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中国瞭望 > 正文  

李克强泄露中国外交战略新动向

www.creaders.net | 2015-03-05 19:31:13  多维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当地时间3月5日,中国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作为2013年就职以来以及新一届政府上台后的第二份工作报告,与历届政府工作报告一样,在总结过去一年政府成绩与不足的同时,也对外提供了一个展望未来一年中国政府工作重心的窗口。且在这样一份侧重内政的报告当中,涉外交内容虽着墨并不多,从中亦不难管窥中国未来1年乃至更长时间外交整体布局的宏观脉络。

  细观本次政府工作报告,有关对外工作的论述主要位于“2014年工作回顾”与“2015年工作总体部署”两部分,这样一种位置分布与往年几无二致,但相关内容既有坚持,也有新的阐述、部署与发展,包括“大国外交”、“新型国际关系”、“一带一路”在内的一系列新提法均值得进行深入解读。

  周边外交非第一位

  李克强在阐述了2014年中国外交领域的一系列成绩时,延续了此前历届政府的思路,270字的集中论述仍依据了中国外交“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总体战略。但与以往有所不同,相较此前提及中国外交发展通常按照“周边外交-发展中国家外交-大国外交-多边外交”的逻辑顺序,今年的表述顺序变成了“大国外交-周边外交-发展中国家外交-多边外交”。对于这样一种变化,正如观察人士指出的那样,调整顺序先后表达的必然逻辑,“大国外交”的凸显,恰恰意味着今后中国外交方针的一种趋向性。

  虽然向来习惯于将“发展中国家”作为自己注脚的中国,如此高调似乎并不常见,但李克强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作为这样一种表达并非突然之举。一方面,回观自2004年以来的历次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从强调与主要“大国”间关系,到2014年强调“中国责任”,再到2015年进一步誓言要履行责任的同时,进一步强调“负责任大国形象日益彰显”以及“构建健康稳定的大国关系框架”当中,中国对于自身的定位已经实现了几次“跳跃”,且均为循序渐进,并不显突兀。

  而在另外一方面,这样一种外交表述其实也贯穿于2014年中国外交战略的始终,之前已然做好了铺垫。继中共十八大后提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后,2014年11月习近平在时隔8年再次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上进一步正式确立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仅在此之后不久,2014年12月29日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瞭望》杂志发表题为《2014,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风生水起》的文章总结2014年的中国外交成就时,亦强调了这一点,并着力突出其中的“中国特色”。从现实角度,“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透露出的最重要内容就在于,中国将自身定位为“大国”,这与此次政府工作报告当中传达出来的意思完全相契。

  如若细研北京作出这样一种调整背后的真实目的,或许还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解读。其一,从现实来看,各种统计数据均显示,中国时隔一个半世纪将再次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有可能在2030年前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从而为进一步发展为综合实力第一大国奠定经济基础。不管中国是否能取代美国的全球角色与地位,成为综合实力最强大的国家,不容置疑的是中国无论是在体量还是实力上的突飞猛进,均需要其对自身定位作出进一步调整。其二,长久以来,美国等现行国际秩序及规则制定者虽一直将中国视为“潜在挑战者”,但这之中也透露出对于中国实力的轻视。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所实施的包括插手中国南海问题等一系列举动,极易造成双方战略误判,而借由强化自身的形象,北京显然不是在玩弄一种文字游戏,借由此北京或也是在提醒西方中国身为“大国”的地位不容忽视。

  “新型国际关系”首入报告

  此外,在“2015年工作总体部署”这一部分,李克强还提及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虽然这样一种提法可能并不新,早在2013年3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首访俄罗斯,就曾在同俄罗斯总统普京举行会晤时,提及“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此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出版,第十章标题确定为“建立新型国际关系”,更被外界视作是习近平对国际问题的思考与阐述,而与之相似的“新型大国关系”的说法更是被提出有数年之久。但该词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仍让外界有了耳目一新之感。而中国反复强调的此概念又有何含义?

