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鎔基讲话实录》的出版,在内地引发一轮朱鎔基热,官方《人民日报》昨日也罕有地以整版篇幅推介这本书,更为朱鎔基主持的一系列改革请功。相比于前任总理李鹏的保守形象、现任总理温家宝的亲民形象,风趣幽默的朱鎔基,无疑更具个人魅力,但如果要论功过,是否真的值得如此推崇呢?
《人民日报》的文章指,朱鎔基主持了包括财税体制、金融体制、国有企业、价格与流通体制、政府机构、社会保障体制、住房制度、投融资体制在内的一系列改革。这些改革的成败,多有争议,但文章所迴避的朱鎔基力倡的医疗改革、教育体制改革,则肯定是因产业化的方向性错误而告失败。
朱鎔基对中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确贡献良多,但重点不在于他提出了多少个体制改革的方案,不在于这些改革的成败,因为中国的政治制度、政治传统,决定了他能做的远多于他能说的。他最应受推崇的有两点:其一,促成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从此走上市场经济的不归路;其二,促成解放军、武警放弃经商,关闭了军队参与、支持走私的大门。
朱鎔基曾有不少豪言壮语震撼舆论,包括上任之初的勇闯地雷阵誓言。他也曾说:「我这里准备了一百口棺材,九十九口留给贪官,一口留给我自己。」但是,在总理任上,朱鎔基未能对建立反贪制度有所贡献,反而其爱将王雪冰、朱小华等因涉贪被判囚,而其任职金融界的一对子女,也一直是海外传媒批评太子党「捞钱」的对象。
其实,内地舆论对朱鎔基的推崇,是对胡锦涛、温家宝的隐性批评,是对现任领导人缺乏改革勇气的批评,类似一些港人如今称讚董建华,主要是因不满曾荫权。如果说,将医疗、教育改革的失败,甚至是房地产改革造成高房价,归咎于朱鎔基,有失公道,那麽,将税务改革、国企改革、价格改革等,说成是朱鎔基的成功之作,未免言之过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