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本周,香港媒体报道和评论中国大陆新闻时关注的焦点主要有:李克强访港引起的政治风波说明了什么?乌鲁木齐流血事件两周年,但当地阴影仍在;中国大陆自由媒体又遭到整肃。德国之声摘编如下:
社评写道:"中国下届总理的大热人选李克强专程访港,官方新华社一开始就定调为「视察」,使用了内地近 20年来几乎不再使用的这一用语,多了居高临下的意味。…… 李克强的表现同样令人失望。他不只在访港期间未回答记者提问,近日在乌鲁木齐会见港澳特首时,再度禁止传媒拍摄、采访。作为中国内定的总理人选,李克强为甚么如此刻意与香港传媒保持距离,与前总理朱镕基、现总理温家宝迥异?……"
社评继续写道:"与李克强的虚怯相应的,是香港警方的强悍,以致香港成了警察之城。当舆论质疑香港警察变成内地公安、质疑香港变成内地城市时,事实上首先质疑的是香港一众高官为甚么怯于维护香港的核心价值、怯于维护"一国两制"?质疑的是,急于搭上中国政治动车的香港高官,究竟想将香港带往哪里?难道中港的经济融合,必须以牺牲"一国两制"的"两制"为代价?"
社评最后写道:"唯上媚上、漠视市民权利、箝制传媒采访,是内地官场的常态,是缺乏民选背景的中国政治的特色。在李克强访港期间,港府高官已活灵活现地演绎了内地官场的丑态。由于北京不满特区政府的做法,令李克强访港的后续新闻变成负面为主,港府自然要检讨、要对议员和传媒做一定的让步,但是,只要他们急于搭上中国政治动车的心态不变,香港的言论自由、集会自由、新闻自由,每逢中国高官访港,就会以不同的形式受到伤害。要维护香港核心价值,不只有待议员、市民、传媒勇于发声,勇于行动,更有待不昧良心的政府高官站出来,如此,才能阻止香港政治动车继续快速北上,才能阻止一国两制的名存实亡再加速。"
另外,9月3日是是乌鲁木齐2009年汉维流血冲突「9‧3事件」两周年。《明报》记者造访当年涉及事件的汉人家庭、维族群众后引述群众的话表示,一直希望忘记这段不愉快记忆,但要真正忘却仍需时间。昨日开幕的亚欧博览会会场,难觅维族商人摊位,外电指是中国政府无法处理种族矛盾的缩影
《明报》的报道写道:"7‧5事件发生两年后,当局仍未解决问题的根源。昨日在亚欧博览会会场内,维族商人摊位难得一见。一名摆档的维商称,维人在当地经商困难重重,没有经费做广告,莫说在新疆以外的地方很难经商,"新疆大部分公司都是汉人的"。他指着会场说,"你看看周围,根本没几个是我们的人。"
在中国大陆的新闻局势方面,《明报》本周又透露,内地监控舆论进一步收紧,原来份属中央报刊系统的两份敢言报章《新京报》和《京华时报》从本月起划归北京市委宣传部管理,相关变动已在两报高层内部传达。《明报》的报道写道:"据消息透露,此举真正意义是,今后两份报章由中央级报章变成北京地方媒体,在异地(对外地)舆论监督方面,将会受到更大的掣肘。"
报道继续写道:"《新京报》创刊未几,就因大胆敢言而屡受整肃,2004年3月,《新京报》首任总编程益中在《南方都市报》事件中被当局免职、逮捕。2005年12月下旬,总编杨斌和两名副总编又因当局不满报道而被免职,一度引发报馆约100名员工罢工抗议,但该报此后在多次维权事件中仍秉持了敢言的作风。《京华时报》因其都市报作风,亦屡有超越官方规限报道及言论。……据北京消息透露,两报原来虽有主管机构,但因上级都属传媒,而且自主权较大,加上有中央媒体的招牌,到各地作揭露采访报道较少掣肘,现在交北京市管辖,变成地方媒体,今后舆论监督的尺度会大幅收紧。"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惊人内幕:习为这事与王岐山翻脸 |
2 | 惊传:习近平退位只待官宣 三个老人幕后控 |
3 | 泽连斯基最新表态:同意签矿产协议 但不接 |
4 | 德国保守党赢得大选 执政联盟惨败 |
5 | 乌军方披露:俄军弹药“一半以上”由这国提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
1 | 川普神兵从天降.美国精神大发 | 木秀于林 |
2 | 副总统万斯在慕尼黑表现明智吗 | 阿妞不牛 |
3 | 退而求其次吧! | 水蛇 |
4 | 美国人油管巨量评论说明了什么 | 右撇子 |
5 | 川普昨晚睡得好吗? | 倩影 |
6 | 赵晓:川普:几多华人还能看懂 | 万维网友来 |
7 | 影视再现清华文革震憾老外 | 体育老师 |
8 | 川普原形毕露,美国和世界该醒 | 万沐 |
9 | 川普回归传统的实用主义路线 | 山货郎 |
10 | 结束俄乌战争的钥匙在欧洲人手 | 施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