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巩政富今年68岁。总书记对他说,你当年身体特棒,摔跤是村里最好的,不过,你可摔不过我啊。大家一阵欢笑。”现在看来,习近平引发的“欢笑”,并不是在出巩政富的“洋相”,过去他与村民一起打坝清淤泥,同吃红辣椒等等等等,当地民众记忆犹新,历历在目。务实、接地气,后来接任中国最高领导人的习近平,同样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在陕西梁家河村,做过党支部书记的习近平,接任中国最高领导人之后,是如何执政中国的,中外看官有目共睹。昨日,几大门户网站转载新华社的报道《黄土地的儿子回家了——习近平回梁家河村看望父老乡亲》时,用了一个共同的标题,《习近平重回当年延安插队村庄,用陕北方言介绍彭丽媛》。说的是2月13日,农历乙未年春节前夕,习近平在陕西考察调研,第一站即回到曾经插队的延安梁家河,向当地民众提前拜年。他参观了梁家河展馆、山上种植的果树以及曾经住过的窑洞等,还在入党介绍人家中吃午饭,并用陕北方言向梁家河村过去一起调皮的玩伴,房东,及共同劳动过的当地人民群众,介绍随行的自己的妻子彭丽媛:“这是我的婆姨。”
总书记抱的在中国,甚至整个华人圈家喻户晓的美人——彭丽媛归来,自然不在话下。此情此景,与早前唐代诗人贺之章在《回乡偶书》中描写的场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不同,今日习近平,带上自己的妻子彭丽媛,再次回到他的“第二故乡”,回忆自己1969年下放到革命圣地——延安延川县梁家河大队当知青的情景大不一样。据新华社描写:“47年前,十五六岁的习近平,来到梁家河大队,开始了他艰苦却受益终生的插队岁月——住窑洞、睡土炕,忍耐跳蚤叮咬,与村民同吃同住,打坝挑粪、修公路、建沼气,在这里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直到1975年秋天才离开这里,整整7年时间。”
笔者现在说,习近平在这里不但他认出了过去一起调皮的玩伴,曾经的长辈,缘于在他插队的那段残酷的岁月里,毕竟还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孩子”。但他们却在政治的烙印中,成为了“大人”。在习近平的恍惚记忆中,他在这里曾担任过最基层与老百姓直接打交道的中国最小的“官”,梁河大队的党支部书记,也就是说,他在这里入党,就像他10年前,他在浙江当省委书记时接受电视台《我是延安人》采访时所说,自己在梁家河村插队时,曾度过“五关”:“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直到1975年被推荐到清华大学读书,前后长达7年时间。
然而,在笔者看来,那段记忆,或不只是留给习近平与梁家河村的乡亲。更留给所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基于此因,笔者这才决定探究,我们到底能从习近平对“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的回忆中读出啥?这段记忆,对他今后执政中国,将给整个中华民族带来啥帮助?还有就是,习近平这次回到梁家河,与当乡亲的这段回忆,又给中国所有民众带来何福音?查阅资料,笔者注意这件事,2008年“两会”期间,已担任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的习近平曾向陕西代表团说,“期盼着在一个合适的时候,能去陕西再去看看延安,向老区人民学习,向陕西的各级干部学习。”
援引中国那句“金子在哪里都能发光”,可见不管多么残酷的环境,都富有它的哲理性。在梁家河村度过“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的习近平,早年对陕西代表团的那句:“期盼着在一个合适的时候,能去陕西再去看看延安,向老区人民学习,向陕西的各级干部学习。”或已经透露出习近平的个人魅力。在这种魅力中透出的是,谦虚、平凡、接地气。这种谦虚、平凡、接地气中所包含深意,或已成为其执政中国之后的坚定信念。
据此,有专家认为,习近平此次延安行有两个目的,一是重访故地,慰问和看望生活在老区的人民群众,并借此来向全国人民传达他的关爱;二是展示他对中共革命传统的重视,要从过去的革命传统中汲取营养,为其未来执政中国,而加化反腐和深化改革提供精神动力。
是的,未来反腐的任务是艰巨的,国家的发展任务同样也是艰巨的。进入习近平时代之后,中国未来走向的钟声已经敲响,这口钟所传出的声音,影响将是一代人,两代人,甚至更多年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