的防御设施。前殿遗址夯土台基南面3米处的汉代文化层内发现了一片秦汉铺瓦遗迹。

  据此,考古队员判断,所谓阿房宫只是一个建设规划而已。更重要的是,考古队在前殿遗址夯土台基上面即东、西、北三面墙里都没有发现秦代文化层和秦代宫殿建筑遗迹。“仅发现有东汉—北朝时期—宋代乃至近代的少量建筑遗存和墓葬。”种种迹象表明,阿房宫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大,仅建了一座前殿而已。即使是这座前殿,离建成也还远得很。事实上,很多文献,比如《水经注》,所记的“阿房宫”也就是这座前殿而已。

  问题2 “楚人一炬”是否真有其事?

  尽管考古队员将钻眼打到每平方米5个之多,还是没有发现任何灰烬层。这意味着,传说中的项羽火烧阿房只是一场历史误会。

  尽管考古发掘表明,阿房宫只有一座前殿,根本称不上是一座“宫”,更不用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宫殿了,但关于这座神奇宫殿的传说却流窜于各种历史文献之中。后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说,为了预防刺客,秦始皇让人用磁石建造阿房宫的北阙门,这样身怀利刃的刺客经过此地时就会被发现。《三辅旧事》则说,秦始皇将东方六国的兵器收集起来,铸造成12个铜人,安置在阿房宫门口,作为显赫功绩的象征。

  还有一些材料则称,阿房宫并非秦始皇首先下令修建的。成书于魏晋时代的《三辅黄图》称,秦始皇的高曾祖父惠文王就已经开始建阿房宫。秦始皇只是对这一工程进行了扩建。始皇三十七年十月,秦始皇巡游天下。次年七月,阿房宫还没建成,他便驾崩了。秦二世征调修建阿房宫的七十万囚徒到临潼的骊山修建始皇陵,阿房宫工程就暂时中止。第二年四月,二世皇帝回到咸阳。《汉书》说他“复起阿房”。不过又过了一年,反抗军的矛头就插进了秦王朝的心脏。公元206年春,项羽率军进入了秦都咸阳。他下令屠城,掠夺了阿房宫,最后一把火烧毁了这座宫殿。1000年后,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感慨这段故事说:“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不过,既然阿房宫并未建成,连那座前殿也不过是座“烂尾楼”,那么当年项羽有没有火烧阿房宫的举动呢?解答这个问题,同样是这次考古发掘活动的重要任务。

  大面积的焚烧会在地面上形成痕迹。黏土经过高温烧制,会形成陶质的烧土,呈现红色。同时,建筑中的木质部分经过火烧会炭化。事实上,考古学家们在离阿房宫遗址不远的咸阳宫遗址上发现了大量红烧土痕迹,其中还有不少金属融化后的小块。这证明项羽曾火烧咸阳宫。

  在阿房宫遗址,考古队员进行了“地毯式”勘探。在前殿台基遗址20多万平米的范围内,考古队员打下了大量探眼。为了避免遗漏任何焦土痕迹,探眼密度达到了每平方米5个。李毓芳解释说,“如果当年阿房宫真被烧过,这里一定有火烧过的秦代建筑遗物堆积层,炭迹等残留物。”不过,钻探了数万个孔,考古队依然没有发现火烧的痕迹。他们又分析了该区域的土样,结果在其中没有发现炭粒。

  所谓“项羽火烧阿房宫”不过是个历史的误会,根据这些结果,李毓芳得出判断。事实上,阿房宫只有这么一座并未建成的前殿,“项羽为什么要大老远跑到渭河南边来烧这个没有建成的建筑呢?”

  对于阿房宫并未建成这一事实,其实历史文献也有记载。南宋程大昌在其《雍录》中说阿房宫,“上可坐万人,下可建五丈旗者,乃其立模,期使及此”。就是说,阿房宫还仅仅停留在“期望”的层面上。陕西省历史博物馆馆长周天游指出,大家之所以一直误以为秦阿房宫已经建成,并经火烧,是因为后人未认真考察《史记》等典籍相关记载,造成了认识上的模糊。

  问题3 阿房宫包括一座烽火台吗?

