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中国瞭望 > 正文  

胡耀邦下台前后:李瑞环李先念态度关键

www.creaders.net | 2015-11-22 10:10:02  凤凰网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2015年11月20日是胡耀邦诞辰100周年,原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刘少奇研究组助理研究员、中央文献出版时社长、共识网创始人周志兴在共识网撰文纪念胡耀邦。“我没有接触过耀邦,但是,他的两个秘书都当过我的领导,我和他们有非常密切的接触,他的长子胡德平,三子胡德华都到过杉园,我和他们也有近距离的交流,可以说,我是间接地接触了耀邦。”文中披露了胡耀邦免职前后的心态,李瑞环、李先念在其下台前后的态度。

  莫名其妙地被免了 耀邦自己的心态呢?

  第一次直接感受耀邦的党性,是在1987年初。

  那时,我在中央文献研究室刘少奇组做一个助理研究员,我的组长刘崇文,曾经做过耀邦在团中央时期的秘书,后来做了团中央办公厅主任。耀邦在团中央时期的另一个秘书高勇,后来做过团中央组织部长,此时,在中央文献研究室担任秘书长。

  我们一小伙年轻人都知道,他们俩和耀邦关系非常密切,经常到会计司胡同耀邦家里去,也在一起打桥牌。而且我们也知道,这两个人都是要提拔的,当上副部级是指日可待的。

  但是,年轻人中的消息灵通人士突然得到了消息,因为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不力,耀邦莫名其妙地被免了!

  因为没有正式的文件,我们只是工间操时间在毛家湾的院子里窃窃私语。冬日的北京很冷,但是,我们的心里更冷。

  我当时想,老刘肯定知道这件事情,因为他是耀邦家的常客。于是,我大着胆子问他,是有这事情吗?老刘当时就不高兴了,说,这是不可能的,我们党如果这样免掉一个总书记,岂不是笑话!

  我这才知道,原来老刘并不知情。那么,耀邦受了这么大的委屈,还是讲组织原则,党中央没有正式发文件,他就不说,哪怕是亲近的人。

  本来就敬重耀邦,这样一件事,他的形象更高大了。

  耀邦在世时,老刘很少讲他和耀邦的关系,也不说他的故事,到耀邦去世很久,老刘也退休了,才零零星星说一些。从这些小故事里,我知道了,这个党性原则,耀邦是坚持始终的。

  老刘说过这样一段往事:

  1988年,老刘还在刘少奇研究组,因为写纪念刘少奇诞辰90周年的文章,向耀邦同志请教一段马克思语录。不久,他就将这段语录亲自写好,让机要秘书给老刘寄来。这段语录是:“对历史事件不应当埋怨,相反地,应当努力去理解它们的原因,以及它们的还远远没有完全显示出来的后果。施纳普汉斯基·利希诺克斯基在法兰克福议会中大声说道:历史权利没有任何日期。他说得多么正确。它确实是从来就没有日期的!”

  这段语录,虽然是用在纪念刘少奇的文章里,何尝不是耀邦自己的心态呢!

  从胡家继承的党性原则 看耀邦的品德和作风

  就在几天前,我忽然接到耀邦的长子胡德平的电话,说了些别的事情后,我对他说,马上就是耀邦100岁诞辰了,我们共识网和我本人都愿意为这个日子做些事情。

  德平表示很感谢,但是,他说,中央已经有了统一的布置,我们家属全力配合,除此之外,和耀邦工作有关的地方和单位也会做些安排,我们也是尽力配合,就不再多做些别的事情了。

  我看,这也是胡家继承的党性原则。

  这个电话,让我想起几年前的一件事。那时候,我还不认识德平,一次,有人请我参加一个座谈会,说是德平编了两本书,一本是讲可持续发展的,叫《绿色火车头》,这我没有意见。另一本是“两门政治”,意思说,耀邦家一个门通向中南海,一个门是对着胡同的。讨论中有人提出,这是耀邦的特点,历代皇帝和其他领导人都做不到。我提了不同意见,我说,其实,深入百姓中,是很多封建帝王都可以做到的事情,没有必要大书特书。

