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的电影《一九四二》一反他往日的风格,完全以白描式手法,冷静而又有点冷血地展现了一九四二年那场大饥荒。尤其是影片尾蒋介石和河南省政府主席李培基的一段对话更发人深省,令人浮想联翩。蒋介石问李培基:河南旱灾饿死多少人?李培基答:政府统计一千零六十二人;蒋再问:实际呢?李答:大约叁百万。两个数字相差近叁千倍。
叁千六百万人饿死
虽然一九四二年兵祸连连,难以有准确的数字统计,但从李培基口中说出这样两个天上地下的数字,依然匪夷所思。一千零六十二人饿死,搁在战争年代,属于正常不过的数字。叁百万人饿死,无论处于甚么年代,都是一个非常不正常的数字。自古官场真话少,但国民党的河南政府敢上报一个谁都不能置信的数字,所谓欺上瞒下、上下其手、贪污腐败,都是可想见的。而李培基当着老蒋的面,敢说出接近真相的数字,说明那个年代的官员,还有敢于说真话的人,还有着没有彻底泯灭良心者。无可奈何的是,李培基一类的官员,在民国那个年代凤毛麟角,国民党在时隔七年后,就将大陆拱手让给共产党,跑到台湾去偏安一隅了。
听到这段对话,无法不联想起内地上世纪因「大跃进」这样的人祸引发的大饥荒。一九五九到一九六一年,是中共向来对外宣称的「叁年自然灾害时期」。但纵观百年气象资料,这叁年可大体称得上「风调雨顺」──小灾当然难免,但大灾根本没有。可就是这叁年,按照新华社高级记者杨继绳的查证,中国至少饿死了叁千六百万人,而河南作为重灾区,饿死人口大约为这一数字的叁分之一,也就是超过一千万人。但是,比国民党政府还不如的是,中共在毛泽东时期一直对外拍着胸脯宣称中国的粮食足够吃,即使在改革开放后,直到近日,对于这段历史,中共仍然讳莫如深,官方版本的饿死人数更是始终欠奉。
迴避不意味不存在
一味迴避不代表这段惨痛的历史就不存在。冯小刚说拍完《一九四二》他不会再有盲目的民族自豪感,知耻了!他说,「我的脸在出来前要化化妆,我们这个民族也要像我这张脸一样,需照照镜子,哪怕看着丑,也比煳里煳涂臭美强」,「一个人能够客观地认识自己,这对未来的生活很重要。迴避历史,迴避苦难,并不能代表它不存在。警钟长鸣,以史为鑑,才可能避免悲剧重演」。
这些话清楚地表明了冯小刚拍《一九四二》的动机。虽然他一再规劝国人不要过多地联想,但两场相隔不过十七年的大饥荒,由不得人们不做类比。躬身自省,反思过去,是一个国家、一个政党正确前行的前提条件。北京经常批评日本不能正确看待二战中自己扮演的角色,不愿或缺少反省精神,但作为执政党的中共,对待这场大饥荒,以及后来的文化大革命和六四风波,却从来没有正视,也从来没有进行过任何意义的认真清算,更不要说反省悔过和道歉赔罪。
中国百姓其实是世上最好统治的百姓。即使叁年大饥荒饿死了几千万人,如此的大惨剧,却没有任何人揭竿而起。中共不能反省悔过,等同于亏欠人民之后再亏欠,饥荒、文革、六四,好比叁座大山压在中共头上。因果报应迟早会有,这叁笔帐也早晚要清算,中共负重前行,即使没有外力介入,它自己也总有一天会被愈来愈重的历史包袱压垮。真到其时,一切都悔之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