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赖幸媛的陆委会主委人事案,中共国台办今早的记者会,不做出任何评论,而对于马英九一再承诺的七月初实现常态包机直航与陆客来台,国台办也只是笼统以对,显然对岸是有意呈现出一种讳莫如深的态度,保持隐晦,确可看出北京当局对这项人事案拒斥的情结。
这算是一种警报讯号吗?可以说是的,北京对马下的这手棋,很不以为然,于是呈现出一种冷峻的姿态,用沈默不语让马去意会北京的不满。但正因为是沈默,它就有多种可能,就保持着某种弹性,北京现在是留中不发,以观后效,看马英九采取了什么补救措施,宣示了什么路线,再于适当的时机回应。
但相信中共并不会因为这项人事案,就整个改变了战略思考,如果用大的框架集看,北京基本认为马英九胜选主政,应是两岸关系难得的历史机遇,国台办发言人李维一的说法就反映了这个思维,他说,当前台湾局势出现积极变化,两岸关系呈现良好发展势头。这一局面来之不易。
只是这个战略思维却被赖的这项人事干扰而出现无用信息,可能迫使北京在战术层次的作为上,降低积极性或两岸的温度,让它的进展减缓速度。这是为了不能让马丢了黄连让北京苦吞,还可以大量得分。或许,这也意味着,马英九7月4日常态包机启航、陆客来台的支票,面临着跳票的风险。
国台办还凸出地高举「九二共识」,强调它的存在是客观事实,明显冲着赖幸媛用「一中各表」替换「九二共识」的说法而来。
因此,马英九如要让他的支票兑现,恐怕要采取一些补救措施,一是他对台联承诺少谈的「九二共识」,在上任后可能要多谈,一直谈到协商能够签署协议为止,或许连赖幸媛都得尝试将九二共识予以正面评价。其次,马英九或许应尝试通过管道向北京进行某些沟通,化解北京的疑虑。
除了政治性的行动或语言,技术层面上,马英九恐应立即开端筹组海基会的协商团队,包机与观光客两协议既要两会商谈,必须是由秘书长级别以上签署,秘书长必然也要是一个谈判人才,这些协商队伍如今还不见踪影,确实难令人相信,7月4日真的就要包机直航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