酝酿了两年之久的前中央政法委员会书记周永康案终于公之于众。7月29日晚18时,随着新华社公布中央决定对周永康涉嫌违纪问题立案审查的消息,舆论眼中的“大老虎”终于应声倒地。值得注意的是,官方在对外公布立案消息时,直呼周永康姓名,不再冠以“同志”的称呼,显示出已在政治上同其划清界限。
新华社公布的消息称,鉴于周永康涉嫌严重违纪,中共中央决定,依据《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案件检查工作条例》的有关规定,由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对其立案审查。
对比2012年4月10日,“中共中央对薄熙来同志严重违纪问题立案调查”的通报,此次对周永康的通报,一是没有了“同志”二字,二是用了“立案审查”而不是“立案调查”。
中共自成立以来,就把“同志”定为党内成员的关系。党内互称同志,意味着大家都有共同的志向,为同一个目标而奋斗。而在处理党内的问题官员时,不再被称为“同志”也被普遍认为代表着在政治上不再被肯定。
中共党媒人民网29日援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任建明称,如果还是调查相关问题的阶段,还不确定是否要开除党籍,一般就保留“同志”两字;如果不用“同志”两个字,就说明事实上党内对周永康的调查,已经基本完成了,表明他的违纪是严重的,下一步是一定要开除党籍的。按照“党管干部”的制度和原则,党是首先对干部进行违纪方面的调查,如果发现他有违法的问题再移交司法。所以目前从稳妥的角度来说还是用“违纪”。
亦曾有观察人士指出,从“同志”一词的含义来分析,只有拥有共同志向的人才能互称“同志”,志向相同、志同道合才走到了一起,离开了“共同志向”就没有“同志”可言。官员出现了贪污受贿、以权谋私等违法乱纪行为,就意味着违反了组织的章程和规定,违反了同志之间的约定,与组织的志向想背离,与以前的同志之间形成了对立关系,仍对其用“同志”表述已经是词不达意,缺乏准确性和有效性。
此外,“审查”意味着不光是“调查”,还涉及定性问题。中国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教授杨小军指出,“审查”还是属于党内的,从党内目前对周永康的定性来讲,毕竟还没有到司法程序,所以党内不能代替司法。但是“审查”就意味着不光是“调查”,党内估计已经调查的差不多了,剩下是一个定性的问题。在这个阶段经常用“审查”,就是说事实已经弄清了,这个属于做结论的问题。如果周永康是因为腐败问题严重违纪,那么这将是1949年中共建国以来第一次因为腐败问题查处政治局常委级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