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中国瞭望 > 正文  

北大海归院长落选中科院院士 称永不再参选

www.creaders.net | 2011-08-17 20:45:13  北京晨报 | 7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资料图: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

  昨天,201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对外公布。同日,一篇“从今以后不候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博客文章,再度引发公众对院士话题的热议。博客作者是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在中科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中出现过,但在中国科学院昨天公布的初步候选人名单中落选。昨晚,饶毅在接受北京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早就预计到了这个结果”,“任何学生物的人都会知道原因”。

  截至记者发稿,中国科学院相关部门尚未就此事做出回应。

  新闻人物

  饶毅:北京大学终身讲席教授、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兼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学术副所长。回国前曾任美国西北大学Elsa Swanson讲席教授、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神经发育的分子机理和社会行为的生物学基础。担任多个国际学术杂志编委。在斯坦福、哈佛、麻省理工学院、东京大学等国际著名大学做学术报告。

  1996年起,兼中国科学院研究员,1999年协助推动建立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2002年协助建立中国科学院上海交叉学科研究中心。2004年起兼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学术副所长。2007年9月全职回国。

  回国即出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的饶毅,被认为是新时期归国潮中的代表性人物之一。舆论将他的回国与上世纪50年代钱学森、郭永怀的回国相提并论,因为他们都是在海外成名后,壮年归国效力的科学家。

  然而,对于这位神经生物学家,公众更熟悉的不是他研究的领域,而是他大胆、犀利的言论。2004年,在饶毅回国之前,他就在英国《自然》杂志上撰文,对中国政府的中长期科技规划表示关心,并直言不讳地提出了自己的批评和建议。

  5个月前就写好博文

  饶毅在博客中写道:“鉴于推崇中国科学院前身中央研究院生命科学方面代表性科学家林可胜等,敬佩中国科学院第一批学部委员如神经生理学家冯德培等,尊重50年代以来在国内艰苦环境中坚持做好科学研究的院士,感谢其学部委员(特别是冯德培、邹岗等)在80年代对我的支持和现有院士近年在我回国工作后多方面的支持,我于2011年初接受推荐候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饶毅说,“在表达了尊重和感谢后,从2011年8月17日后将不再成为候选人。”在落款时间上,饶毅写的是,“2011年3月5日写,2011年8月17日添加日期”。

  “结果早就预计到了”

  昨天下午,记者拨通饶毅在北京大学的办公室电话。对于为何发出这样的博客,饶毅表示不愿多说,“我该传达的意思都已经传达得很清楚了,我想说的都在我的几篇博客中,为什么答应参选,为什么今后不再成为候选人,这些博客内容是一脉相承的。不想再另外说明。”

  至于为何早在3月已经写好博文,而在昨天才对外发出,饶毅解释说:“我总要等到别人公布结果后才发吧,其实我早就预计到了这样的结果,在3月就已经想好了。”至于为何落选,他给出耐人寻味的回答,“任何学生物的人都会知道原因。”

  记者翻看了饶毅在之前发过的一些博文。就在昨天博文发表的两天前,他的一篇《减少中国科学界浮躁的一个必要步骤》的博客文章似乎透露了蛛丝马迹。“对于行内来说,都清楚中国生命科学这二十年的基本情况:国外做过博士、博士后,回国立即做正教授,再做一两篇Nature、Science、Cell,或者几篇同领域最好杂志的论文,就可以做院士。”“中国科学界浮躁是自然的,不浮躁倒奇怪:因为职称高,没有‘后顾之忧’,不怕评审,就热衷通过搞关系奔经费、而不是靠学术。中国生命科学界,90%以上的教授在90%以上时间不听学术报告。有些人(国内所谓做得好的人)不听国际重要科学家的报告,而为了当选院士的投票只听国内院士的报告,给现在的学生树立不良榜样。”

  方舟子:第一轮就被刷纯属侮辱

  作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的饶毅,引发公众关注并不是第一次。2007年,45岁的饶毅从美国西北大学归国。他和现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的施一公回国在当时都引起不小的反响。

  在回国前,饶毅就曾对中国教育科技问题提出过直言不讳的批评。去年年底,两人还在美国《科学》杂志刊出社论,认为中国现行的科研基金分配,更多的是靠关系而非学术水平高低,“浪费资源、腐蚀精神、阻碍创新”。

