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中国瞭望 > 正文  

获了诺奖 屠呦呦留下一声叹息

www.creaders.net | 2015-10-09 11:53:08  华夏时报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没有博士学位,没有留洋背景,没有院士头衔,“三无”科学家屠呦呦一夜之间从鲜为人知,走到了中国科学界的舞台中央。10月5日,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距离她首次分离出青蒿素的1971年10月4日,整整过去了44年。

  在简陋的办公室里,完成一项伟大的研究;在全球范围内,拯救无数生命;耄耋之年,获得全球科学界的至高荣誉……屠呦呦的故事足够传奇,也足够曲折,在集体荣誉至上的时代,个人贡献被埋没了近半个世纪。

  “我的科研成果能救更多的人,为人类健康服务,我就很满足了。”10月8日,屠呦呦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称。然而,比屠呦呦的故事更曲折的是青蒿素的产业发展,十余年前面对本报记者采访时,屠呦呦留下的“一声叹息”,今天看来并没有太大改变。

  “一声叹息”青蒿素

  2007年,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路易斯·米勒在上海召开的一个医学会议上提出了一个问题:“谁知道青蒿素到底是谁发现的?”当场无人作答。

  每年都会从诺贝尔奖评委会收到推荐表格的米勒,自此和他的华人同事苏新专开始寻找青蒿素的发现者,“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我们毫无疑问地得出结论: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药研究所的屠呦呦教授是发现青蒿素的首要贡献者。”

  于是,刚刚过去的国庆节期间,屠呦呦获得了国人梦寐以求的诺贝尔奖,米勒的问题如今妇孺皆知。但令人遗憾的是,如今回顾青蒿素和屠呦呦的44年历程,让人们淡忘她的,或许正是她自己。

  屠呦呦成长在一个特殊的年代,如今众所周知的“523”计划始于1964年。彼时,“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口号刚刚在全国流传开,尽管有铁人王进喜这样的个人典型存在,但集体意识依然是那个时代绝对的核心价值,螺丝钉精神是那个年代的不二选择。

  1980年,这本该是屠呦呦与青蒿素一鸣惊人的时刻。研制成功的抗疟新药青蒿素已经通过论文的方式让世界有所了解,时任联合国开发署及世卫总干事的马勒博士写信给中国卫生部,请其召开专题会议介绍抗疟新药青蒿素。作为青蒿素的发明者,屠呦呦被安排第一个发言,她以《青蒿素的化学研究》为题,介绍了青蒿素的化学成分。

  2002年,青蒿素迎来真正的崛起。经过多年的临床验证,世卫组织把青蒿素原有的三线抗疟药定位调整为一线抗疟药,并通过2001年12月的一份公报指出:“治疗疟疾的最大希望来自中国。”

  2002年2月,法国《解放报》记者撰写的《传奇般的抗疟中药走向世界》一文,在经过《参考消息》转载后,在国内药学界引发轰动,而该文的主人公正是屠呦呦。

  “刚刚开放的中国人当时在专利保护方面还没有什么意识,此后这项由中国人发明的重要医药成果传遍世界各地,被西方各国竞相仿制,并抢先占领市场。”屠呦呦2002年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没有专利保护,由中国人开发的青蒿素却扶持了一些国家的医药产业发展,成为他们的摇钱树。”

  习惯性的无私不仅让屠呦呦毫无保留地将科研成果公之于众,也让中国失去了引领青蒿素产业的机会。2002年的那次采访中,屠呦呦面对记者,谈起青蒿素留下的是“一声叹息”。

  更关心科研进步

  屠呦呦的转折点源自2007年米勒的那个疑问。米勒甚至表示,希望将青蒿素的发现过程拍成纪录片,但因没有寻找到投资人而作罢。如今,这一愿望或可以轻松实现了吧!

  2010年,米勒将屠呦呦同时推荐给了诺贝尔奖和拉斯克医学奖。2011年9月,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医学奖。彼时人们对屠呦呦的称呼变成了,“距诺贝尔奖仅一步之遥”的科学家。2015年,在米勒连续5年推荐之后,诺贝尔奖终于认可了屠呦呦的贡献。

  十余年间,屠呦呦从幕后到举世瞩目,青蒿素产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十年之前,全国范围内仅有3家公司从事青蒿素的生产,由于其95%的市场在境外,相关业绩鲜为人知。更令人遗憾的是,3家公司中的两家,因知识产权问题被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送上过被告席。

  今天,A股中有青蒿素业务的上市公司已经有6家。10月8日,诺奖公布后的首个交易日,复星医药、昆药集团、华润双核、新和成、白云山、浙江医药6家“青蒿素概念股”全线迎来开盘封停,医药概念板块在其带领下全面上涨,板块涨幅超过4%。

  虽然受到了资本市场的强势关注,但屠呦呦十年前担忧的格局并没有改变。昆药集团的实际控制人汪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青蒿抗疟产业属于慈善产业,主要被国际大制药公司诺华、赛诺菲等垄断,公司关联方青蒿素业务每年实现利润较低,因此需要长期培育才会对上市公司有贡献。”

  目前,青蒿素产业面临的局面依然没有改观,具有青蒿素概念的上市公司中青蒿素对业绩的贡献占比都较小,诺奖对中国青蒿素研发的认可更多是长期利好。

  担忧归担忧,屠呦呦10月8日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她对青蒿素产业是否能够得到发展机会并不十分关心,她关心的是科研成果能不能救更多的人。

  屠呦呦表示,未来还将从事研究工作,重点会放在青蒿素的耐药性方面,“这个问题其实很难控制,对我来说只能呼吁大家不要滥用青蒿素,尽量规范用药”。

   0


相关新闻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丽斯?门罗的性虐待丑闻日本诺奖得主:我根本不配拿诺贝尔奖
热门专题
1
洛杉矶大火
6
叙利亚
11
三中全会
2
川普
7
苗华被抓
12
中共两会
3
俄乌战争
8
美国大选
13
台湾大选
4
中美冷战
9
以哈战争
14
李克强
5
万维专栏
10
巴黎奥运
15
中国爆雷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