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中国瞭望 > 正文  

朱令案悬疑重重 北京警方继续沉默(图文)

www.creaders.net | 2013-05-07 08:13:35  多维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即便《人民日报》旗下子报《京华时报》和农夫山泉已然闹得不可开交,民众与多数媒体显然更愿意替卧病在床的朱令喊冤。更何况,经过数天累积,美国白宫网站发起的关于该案的一份联署,已经有超过十万人通过点击鼠标投了票。此轮联署,进一步加剧了朱令案的影响力和波及范围,并使其远洋过海成为一桩世纪迷案。

  北京时间5月6日午间,新华社同步网站新华网在微博删帖屏蔽“朱令”、“孙维”、“铊中毒”等关键词之际,刊发七问朱令案的网评,一石激起千层浪,同时也拉开了主流舆论场加入声援朱令战团的序幕。紧接着,《人民日报》、央视网在内的多家中央媒体都对本案倾注关注热情。其中,《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援引清华大学《新时报》的微博,唿吁真相快快到来。

  不过,7日刊发的纸质版《人民日报》,除了大篇幅地为其子报《京华时报》助力外,并未对朱令案有所提及。《新京报》头版让位于居住证管理办法的出台,时事评论版那篇《不能以制造冤案追求“维稳”》被指有醉翁之意;《京华时报》还在不遗余力地反驳农夫山泉记者见面会上的抹黑指摘;唯有远离帝都的《南方都市报》敢于喊出那句话——“北京警方不可继续沉默。”

 

  是的。舆论已经闹翻了天,唯一掌握实证的北京警方如若继续保持沉默,估计围观民众就要在北京警方的沉默中爆发了。而后,哪一方会在沉默过后走向灭亡,还未可知。目前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朱令案已经成了各方都绕不过去的坎儿,只能面对无法再借其他事宜转移公众注意力。毕竟,夹在复旦大学投毒案与此轮舆论声援朱令之间的,是“4•20芦山地震”的爆发。后者的热度虽然远远覆盖掉了其他,但地震报道冷却过后,朱令还是再次成为了舆论中心,避之不去。

  所以,任何企图依靠新的更具刺激性和吸引眼球的新闻来转移舆论注意力的努力,在朱令案上都彻底覆灭了。《南方都市报》的中肯评论,并未迎合大众普遍的“有罪推定”,即将本案唯一的嫌疑人孙维简单地视作真正的凶手。因为,在警方沉默的近20个年头里,孙维也经受着媒体和舆论的不断侵扰。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不管是直接受害人朱令,还是嫌疑人孙维,都是“受害者”。缘由在于,“沉默的司法,带来的是朱令蒙受不白之冤的事实,制造的是孙维不断被侵扰的现状。”

  而自愿加入战团的美国,一方面推高了朱令案的关注度和影响力,另一方面也让西方媒体有了再次追问中国司法漏洞的契机。不妨先来看看十多家西方媒体报道朱令案所选取的角度。《中国投毒案:删帖点燃质疑》,此指向的是中国屡遭诟病的强力舆论管控;《为何中国老案落在白宫门口》,估计以此为切入点的媒体更想勾起人们对投奔美领馆的王立军和陈光诚的记忆;《中国网民为19年前被毒学生伸冤》,这种有选择性地梳理网民心声更符合BBC的口味和风格;《奥巴马:中国信访办主任?》,对奥巴马的这一身份定位恐怕还得从作家崔成浩微博中的一则漫画说起。

  同样被归入西方媒体阵营的《环球时报》英文版开始喊冤了。该报中文版和官方网站并未在朱令案上指点江山,激扬社评文字,却只在英文版中刊发题为《有罪推定激起更多的问题》。

  其中提到的“有罪推定”,矛头自然对准了在白宫网站上请愿的数万人。因为联署中明确将嫌疑人孙维当做了投毒于朱令的凶手,并提出“调查并驱逐孙维”的要求,理由是“为保护我们的安全。”至于想对国内读者说的话,胡锡进已经借由个人微博进行了传达,“一,同情朱令和她的家人。二,反对对孙维下毒的有罪推定。三,断言孙维的‘家庭背景’阻止了当年调查,这只能是臆测。四,唿吁官方出面回应舆论,介绍当年未能破案的情况,说明重审或不重审的理由。美国万众瞩目的辛普森案也没破了,19年前朱令中毒案破不了的可能性完全存在。官方缺公信力是症结。”