  而在昨天公布的初步候选人名单中,施一公名列其中。截至记者发稿时,通过施一公秘书转发的短信尚未得到回复。

  记者看到,一些网友对饶毅落选深表惋惜。有网友称,饶毅落选是中国院士的悲哀,他放弃了美国国籍,为人坦荡,学术贡献大过很多中科院院士。方舟子对此也评论说:“我觉得饶毅居然第一轮就被刷下来,纯属侮辱人。连肖传国当年都进入了院士选举第二轮。”

  何祚庥:评选不像考试那样简单

  昨天,曾经和饶毅就中国科技体制改革问题有过深谈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在看到博文后给饶毅打了电话。在接受北京晨报记者采访时,何祚庥表示,谁该当选院士,谁不该当选院士,大家见仁见智,虽然评选院士有一定标准,是基本公道的,但大家会有不同看法,并不像考试高低分数那样简单。具体看谁对科学贡献大,这个评判的标准本身就很复杂,每个人的尺度不一样。

  何祚庥认为,当选的人大体是会有一些长处,最起码不会让那些“乌七八糟”的人当选,但没当选的人也不一定不好。“我在电话里对他说,胜败乃兵家常事,没有必要太在乎谁该当选或者不当选,公道自在人心,也不能一次就盖棺定论。”

  同时,何祚庥指出,201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的初步候选人名单并不是最终院士名单,在饶毅所属的“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中,包括施一公在内的初步入选30人也不会全部最终选为院士。“饶毅和施一公的研究在生物学领域属于新东西,新事物当然会有很多人反对,就比如爱因斯坦提出新理论的时候,就有很多年龄大的研究者反对,他的理论是在多年以后才被承认的。”

  相关新闻

  段振豪刷出名单

  晨报讯昨天,201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对外公布。原增选有效候选人为314人,进入初选名单的为145人。此前曾因涉嫌贪污被刑拘的中国科学院地球深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段振豪,在初选名单中没有出现。

  在145名初步候选人中,最大的76岁,最小的只有40岁。最终将从中选出不超过60人,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同时发布公告,表示“中国科学院学部是严肃严谨之科学荣誉团体。院士增选工作严格按照增选程序进行。广大院士对社会上的不正之风深恶痛绝,反对增选工作中的不当行为。请相关个人、单位、部门自重自爱,一旦发现并查实有不正当行为者,我们将严肃处理。欢迎社会各界监督。”

  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每两年进行一次,每次总名额不超过60人。

   0


当前新闻共有7条评论 分享到: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全部评论  
2011年08月18日 09:43
1,俺记得以前有人只有两篇SCI,就过了院士审批的第一轮,好像第二轮也过了?记不清了。但那个人的名字很好记---江泽hui。
2,何祚庥先生,是不是那个用量子物理证明三个代表的伟大物理科学家?
2011年08月18日 07:04
谁更黑不好说,但有一点很显然,在美国的学术界要想出头也要靠关系的,光会做学问是没有出路的。
2011年08月18日 07:02
饶毅绕出了科学, 饶进了政治,政治也没搞赢, 也与药渣子方舟子一起去争取诺贝尔炸药奖, 就是要先买个头盔免得魏京生电工恼羞成怒摔砖头。 电工的砖头保证比书生肖传国的锤子有准头。

吴飞鹏的博文说出了当今科学的一个普遍现象:活脱脱一个名利场。我说它是普遍现象,是因为它在世界各地都有,包括我所在的美国。

但好象有个国家的土地特别神奇,因为什么不好的东西一到那就更加的邪乎。

影响因子这玩意是老美发明的,可在美国用了几十年都没火起来,好像现在《科学》杂志都不主动列出它的影响因子(比《自然》小弟的都差一大截,太没面子了!)。可这玩意在那神奇的土地就像被玩疯了一样,听说哪个搞科学的人如果不知如何利用影响因子,那就没科学的饭可吃。

转基因作物这玩意也是老美发明的,可在美国推了十多年都没推进主粮,好像现在杂粮转基因的危害也都被开始提到桌面上来。可这玩意在那神奇的土地也像被玩疯了一样,听说都有了国家的计划要在几年内把转基因的主粮搬到亿万百姓的餐桌上,让人民先吃起来。

而更神奇的事竟也在这个神奇的土地发生了:一个号称“智识分子领袖”的人、一个能在美国《科学》杂志发社论要革中国文化命的人、一个自认为自己学生的学生的成就都比大多数那里的院士水平高的人,参选那里的院士选举,竟在第一轮就落选!

