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中国瞭望 > 正文  

屠呦呦获诺奖,你需要知道的5个细节

www.creaders.net | 2015-10-05 09:18:12  新浪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85岁的屠呦呦,这个“离诺奖最近的中国女人”终于圆梦,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中国人。

  当地时间10月5日11时30分(北京时间17时30分),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中国药学家屠呦呦,美国科学家威廉-坎贝尔、日本科学家聪大村共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也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10月5日晚上,新浪《新闻极客》联系到屠哟哟的助手杨岚。其表示,她也许久未能联系到屠呦呦本人,“她家里电话都变了。”杨岚称屠呦呦现在应该还在国内,身体很好。

  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卫学院教授钮文异告诉《新闻极客》,作为校友,他们对屠哟哟获诺奖感到骄傲,“这是一个不会说英文的女科学家,三无科学家应该让我们反思人才选拔机制”。

  屠呦呦5日晚上接受钱江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她是5日当天看电视时才知道得奖的。谈及获奖感觉,“没有特别的感觉,有一些意外,但也不是很意外。”

  “因为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是中国全体科学家的荣誉,大家一起研究了几十年,能够获奖不意外。”

  屠呦呦获诺奖对中国意味啥?

  屠呦呦的诺奖对中国意味着什么?这是“中国制造”的第一个诺贝尔科学奖。

  中国科学界与诺贝尔奖之间纠缠了几十年,曾有文章写到“中国科学家诺奖之路:曾无限接近 又渐行渐远”。曾经最有希望的是生于江苏的华罗庚,但因诺奖中并无数学家,最终愿景落空。

  20世纪中期以来,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科学家共计8人,物理学家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崔琦、高锟,化学奖获得者钱永健和李远哲,以及药学家屠呦呦。

  这8人中,前6位为外籍华裔,李远哲生长于台湾,只有此次获奖屠呦呦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内地本土科学家。

  屠呦呦1930年出生于浙江宁波的一个书香门第,她是家里5个孩子中惟一的女孩,名字典出“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意为鹿鸣之声。名字是父亲起的,当时,并没人预料到诗句中的那株野草会改变这个女孩的一生。

  读书时的屠呦呦“长得还蛮清秀,戴眼镜,梳麻花辫”;读中学时,她“成绩也在中上游,并不拔尖”,但有个特点,只要她喜欢的事情, 就会努力去做。1951年,屠呦呦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读书。在那个年代,身为女孩能够接受大学教育,她说“很幸运”。

  大学毕业,她被分配到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之后55年里,除参加过为期两年半的“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她几乎没有长时间离开过东直门附近的那坐小楼。她最优秀的研究工作完成于1969年至1972年之间,正值“文革”时期。

  青蒿素研究为什么能获奖?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奖词给出了答案,疟疾防治。

  “寄生虫病千百年来始终困扰着人类,并一直是全球重大医疗健康问题之一。……屠呦呦翻阅大量医书,最终成功提取出了青蒿中的有效物质,之后命名为青蒿素。屠呦呦是第一个发现青蒿素对疟疾寄生虫有出色疗效的科学家。青蒿素能在疟原虫生长初期迅速将其杀死,在未来的疟疾防治领域,它的作用不可限量。”

  最初对青蒿素的发现是源于一个“中草药抗疟”的研发任务。1969年,这个任务落到了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

  在当时这是一个不小的军事计划的一部分,代号523,志在帮助北越政府“打击美帝”,方法是寻找有效的抗新药——在1960年代的东南亚战场上,疟原虫已经对奎宁类药物产生了抗性。

  有报道称,历经380多次鼠疟筛选,1971年10月取得中药青蒿素筛选的成功。1972年从中药青蒿中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命名为青蒿素,对鼠疟、猴疟的原虫抑制率达到100%。

  疟疾是全球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仍有92个国家和地区处于高度和中度流行,每年发病人数为1.5亿,死于疟疾者超过200万人。

  屠呦呦为何能从研究青蒿素的科学家中脱颖而出?

  颁奖词称,“屠呦呦通过大量实验锁定了青蒿这种植物……屠呦呦因此再次翻阅大量医书,最终成功提取出了青蒿中的有效物质,之后命名为青蒿素。屠呦呦是第一个发现青蒿素对疟疾寄生虫有出色疗效的科学家。”

  事实上,关于青蒿素的发现一直是屠哟哟身上的争议点。

  在文革那个特殊时期,不需要个人署名的论文,新的发现迅速变成了集体的财富。1977年,为了赶在国外发表的前面,表明青蒿素为中国人发明,由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以“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的名义在《科学通报》上首次发表了青蒿素的化学结构。

