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从中医古籍里得到启发,通过对提取方法的改进,发现中药青蒿的提取物有高效抑制疟原虫的成分,她的发现,在抗疟疾新药青蒿素的开发过程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由于这一发现在全球范围内挽救了数以百万人的生命,她于2011年获得医学科学领域大奖—拉斯克奖。日前又获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有关屠呦呦揽功的争议,却一直围绕着她。
「中国新闻周刊」报导,屠呦呦一直保持低调,坚称「青蒿素的成绩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这也是标志着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然而对于她的「低调」,也有业内人士指出,「她从来没有承认过别人的工作,现在的致谢被认为是缺乏诚意的。」不论是面对如今的「火爆」,还是多年以来同行之间的争议,屠呦呦都只做一件事——沉默。
报导说,2009年,屠呦呦编写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一出版,就因为引文署名的细节而招致批评:未能充分肯定其他研究小组和研究成员的作用。反对者认为,屠呦呦夸大了自己在「523」项目中的作用。
「科学」杂志的网路报导说,「拉斯克奖重新点燃了一个争议:是否应该把研发出强有力的抗疟药物——这个『文化大革命』期间政府的一个大规模项目的成果——归功于一个人。」
在拉斯克奖颁奖期间陪同屠呦呦的美国国家卫生总署疟疾研究室研究员苏新专认为,从青蒿到抗疟药,各种各样人的贡献肯定少不了,但拉斯克奖并没有颁给整个组织,这是因为「作为一个鼓励科学发现的奖项,拉斯克奖倾向于只授予最初始的发现者」。
在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的描述里,屠呦呦是一个靠「洞察力、视野和顽强的信念」发现了青蒿素的中国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