  “有罪推定”对中国民众来说并不陌生,因为李克强在首次中外记者见面上就是以此反驳美国记者黑客攻击追问的。至于其可能激起的更多问题的后果,从女神探聂海芬办理张氏叔侄的铁案后被证实为冤假错案中,早已有了力透纸背的现实例证。可即便如此,民众还是更愿意亲身践行有罪推定,更愿意相信:既有作案时间又有作案条件的孙维,就是依靠强大家庭背景逃脱于法律准绳的罪魁祸首。

  面对朱令案,有网友愤怒地喊出了“朱令案就是清华的耻辱,就是中国的耻辱”。同样的意思换一种更为冷静的表达方式,则成了《金融时报》那篇《作为法治试金石的朱令案》的核心要旨。“朱令案如同一块试金石,不仅投射了不少网友对于社会不公的愤怒与不满,成为不少人无数个不眠之夜的现实梦魇,与此同时也无比真切折射了转型中国的法治困境;当正义的正常渠道看似阻碍之后,应该如何做?怎么做才更符合正义?一桩十二年前的未了正义,一线希望却维系于彼岸世界,不得不令所有人有所反思。”

  以小见大。这位《金融时报》的专栏作家最后升华的观点才更能拉近与普通民众的距离。因为接二连三校园投毒案的发生,使得人们一边戏谑着“感谢室友不杀之恩”,一边也人人自危式地表达着对谁都可能沦为下一个朱令或者黄洋的担忧。“朱令案并不仅仅是对于官方司法正义的试金石,更是对于个体公正的试金石。”就此,也可以理解网友那句慷慨陈词——“如果今天我们不为朱令挺身而出,他日谁来为我们挺身而出?”但值得一提的是,挺身而出的方式和挺身而出的姿态同样重要,甚至决定了挺身而出的结果之如何,否则下一个朱令的可能或许始终存在。

  公众除了对朱令施以同情外,同时也对长期以来照看着她的父母献上敬意。《解放日报》传来温情报道《永远的22岁》,除了感叹——“18年前,那名年轻漂亮、才华横溢的清华女生,如今瘫在床上,说着外人听不懂的话,做着别人走不进的梦”之外,还将朱令父母的心声公之于众。依照该报的转述,朱令父母表示,“之前不知道所谓‘白宫请愿’一事,如今的态度是既不参与也不支持……他们的生活重心还是在照顾朱令身上,他们也依然相信正规的途径和渠道。”此外,朱令父母也已公开向北京警方喊话,要求信息公开。此合理诉求,加上众媒体和舆论的呐喊助威,沉默了近20年的北京警方,想必很难坐以待毙了吧。

  截至多维新闻发稿前,新浪微博已经解除了对朱令的屏蔽,舆论的关注热情再度出现井喷之态势。此变化是否意味着风向转好还未可知,但民间舆论一边倒地将棒子抡向孙维显然有失偏颇。因为刑法第十二条明确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那么,舆论该将诘问的枪口对准谁?比如北京警方缘何在对孙维进行长达8个小时的突审后再无下文;突审孙维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审理过程中是否存在妨碍司法公正的情况?缘何新浪微博会将朱令等案件关键词设为敏感词进行屏蔽?凡此种种,请逐一给包括朱令及其家人在内的普通民众一个负责任的说法和交代。

   0


相关新闻
朱令去世一周年,清华学子控诉清华冷血无耻朱令案——几个时代的风标
朱令父母收到北京人民检察院的正式答复
热门专题
1
洛杉矶大火
6
叙利亚
11
三中全会
2
川普
7
苗华被抓
12
中共两会
3
俄乌战争
8
美国大选
13
台湾大选
4
中美冷战
9
以哈战争
14
李克强
5
万维专栏
10
巴黎奥运
15
中国爆雷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