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中国很多人可能并不熟知的名字——屠呦呦,在国庆长假第五日刷爆了各路网络。
北京时间10月5日,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奖。这是迄今为止首位获得这一奖项的中国人。紧随该消息而来的,有溢美之词,因为这不仅是中药现代化的胜利,而且也是中国不断强大自信的表征;也有批评之语,因为就是这样一位诺奖获得者却多次落选院士荣誉称号,院士制度旋即遭遇民意滑铁卢。就舆情论,后者的声浪,显然已经取得了压倒性胜利。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同样来自最高党报的“锐评”,则站在了另一个高度来看这场争论。“有人为屠呦呦抱不平,这位诺奖得主居然是一位三无科学家:无博士学历、无院士头衔,无留洋经历。但这很可能只是个例——第二个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可能不会三无,但也很难说一定就是院士。我们没有必要因此给一个科学家本人贴上或许她并不请愿的标签,也并不合适通过这样一个标签来透视整个学术界。”
不得不说,“三无”科学家逆袭获奖,偶然中有着必然。偶然在于,屠呦呦恰好“三无”,而且还曾在4年前就斩获拉斯克奖,故而舆论可毫无违和感地借此支点对院士制度大加挞伐;必然在于,呦呦鹿鸣必有回响,“屠呦呦们”默默耕耘在科研前线,他们的背后是整个团队和无数人的艰辛努力和付出,何况这一发现拯救的,是人类宝贵的生命。
如果你是扫地神僧般的功力,你还会在乎自己是否有东邪西毒中神通的名号吗?侠客岛也有话说。毕竟,和挽救数百万人的生命比起来,无论是荣誉还是奖金,相形之下都可以被忽略不计。
即便如此,更为直接有力的批驳,还是第一时间在主流舆论场和学界响起。《北京青年报》社论将“有关系无能力风光无限,有能力无关系备受挤压”的潜规则挑明。因为唯有这样的潜规则不再,中国才能产生越来越多的“屠呦呦”,也才能避免更多的“屠呦呦”被环境磨平棱角,在随波逐流中泯然众人。《成都日报》则选择借他人之口来发己方观点,因为这是反思中国学术体制的绝佳样本,是“低智”社会的一抹曙光,更是管窥中国社会心态的契机。
《中国青年报》则别出心裁,事无巨细挖掘出了屠呦呦这匹千里马背后的伯乐——饶毅。早在2011年8月22日,饶毅便在其博客首先刊登对屠呦呦和张亭栋从中药中发现化学分子的成就,其后他与合作者在《中国科学》发表文章,叙述屠呦呦和张亭栋的工作,称之为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在屠呦呦在科学界没啥名气的时候,饶毅能够对其“力荐”,这也是为什么大家赞他“独具慧眼”的原因。
《南方都市报》同日社论则将着力点倾斜于被屠呦呦激活的中医药是非争议。“从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艰辛过程来看,她的成功应归于现代医学,而非中医药,但这一成果将惠及中医药却确定无疑。”
清华大学教授鲁白在批评院士制度的同时,也试图理清屠呦呦获奖与传统医学的关系。在其看来,屠得诺奖,并不意味着传统的中医、中药得到了现代科学的认可。诺贝尔奖是给屠呦呦从中药里面分离出来青蒿素,而这个青蒿素又对医学这么重要。今天当有记者问到这是不是第一次给中药发诺贝尔奖时,委员会明确地否认了。中医中药必须要走上现代化道路。屠呦呦把中药里面的有效成分给分离和鉴定出来,把它变成一个纯的化学药物,是中药现代化的一条路径,但这不是唯一的路。
媒体从业者纪许光如若听闻此言,想必又会火冒三丈。因为自屠呦呦获诺奖的消息传来,这位曾经红极一时的调查记者就按捺不住怒火,将那些反中医者一棍子打死。“屠呦呦从中药中提取青蒿素,表明中国传统中医学具有科学性。这狠狠地抽了反中医者几个耳光!国内一帮汉奸精心设局反中医,它们的目的是摧毁中国传统价值观。”不过,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中医、西医的争论或也该扬汤止沸了。
“我们今天谈论屠呦呦,不是为了争论谁的贡献更大,中药是否还有科学意义,中国人是不是配诺奖,而是感怀屠呦呦这一科学家的科研精神——我们的事业,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正如屠呦呦所言,“科学研究不是为了争名争利。”此言,不失为对那些借由旁门左道跻身院士之列者的有力提醒。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如临大敌 中共密件热传 |
2 | 一股暴跌潮,正在席卷全国 |
3 | 中国市场突传重磅利空 |
4 | 美国股市传出大消息 |
5 | 全场傻眼 中国学者丢人丢大了 |
6 | 大权旁落?习最新讲话再现异常 |
7 | 突然!一封“倒习书”疯传 |
8 | 危急,中南海风暴要来了 |
9 | 朝鲜士兵遭屠戮画面被公开!乌军直呼“不敢 |
10 | 中国的大萧条,就要来了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