  据科学界的流传,青蒿素没有拿到国内的科技大奖,反而先拿到了国外的拉斯克奖,是因为没法确定奖项的归属。

  1978年,523项目的科研成果鉴定会最终认定:青蒿素的研制成功,“是我国科技工作者集体的荣誉,6家发明单位各有各的发明创造……”在这个长达数页的结论中,只字未提发现者,只是含糊地说:北京中药所,1972年12月从北京地区青蒿植物中提取出青蒿结晶物,实验编号为“青蒿素II”,后改称青蒿素。

  在饶毅发表的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修改版)》中,直言“发现青蒿素的代表性人物是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的屠呦呦。”并表示,在当时的特殊时期,有段时间几乎都不标明作者,特别是个人作者,要么不标作者、要么用集体作者。

  亦有说法称,后来的几十年中,被认为不够“淡泊名利”的屠呦呦成了整个青蒿素研究团队中让人头疼的因素,她个性中执拗的方面也慢慢显现了出来。

  拉斯克奖颁奖会后,屠呦呦告诉来访的新华社记者:“这个荣誉不仅仅属于我个人,也属于我们中国科学家群体。”

  之后,《科学》杂志的网络报道称:“拉斯克奖重新点燃一个争议:是否应该把研发出强有力的抗疟药物——这个文化大革命期间政府一个大规模项目的成果——归功于一个人。”

  “三无科学家”屠呦呦为何一直评不上院士?

  对于屠呦呦身上的另一个争议在于她的“名分”。

  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曾被成为“三无科学家”。

  无博士学位和留洋背景是“文革”前的历史条件所致,落选院士则值得探究。据了解,前些年屠呦呦曾几次被提名参评院士,但均未当选。

  尽管这是一位在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过世界级最高级大奖的科学家,但因为没有和三项光环罩着,依旧受人非议。

  有报道称,在传统观念中,院士身份是评判一位科研工作者成就的一张有力的名牌。而闻名国际的屠呦呦并未得到这张名牌。

  央视《新闻周刊》以“一个人的荣誉”为名的报道中称,屠呦呦向来低调。

  “大学毕业后,她被分配到了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之后的55年里,除了参加过为期两年半的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屠呦呦几乎没有离开过东直门附近的那座小楼。”而在获得国际大奖之前,她已经默默无闻了很多年。

  这次获奖后,屠呦呦还是想此前一样低调,《新闻极客》联系到屠呦呦的助手杨岚,其表示目前连她也已经联系不到屠呦呦本人,“她家里电话都变了。”杨岚称屠呦呦现在应该还在国内,身体很好。

  曾有一篇文章写道:“《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作为科学家的屠呦呦,只愿意用这本260页厚的学术著作来与世界对话,对于更多其他的,她似乎无话可说。”

  青蒿素研究真的与中医无关?

  诺奖结果公布后,有一种声音认为,青蒿素研究与中医无关。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屠呦呦曾表示:“青蒿素是古老中药的真正馈赠。我相信,中国医药将帮助我们战胜危害世界各地人们生命的疾病。”

  最初的523任务中,有尝试中草药和针灸抗疟功效的研究小组,因具有中西医背景,而且勤奋,屠呦呦很快被任命为研究组组长,带领一个小组的成员开始查阅中医药典籍,走访老中医,埋头于那些变黄、发脆的故纸堆中,寻找抗疟药物的线索。

  耗时3个月,从两千多个方药中筛出640个,又锁定到一百多个样本,青蒿是当时的191号样本,虽然曾经有过68%的抑菌率,复筛结果却一直不好。直到有一天,屠呦呦发现温度正是青蒿素提取的关键。

  据英国卫报消息,在诺奖随后的发布会上,有记者问,屠呦呦获奖是否是对中药的一次奖励。诺贝尔奖委员会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

  该委员会称屠呦呦获奖是为了表彰她在受到中药的启发下对一种药物的寻找过程。

  《发现者》也以“治疟药青蒿素与中医无关”刊文辟谣。

  在果壳上的谣言粉碎机中,有人发文表示“青蒿素不是中药,而是从植物中提取的成分单一、结构明确的化学药。有很多化学药最初都是以植物为原料提取或合成的,例如阿司匹林、达菲,我们不能因此就说它们是中药。”

   0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更多>>
1 美国股市传出大消息
2 突然!一封“倒习书”疯传
3 朝鲜士兵遭屠戮画面被公开!乌军直呼“不敢
4 中国的大萧条,就要来了
5 下跌速度之快令人震惊 北京彻底露馅
热门专题
1
叙利亚
6
万维专栏
11
中共两会
2
苗华被抓
7
美国大选
12
台湾大选
3
川普
8
以哈战争
13
李克强
4
俄乌战争
9
巴黎奥运
14
中国爆雷
5
中美冷战
10
三中全会
15
李尚福出事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