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赵智勇作为一名省部级官员,日前公布的被免职的消息引发了大量关注。按照惯例,中共对违纪官员的通报,通常是先“调查”后“免职”。而中纪委通告称,赵智勇涉嫌违纪被免职,并无“接受调查”等字眼,此非常规的举动,引起外界讨论。
6月3日20时许,中纪委官网发布消息称:赵智勇同志因涉嫌违纪,近日中央已免去其中共江西省委常委、委员职务。有别于以往,中纪委发布上述消息时,赵智勇仍被称为“同志” 按照常理推测,一个犯错的人倘若还能被称作“同志”,说明矛盾没转化,是个政治上的最低肯定。并且,仅通报赵智勇涉嫌违纪被免职,未采用“涉嫌违纪违法”、“正接受调查”、“立案”等字眼。
在赵智勇之前,十八大以来已有27名省部级官员被调查。但与这27名省部级官员不同,赵智勇被免职的消息,发布在中纪委官网的“要闻”板块,而其他27名省部级官员,则发布在中纪委官网的“案件查处”板块。而且,此前被调查的这27名官员,一般都是先由纪检监察机关发布被调查的消息,之后组织部门再发布免职等消息。而赵智勇,先由中组部发布消息“涉嫌违纪被免职”,然后中纪委重复发布了这一消息。
据《江西日报》报道称,5月30日,江西省八所红军小学授旗授牌感恩捐赠仪式举行。赵智勇以江西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身份出席仪式并发表讲话。上述报道表明,对于赵智勇的免职处理,此前江西当地可能还不知情。
此前,官方正式发布官员被调查的通报前,该名官员一般都会“消失”一段时间。但十八大后,这一“规律”屡被打破,如此前被调查的另一名江西省部级高官、原江西省副省长姚木根和原中国科协常务副主席申维辰,都曾在被调查的前一两天,或在媒体上发表文章、或参加政务活动。
制度反腐专家李永忠等受访专家认为,被调查时不通知当地,调查清楚要采取组织措施时,才跟当地打招呼,这一“规律”的变化表明反腐力度的深入,查办案件没有“跑风漏气”。
2013年12月份以来,除了赵智勇,江西另外还有两名省部级高官落马:江西省副省长姚木根、江西人大原副主任陈安众。而中纪委在分别通报两人被查时,均使用了“涉嫌严重违纪违法”字眼。
梳理赵智勇和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陈安众的履历,两人曾在九江市委书记岗位“交叉”。2005年6月至2006年11月,赵智勇曾任江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党组成员兼九江市委书记,即当了一年多九江市委书记。2006年11月,赵智勇卸任九江市委书记后,陈安众接任,从萍乡市委书记岗位转任九江市委书记、九江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解释说,依据法规,领导干部的处分只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并没有“免职”。因此严格说,“免职”只属于干部任用的组织措施范畴,并不是一种处分类别,“免职”不等于“调查”、“双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