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目前正在新西兰访问,但一开始随访的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并没有出现。中国外交部公布的消息显示,当地时间11月16日习近平在布里斯班会见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王沪宁、汪洋、栗战书、杨洁篪等参加会见,而到了当地时间11月17日习近平在堪培拉会见澳大利亚总督科斯格罗夫,陪同人员是王沪宁、栗战书、杨洁篪等,汪洋已经不见踪影。11月18日习近平访问新西兰的陪同人员中也没有见到汪洋的身影。11月14日习近平出发赴澳大利亚时,中国外交部公布的随访人员当中有汪洋,而现在汪洋为什么会突然中途失踪?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汪洋的行程发生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汪洋不出现在习近平陪同访问人员中的时间点是11月17日。这恰逢G20峰会闭幕的时间。从习近平11月17日起对澳大利亚、新西兰进行国事访问开始,汪洋已不在习近平的陪同出访行程内。有声音指出,汪洋随访本身就只是为了随同习近平参加G20。习近平外出访问常态的陪同三人组是,王沪宁、栗战书、杨洁篪,汪洋陪同习近平出访的机会并不多。但此次G20峰会是习近平上台以来出席的第二次G20峰会,第一次参加G20峰会时也有汪洋陪同。未换届之前,胡锦涛2011年、2012年出席G20峰会时也曾有副总理王岐山陪同,作为主管农林水利和商务、旅游的副总理,汪洋陪同习近平参加G20峰会实际上是G20峰会的需要。
但是观察人士也注意到,汪洋在2013年3月习近平首次出访时曾陪同习近平出访俄罗斯,也就是说,汪洋陪同习近平出访并非没有惯例。为什么习近平参加完G20峰会对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进行正式访问时,汪洋就中途消失不再出现了呢?汪洋11月18日起启程前往欧洲对芬兰和斯洛文尼亚进行访问,这是中国外交部早在11月11日就公布的消息。也就是说,汪洋跟随习近平出访中途改变行程是既定安排。
基本可以肯定的是,汪洋按照既定安排参加G20峰会后改变日程出访了欧洲,习近平的访问基本上是沿承了胡锦涛时代参加G20需有副总理陪同的惯例。然而与以往不同的是,胡锦涛时代陪同出访的时任副总理王岐山当时主管金融、商贸,不仅承担起推动金融体制改革的重任,还负责质检、海关、工商管理、旅游等工作。而汪洋目前主管农林水利和商务、旅游。
汪洋以其大胆改革、言辞犀利的行事风格曾被誉为政治明星。换届以来进入中央后的汪洋,以中央政治局委员的身份担任国务院总理,成为总理李克强的副手。虽然汪洋也频繁现身,着手一些外贸和农业相关的工作,但这些领域的工作是舆论中的冷门话题。当时外界普遍认为,从一方诸侯到总理副手,职务的变化导致话语权的相对减少,导致汪洋政治存在和影响力的相对减弱。不过,事实证明,尽管汪洋分管的工作偏向农林,但是他的作用并没有降低,在G20会谈中,汪洋接任时任副总理王岐山的工作陪同习近平出访,已经说明了中共对其重用不减当年。
事实上,汪洋在中国外交经济层面的出现非常频繁。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中,汪洋作为中方副总理与杨洁篪一起出席;日本经济访华团今年以来频频访问中国,汪洋出面接待的次数并不少;中俄总理定期会晤机制下的中俄两国副总理会谈会晤,也是汪洋出面参与的。中途转道欧洲的汪洋,实际上是赴芬兰出席中芬经贸论坛和第七届芬兰初创企业研讨会。汪洋作为副总理在经济外交上的作用十分明显,这并不是其主管领域仅仅限定在农林就可以决定的。
2014年3月5日李克强作了习李上台以来的首份政府工作报告,经济外交首次作为中国外交层次的一个重要类别,与周边外交、同发展中国家外交等共同出现。习近平上台之后,中国外交部人事调整中,商务部原副部长王超调入外交部担任副部长,就体现了中国外交偏向经济外交的布局。不同于周边外交、大国外交、发展中国家外交是以地理和经济发展程度划分类别,经济外交是划分外交的一个新型类别。经济外交成果首次出现在报告中意味着,习李未来十年将把经济外交列为外交的重要手段和目标,即利用经济影响力实现国家利益,以实现经济利益作为开展外交活动的重要目标。从与美日俄经济外交的引领者,到G20峰会经济讨论的主要参与者,汪洋本质上是习李经济外交的首席执行官。
汪洋主政广东时,广东就走在中国经济的最前列。纵然与薄熙来一样,拥趸甚众、炙手可热的汪洋被认为会轻易抢过最高领导人的风头和话语权,因此主管农林冷门领域是对其威风的削减。但从汪洋具体执行习李的经济外交决策看,推行经济外交实际上需要既懂经济、善于处理经济问题又头脑灵活的政治明星,习李对汪洋是人尽其才,并不因其锋芒而特意回避。
习近平2012年11月当选为中共总书记后不足一月,即于12月7日首次以总书记身份前往广东省深圳视察。习近平借此行向外界表达了自己力推邓小平改革开放战略决策的执政意向,当时汪洋亲密陪同。习近平上任后铁腕反腐、大力改革,而这些与汪洋主政广东时力推的“廉政风暴”和“做蛋糕”理念一致。汪洋实际上是习李的同道中人。汪洋专程陪同习近平出席G20,并中途前往芬兰出席经济论坛访问,这是其被重用并已经度过了名高盖主危机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