而最精彩的是,对于这种落选,他还是有所准备的。因为,按他自己写的文章所言,他是在选举一开始是就写好了“退选书”,只不过忙于其它的“国家大事”而没有及时宣布,所以留下了一个落选的丑名声。

哀!要是没有花那么多的精力在那些干而没干好的“国家大事”上,这个人不也能像他的徒弟一样“闷头鸡子啄白米”吗?

附:

活脱脱一个名利场
吴飞鹏
虽然国家在整个科技领域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技术研发都与很多国家,甚至是一些小国差距甚大。国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能源、环境、资源、人口等诸多问题,社会矛盾复杂尖锐。说近一点,很多年轻人还由于住房的问题,孩子上学的问题满腹牢骚、一筹莫展。甚至有的年轻人博士毕业尚未能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可是,这几天科学网上关于院士相关的话题可谓是如火如荼,尤其是今天,基本上清一色、一条龙的大谈院士。
院士是什么?院士有那么重要吗?人家当不当得上院士与你有多大关系?你能当上院士又能为社会多做一点事情吗?对社会而言,一个人,不会因为当不当院士有多大的改变。改变最多的就是个人,而且改变的只是个人的名利。当了院士可以多享受各种政策优惠和收入,可以获得更高的社会待遇,可以在更多人面前当神,也能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用于提高个人的学术地位。但对别人,对纳税人,一个科学家并不会因为不当院士就会贡献得少一些,即便有影响也是相当有限,有时甚至相反。王选的话相信大家记得比我还清楚。
最近几天的科学网完全没有了科学的味道,不管是小鱼小虾还是蟒蛇蛟龙,除了院士还是院士。用王XH和肖CF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不说院士你会死啊!
我国的农业要靠外国开发的种子农药化肥,工业既不会炼好一点的钢材也不会造好一点的机器,更不用说好一点的汽车和飞机大炮,就是一台上科学网用的计算机,从里到外几乎还没有自己的东西,几乎所有的医药还要靠外国技术,甚至直接进口,请问:号称多么有责任感的人们,我们有权利为自己的一点名誉或者荣誉发动群众这么关注一个在本老头看来毫无用处的名号么?
当大牌们引领年轻人热衷于名利的时候,还有谁关心真正应该关心的事情?看看科学史上的伟大业绩,难道是这些追名逐利和热衷于名利场上的人们做出来的么?作为十多亿中国人中受教育程度高一点的人们,还是多想想自己肩上的责任为好,哪怕是想法子多做出一点科研成果,多挣一点奖金或者绩效,也比在这里跟着瞎啷啷不知道好多少。人家当了院士不会分给你一分钱的津贴,更不会感谢你曾经付出的关注。在这些人的脑子里,当上了是自己的本事,当不上是社会不公平,与尔等完全无关。
当年轻人都变得超脱一些的时候,当类似选院士这样的事情淡出大家的思考范围,只是饭后茶余的笑谈时,估计中国科学的春天就会到来。
2011年08月18日 05:15
还没有为国家做什么贡献,就要求那么多
2011年08月18日 05:07
响应党的号召,年轻学者要向何祚庥同志学习,不计名利,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2011年08月18日 04:43
Are you kidding?

Academic corruption in China can not be worse.
2011年08月17日 21:51
学术界黑的很,美国可能更糟
实用资讯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更多>>
1 传国母不伦恋震动中南海
2 北京突传重磅消息
3 中南海或有重大人事变动
4 体制内良心人士惊爆:中共外交部出大事了
5 炸了!老军头痛骂彭丽媛祸军
热门专题
1
美伊冲突
6
俄乌战争
11
大S
2
以伊战争
7
万维专栏
12
洛杉矶大火
3
四中全会
8
何卫东
13
叙利亚
4
中美冷战
9
AI
14
苗华被抓
5
川普
10
中共两会
15
美国大选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