  阿房宫前殿遗址附近确实有一处夯土台遗址,但军事报警设施不太可能属于皇家宫殿群。它只是战国时期秦国上林苑建筑的一部分。

  阿房宫前殿遗址并未建成,也未遭火烧,但考古挖掘并未就此终结。事实上,经过两年的考古发现,考古队已经对前殿遗址做出结论。自2004年11月开始,李毓芳等考古队员便将工作重心放在对阿房宫遗址范围的确定上。这个工作一做就是3年。

  事实上,西安市文物部门曾于1994年组织人力大致划定了阿房宫遗址的范围:东至皂河、西至纪阳寨、南至和平村,北至三桥镇,面积10.89平方千米。而《史记》记载,秦阿房宫是建筑在战国时期秦国修建的上林苑中。到了汉代,这里又成为汉王朝皇家园囿上林苑的一部分。

  由此,考古队在阿房宫前殿遗址135平方千米的范围内进行考古工作,从而确定了“阿房宫遗址”的范围。“我们这么大面积地搜索,就是为了防止遗漏掉任何一处建筑。”李毓芳指出。

  2004年11月始,考古队对阿房宫前殿遗址西至沣河东岸42.35平方千米范围内进行了调查、勘探和发掘的考古工作,确定了阿房宫遗址的西界。

  考古队首先发掘了在调查和勘探中发现的位于阿房宫前殿遗址西1150米的纪阳寨遗址。在该遗址建筑倒塌的堆积中出土了大量的属于战国时期的铺地砖、拦边砖、板瓦、筒瓦和瓦当等建筑材料。李毓芳指出,这是一座较典型的战国时期的建筑遗址,因该遗址处于渭河以南秦上林苑中,故其应为战国时期秦国所修建之上林苑中的建筑之一(编号为上林苑一号建筑遗址),它比秦始皇修建的阿房宫时代要早。“这就意味着此处遗址与所谓的‘阿房宫’没有关系。”

  而上林苑一号建筑遗址南500米、阿房宫前殿遗址西南1200米,还有一处夯土台遗址(编号为上林苑二号建筑遗址)。这就是传说中“秦阿房宫烽火台”。烽火台是古人传递军事情报的建筑。一座座烽火台连成一条信息传播线,台上储藏着柴草和动物粪便。守台的军士发现敌情,就点火报警。那么这究竟是不是一座“烽火台”呢?

  烽火台是军事报警设施,不太可能出现在皇家宫殿群中。通过发掘,考古队员了解到,该遗址下部为夯土台基,上部三层建筑,仅存建筑基址和少量柱础石,“其建筑形制与秦都咸阳宫一号建筑遗址基本相同。”随后,该地又出土了战国时期的铺地砖、拦边砖、板瓦片、筒瓦片等,“通过种种考古资料证据,表明该座建筑应是战国时期修筑的高台宫殿建筑。”李毓芳指出,因其处于渭河以南秦上林苑中,故该地也应为战国时期秦国所修建之上林苑中的建筑之一。它比秦始皇修建的阿房宫时代要早,与阿房宫没有任何关系。

  问题4 “上天台”究竟是干什么用的?

  传说秦始皇“上天台”作用有三,观赏天象,祭祀天地,或是东盼徐福。考古发掘粉碎了一切可能,因为这个台子也只是战国时期的高台宫殿而已。

  在阿房宫遗址东界,有一处是传说中的“阿房宫上天台”遗址,标号为上林苑四号遗址。该遗址位于阿房宫前殿遗址东500米,长约310米,高约20米。遗址中部偏西为高台建筑,其东面、北面、西面均有附属建筑,而其南面和东南面为池沼遗迹。

  “上天台”究竟是干吗用的?当地流传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它是秦始皇为观赏天文景象而建的观星台。第二种说法认为,这是祭祀用的祭台。五谷丰登太平盛世均是天神、地神的保佑,所以秦始皇在这里定期祭祀天地,祈祷秦帝国物阜民丰,四海升平。第三种说法认为,派往扶桑寻找长生不老之药的徐福数月未归,秦始皇心里十分着急,于是建此高台东望,期待徐福早日归来。

  考古队员发现,高台建筑遗址南坡试掘出土的板瓦表面均为细密交错绳纹、内面为素面;筒瓦表面均为细绳纹、内面为麻点纹,并采用了泥条盘筑工艺。李毓芳指出,这些遗存与战国秦上林苑一号建筑遗址出土的板瓦和筒瓦,有着相同的制法、形制和纹饰。其工艺在秦雍城遗址、秦栎阳城遗址和秦都咸阳城遗址的战国时代地层堆积出土的板瓦、筒瓦中也颇为常见,是关中地区战国时代流行的纹饰特点和工艺特色。“据此推断,该高台宫殿建筑应为战国时代建筑遗存。”

