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联合晚报》13日报道:继台湾中正纪念堂「正名」行动后,台中小学课程纲要能力指标用语也要「正名」。未来「中国文字」将改为「汉字」,「普通话文」改称「华语文」,中小学生不再说「标准普通话」,改说「流利华语」。
普通话文研修的另一重点是,把「能力指标文字用语的混淆、不一致,修订为一致」,具体的作法例如,「中国文字」改为「汉字」,「普通话文」、「中文」改为「华语文」,「中华文化」改为「本国文化」等。台教育部官员表示,最迟今年上半年会完成九年课纲审议工作。
教师指应广泛讨论再定调
北市国文科辅导团的老师听到「普通话」要改称「华语」,感到错愕,认为这么大的事,应该广泛讨论再定调,不然会造成教学混乱。
一位不愿具名的地方教育行政官员听到「普通话」、「中文」也要「正名」,质疑教育部又在搞「去中国化」;他更担心,教科书必须依照课纲及能力指标来编写,将会生成长远的影响。他认为兹事体大,应该公开让社会广泛讨论,建立社会共识后再来定夺,不应该由一群课纲委员作决定。
审议委员称改名符时代潮流
课纲审议委员之一、台北市实践国中老师林丽纯则认为,「中国文字」是汉朝以后写的文字,并不是大陆现在使用的简体字,因此改称「汉字」并无不妥;她指出,外国人来台湾学「华语」,本国人学「普通话」,其实是同一种语言,统一改为「华语」,可避免混淆。有审查委员认为,报章杂志也出现「汉字」用语,连台北市政府都在办「汉字文化节」,「中国文字」改为「汉字」,很符合「时代潮流」的用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