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中国瞭望 > 正文  

鉴于89年经验,南周事件各方不想激怒当局

www.creaders.net | 2013-01-12 09:21:53  明镜网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随着《南方周末》新一期照常出刊,及“南周事件”导火索人物庹震公开亮相,官方释放出事件已平息的信号。本周末,部分民众继续在南方报业前抗议,与南方周末内部的沉默形成鲜明对比。

  1月12日,多位广州网友发出消息和图片,依然有部分民众至南方报业集团外抗议。现场警察数量超过抗议人群,他们强行带 走多名抗议者。在前几日的抗议中,截目目前已经有几十位参与者被"喝茶",包括广州作家野渡被问讯过程中,遭脱衣污辱;台湾知名演艺人士伊能静也因网络声 援南周被大陆警察问话。

  民众主张"新闻自由"的抗议和话题远未停止,而南周事件双方的主角,似乎已经回复到"正常"状态。1月10日上午,最新一期的《南方周末》出刊。整期内容 没有涉及这次事件。但在"一周高论"中刊载了《人民日报》在1月7日评论文章"要跟得上时代的节拍",引述其中内容"党管媒体是原则,但党管媒体的方式要 与时俱进。",内部知情人士透露,本期内容签版负责人并非是该报社总编黄灿。

  早前据"路透社"等多家媒体报道,为平息事态,新任广东省省委书记胡春华介入该事件,表态不会对罢工记者秋后算账,解雇该报总编及庹震将在延后调离、广东 省委宣传部的"事前审查"变更为"事后审查"等。《纽约时报》采访了南周编辑鄢烈山,他表示:"习近平已经开始表达出好的意愿,正在创造改革的氛围。所以 我们不想把领导层逼到没有周旋余地的处境。在《南方周末》,我们想得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结果。"

 

  1月10日,南周事件的风波人物广东省委宣传部长庹震出席中国省级宣传部长会议并发表讲话,《广州日报》予以报道。庹震亮相与南周的出刊背后,连续多日的 南周事件多个谜团终未解,多位网友表示,希望南周能公开当局与南周的谈判内容及结果。中国知名艺术家艾未未也在Twitter微博发出一张要求南周公示真 相的照片。

  "南周的角色决定了抗争的天花板"

  媒体人左志坚表示"维稳系介入后,南周选择沉默是可以理解的,他们的角色决定了抗争的天花板,为何要妥协也不难推测。但他们确实需要有一个公开声明,对组织和被喝茶的声援者都要有个交代。"

  网络作家宋石男认为"已经复刊的南方周末,对大院前的声援者仍负有道义责任。即使不能正面支持声援者,至少也不要把他们当成麻烦。"

  中国独立评论人莫之许则认为不需要指责南周,因为透过南周的沉默,更可以看到"沿体制边界日益加深的鸿沟",他认为"不援人以柄,不冒犯官方意识形态,不 挑战官方的政治正确,不挑战官方执政的合法性。在南周事件中,就是充分尊重党管媒体的基本原则。这真是一场美丽的误会,南周真不欠谁一个交代,也不是白眼 狼,它的眼中本就没有你。"

  作为南周记者中为数不多的就此事件发表观点的鄢烈山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表态后,莫之许更进一步指出:"不要把党逼到墙角、四不碰、诉诸舆论的有限动 员、良性互动、改革共识……都是同一个东西的不同说法而已,那就是转型不需要反对,不需要抗争,甚至需要反对反对,反对抗争,因为这样会'撕裂社会、绑架 社会'。

  网络活跃人士@wanglianhua 表示:"也没指望南周能有多硬。那才是一群斯德哥尔摩症患者。最大的收获是群众上街,喊自由,喊宪政。"

  "有可能鉴于89年经验,他们不想激怒当局"

  中国历史学者章立凡认为官方已经火速将这个事件分割成几个层面,把南周划分为内部解决和安抚范围,而对外围的声援民众则采取强烈打压之势。

  他向德国之声表示,也观察到一些媒体人和学者认为,南周保持沉默,也是博弈的一种策略,意即给双方留有余地,不要激怒当局:"这是最近有些人提出的,不要 把当局逼到墙角,把他们逼到墙角就会把社会逼到墙角,就会党性大发,就有可能连原来达成的协议都被推翻甚至变本加厉。其实他们还是鉴于1989年的历史经验。"

  但他表示南周非个体而是公器,南周有义务将黑幕公之于众。公众要求南周公示真相的诉求是合理的:"我当然是赞成公开的,南周既然已经达成了这个协议,就应该让大家知道。但从正式途径上披露可能有违他们和当局的协议,未来他们可能会通过非正式的途径让内幕清晰的。"

   0


热门专题
1
川普
6
苗华被抓
11
中共两会
2
俄乌战争
7
美国大选
12
台湾大选
3
中美冷战
8
以哈战争
13
李克强
4
万维专栏
9
巴黎奥运
14
中国爆雷
5
叙利亚
10
三中全会
15
李尚福出事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