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两天的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7月28日在华盛顿闭幕。中美对话的规格与阵容,是几乎所有中国媒体在报道和评论此次对话时首要关注点。
中国媒体还不约而同地在其报道的新闻标题中突出了“首次”一词。平心而论,此次中美对话被冠以“首次”,实在仅具有新闻意义。因为所谓“首次 ”,针对的仅是两个事实:一是美国“改朝换代”了,这是奥巴马上台后的“首次”中美高层对话;二是对话机制合二为一,由此前的“战略经济对话”和“战略对话”变为如今的战略与经济对话,周期则由一年两度变为一年一次。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无论就其目标、核心内容,还是其参加人员都是以往对话的直接延续和继承,并不具有“首次”的实质意义。
此外,对话开幕式后双方代表团极富中国特色的列队合影留念,希拉里在宴请王岐山副总理时的双手合十礼,盖特纳用“家宴”招待中国国务委员戴秉国,奥巴马会后接见中国代表团时赠送的篮球等,所有的细节几乎都是为中国客人“量身定做”,以至于有香港媒体用“世纪大婚”来形容美方的高规格接待。
中国需要冷静应对 所有这些都让中国媒体捕捉到了足够多的“花边”题材。然而,与中国媒体对此次对话热情高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舆论对此表现出的却是惯有的 “冷静”。虽然包括美联社、《华盛顿邮报》、《今日美国报》等在内的媒体对此都有所报道,但从其报道篇幅、报道位置和时段、配发评论等均可看出,美国媒体对此次对话的关注远不及中国,《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既没有配发社论,也没有专栏文章评论,即是其舆论兴致不高的典型例证。奥巴马在此次对话中的言行,几乎满足了中国在规格和阵容上的所有要求,在形式上可谓给足了中国面子,是否有“以隆重形式换取实质回报”的“小算盘”,人们不得而知。但透过他的“ 面子攻势”,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当前政治文化及民众心理关键特征的把握,却实令人感佩。
感佩归感佩,但无论是中国外交高层,抑或是媒体和民众,千万别被奥巴马的“面子攻势”所迷惑,而应像王岐山高调要求美国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那样,在中美对话以及所有中美交往场合中,该要价就大胆要价,该抵制就严词抵制,该批评就率直批评,以“美国之道”来回应其“面子攻势”,才能相互成为真正的“诤友”或“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