  事实上,所谓“新型国际关系”重在“新型”。正如观察人士指出的那样,“大国之间分庭抗礼,中小国家选边站队”,数百年来在国际政治舞台持续上演,这样一种戏码也可以被称之为国际关系的旧形态。在这一基础之上来观,从去年李克强表态要“维护二战胜利成果和战后国际秩序,决不允许开历史倒车”,到今年进一步提出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其中的目的也就易见。北京不仅要捍卫二战战果,同时也有意为国际政治注入新元素、编排新剧情,从而彻底转变针锋相对、“零和”博弈的旧态。

  并且在某种意义上,这样一种提法确也有其现实依据和历史基础。一方面,二战结束70年来,国际关系经历了冷战时期的两大阵营对抗、冷战后的多极化,然后又逐渐步入到当前多极化、全球化、多元化深入发展的新时期,而伴随各国间利益的彼此交织,以往用权力、利益作为衡量国家间关系唯一标准的做法显然不再符合事宜。而在另外一方面,中国建国60余年来一直坚持和创立的国际关系原则、理论,以及具体实践,也为“新型国际关系”的建立进一步打下基础。包括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争取国际政治和经济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和平协商解决地区和国际争端、不结盟、不称霸、不干涉别国内政、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睦邻友好关系等等政策理论以及原则,均保有生命力并为国际社会所普遍接受。

  打造“一带一路”战略支点

  另外,贯穿2014年中国对外关系始终的“一带一路”提法亦首次出现在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李克强指出,“把‘一带一路’建设与区域开发开放结合起来,加强新亚欧大陆桥、陆海口岸支点建设”,虽然这样一言并未出现在对中国外交集中阐述的段落,但这一点会对外交布局可能产生的影响却不容忽视。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从“应对”向“塑造”华丽转身,不过这样一种转身的真正实现,其实还有赖于借“立”来打造符合中国自身发展环境,并取得国际社会对于中国塑造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支持。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愈发凸显了“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提出以及实施的深远意义。作为一个新的概念,“一带一路”在提出后不长时间内便已就被中国内外所熟知,其中一项重要原因便在于,借由这一战略中国将要实现的不仅仅是双边以及多边的利益合作,其最终或还将推动整个亚欧,乃至全球的互联。

  从现实来看,中国对于这样一种战略部署可谓“上心”,频频落子以布下“一盘很大的棋”。李克强2014年6月对希腊进行了为期3天的正式访问之后,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亦罕见经停希腊,并与该国元首首脑举行会晤,其中的主要原因便在于地处亚洲、欧洲和非洲交叉地带的希腊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海陆空交通网络完善使得其不仅是进入东南欧和东地中海地区新兴市场的理想地点,同时也是从南部、中东和远东到欧洲的门户。另外,希腊比雷埃夫斯港不仅是中欧陆海快线起点,同时也是新海上丝绸之路枢纽。

  而在希腊之外,2014年12月中共最高层经济工作会议结束之后的第二天,李克强即开启了他在2014年的外交收官之旅:出访哈萨克斯坦、塞尔维亚和泰国,参加一系列区域合作会议并对哈、塞进行正式访问。在观察人士看来,借由对此三国的访问北京更是已然吹响了中国“一带一路”外交全面推进的号角。

  而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再提“一带一路”,并着意强调“加强新亚欧大陆桥、陆海口岸支点建设”,突出北京对于战略支点的打造重视,其中的意味可谓弥显。毫无疑问北京已然下定决定要将这样一种部署实现,并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之内,其都将被视为中国外交工作的重心。  (欣予 撰写)

   0


热门专题
1
川普
6
以哈战争
11
李克强
2
俄乌战争
7
巴黎奥运
12
中国爆雷
3
中美冷战
8
三中全会
13
李尚福出事
4
万维专栏
9
中共两会
14
秦刚失踪
5
美国大选
10
台湾大选
15
火箭军悬案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