  这座以高台宫殿建筑为核心的宫殿建筑群建于战国时期,又沿用到了汉代。也就是说,“这座宫殿建筑群也不属于秦始皇阿房宫。”

  此外,考古队又对位于阿房宫前殿遗址东北方向2000米处的一座建筑,也就是传说中秦阿房宫的磁石门遗址(上林苑六号遗址)进行了勘探和发掘。考古资料表明,该座建筑遗址没有门道遗迹和相关设施的遗存,因此该处遗址根本就不是一座门址,而是一座南北长、东西窄的高台宫殿建筑遗址。与所谓“上天台”一样,该遗址的建筑时代应为战国时期,又沿用到了汉代。

  至考古结束,考古队在寻找和确定秦阿房宫范围的过程中,勘探、发掘了7座战国时期秦国修建的皇家公园上林苑内的宫殿建筑,其中有四座建筑还沿用到了汉代,成为了汉代上林苑中的宫殿建筑。

  - 延伸

  史料不足造成模糊认识

  周天游解释说,关于阿房宫的建成与否、火烧与否等问题,学术界一直有两种不同看法。“这是因为我们对阿房宫的理解,通常有狭义和广义的区别。”

  狭义的阿房宫,仅仅是指目前已经发掘确认的阿房宫前殿遗址。《史记·秦始皇本纪》载:“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这既表明了司马迁当时所看的亦只是没有建成的阿房宫前殿遗址,同时也指出阿房宫一旦建成就会更名。

  与此同时,在不少古文献中叙述阿房宫的时候,都把秦阿房宫称作“阿城”。《汉书·东方朔传》载:“举籍阿城以南……。”唐代学者颜师古对这一段记载解释说:“举计其数而为薄籍也。阿城,本秦阿房宫也,以其墙壁崇广,故俗呼为阿城。”

  而广义上的阿房宫,又指的是整个咸阳地区的秦国宫殿群。这个名字后来演化成了地名。《十六国春秋》提到:公元384年左右,咸阳地区处于前秦王朝的统治下。当时这里流传这一个童谣:“凤凰凤凰上阿房”。前秦皇帝苻坚听到这个童谣以后,就在阿房地区种植了上千棵梧桐树,以期待凤凰的降临。

  周天游表示,正是这个层面的理解,让阿房宫成了争论的焦点。《史记·项羽本纪》说项羽,“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在这段记录中,司马迁只字未提火烧的是阿房宫。此外,关于阿房宫的记载还见于多种文献,但其中都只说到了阿房宫的大小,并没有关于火烧阿房宫的记载。

  周天游解释说,《史记》中确实只提到了火烧秦宫室,而并没有具体落实到那就是阿房宫。但由于过去学术界内广义地将阿房宫泛指为秦代宫室,所以在人们的认识中,便自然而然认为烧的是阿房宫。

  在他看来,目前考古探索不断推进的结果,会让我们对秦汉的研究更接近历史真相。“过去我们对秦汉的认识更多停留在了古籍的记录中,然而过去史书撰写免不了修饰与夸张,即使是张衡、班固也如此。”更重要的是由于秦汉时期造纸术不普及,印刷术也未产生,文献的传播主要靠口授笔录。再加上汉末社会大动乱,以及后来的战火劫掠,史籍大多散亡。秦汉史书中又以记录秦代之事为少。“秦始皇当时反对议论他的事。”通过史籍去认识秦王朝,就会有一些欠缺之处。

  “现在对阿房宫遗址的考古研究则可以让我们对阿房宫摆脱过去的认识。”周天游强调,由于考古是非常严密的工作,可靠性很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王子今也表示,自己一直在关注阿房宫考古的相关情况。“这次考古活动所做的工作是相对完善的。”

  本专题感谢:

  李毓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周天游(陕西省历史博物馆馆长);王子今(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0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更多>>
1 怕成这样!传习在军委发话
2 中国全民换钱 2025人民币或大崩塌
3 宝马撞人案温庆运被注射死刑 含泪求父母救
4 净利润暴跌93.53% 中国巨头喊“跪着做人
5 “党内已经杀声四起了”
热门专题
1
川普
6
苗华被抓
11
中共两会
2
俄乌战争
7
美国大选
12
台湾大选
3
中美冷战
8
以哈战争
13
李克强
4
万维专栏
9
巴黎奥运
14
中国爆雷
5
叙利亚
10
三中全会
15
李尚福出事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