  那天,德平没有在场,但是,很快他就知道了会上有不同意见,这本书最后也没有出版。但是,在这之后,德平就和我有了比较多的接触。

  从善如流,也是德平老爹的品德。

  在耀邦身边工作的人员中,我也看到了为别人着想,不添麻烦的品格。

  崇文曾经和我说,退休后,每年冬天他都到三亚或者北海过冬,这样他的身体才不至于在寒冷的北京受罪。我原来以为,老刘当了这么多年的胡耀邦秘书,又当过团中央办公厅主任,一定有很多故旧在各地照应着他。没想到,直到他去世后,他太太才告诉我,他们从来不找地方的朋友,更不会去找当地的官员。他们都是自己租一个当地的两居室,自己做饭,自己解决交通问题。只有一次,在广西北海,实在买不到火车票了,他们才给当地桥牌协会的朋友打了电话。这下惊动了当地领导,便出来请吃饭,邀请他们住宾馆,这位领导还说,只要是我在这个位置上,你们来了,一切由我安排。

  以后,老刘再也不给当地朋友电话了,哪怕遇到再大的困难。

  这也是耀邦的作风。

  就连邓力群也承认耀邦“不搞阴谋,光明磊落”折射而来的光芒照亮我脚下的道路

  1988年,刘崇文接受了耀邦的邀请和中央安排,准备重回耀邦身边当政治秘书,为耀邦整理资料,并且也准备写他的回忆录。但是,那年正好是刘少奇诞辰90周年,刘组的活儿一时放不下,老刘就两面跑着。他也陆陆续续和我们说一些那边的情况,后来,写在那篇《耀邦去世前半年的心态》里。老刘记录了一段耀邦的原话是这样的:

  我已经退出政治舞台,但政治生命并没有结束。1987年初下来后,先用3个月清理了我的讲话稿,有几百万字。德平(注:耀邦同志的长子)也帮助看了看,他说没有错误。后来又用5个月翻了马恩全集,以前看了40多卷,做了些记号,这次写了笔记。那8个月是过于劳累,影响了身体。十三大以后就生病了。我也不会发难,有家庭妻儿子女,不能舍得一身剐了。同时也不做坏事,不做丑事,从来也不做坏事,基本不做丑事。去年到天津,李瑞环说,你政治上的作用已消失,应找点精神寄托。我就写诗,在山东写了十几首,家里人看了觉得不错,可送给一些专家看了,认为不行,意思可以,但不合韵律。后找了王力的诗词格律看了,再看别人的诗,现在不敢写了。

  就在耀邦参加政治局会议突发心脏病的前两天,他对老刘说:我不想呆在北京,开完会我们还是到下面去。同时,他又犯愁地说:到哪里去呢?不知道人家欢不欢迎我?因为有这个顾虑,他还是想到天津去,觉得和李瑞环比较熟悉,去他那儿可能方便一些,但仍然担心李瑞环是不是欢迎他。老刘当时对他说,你这是多虑了,不仅李瑞环会欢迎你,你到哪里去,人家都会非常欢迎的。这也反映了他当时的心情,总觉得自己现在还是“待罪”之身,深怕连累、影响了别人,给人家带来困难和麻烦。

  时时为他人着想,这是耀邦的风格。

  老刘还和我说过这样一件事情:

  十二大选举总书记,耀邦把自己的一票投给了赵紫阳,他那时就作了十三大退下来的准备。他说,到那时,想找一个靠近农村的中小城市,住到那里去,不再干预中央的工作。

  耀邦逝世后,夫人李昭就是根据他曾经表示过的这一意向,决定将他的骨灰安葬在江西共青城的。

  刘崇文和高勇是我在工作中接触较多的人,从他们身上,我也看到了他们的善良。我在中央文献研究室工作的最后两年里,受到了比较严重的打击,很多人对我唯恐避之不及,而他们两位不同,尽管那时他们因为那场风波双双被免职,也在走背字,但是他们却依然关心我,帮助我。而且,他们和我非常交心,很多私密的话都对我直言不讳。

  从他们身上,我也看到了耀邦的影子。

  高勇在做中央文献研究室秘书长和中央文献出版社社长时,都是我的直接领导,他是这样评价耀邦的:

  胡耀邦的性格很直,藏不住话,对别人没有防备之心。在团中央时,我觉得他威信很高。威信高的关键是,那时他和谁都是讲真心话。交谈中老打官腔是挺讨厌的,你能听得下去?耀邦是不设防、讲真话,这一点非常突出。

  但是耀邦有这样一个特点,就是他说的:我批评起来喊打喊杀,但真的要做组织处理,我下不了手。他不怕批评过头,但是落到文字、组织处理上,他怕过头。包括做结论,他字斟句酌,非常谨慎,生怕过头。

  老刘也是这样告诉我的:

  耀邦是一个心地善良,为人宽厚,不会搞权术耍手腕。他胸无城府,表里如一,似乎不是政治家的样子。但是,他是赢得了尊重的,不管是在百姓中还是同事中。在与同志和朋友的交往中,不仅没有害人之心,也没有防人之意。长期以来,不少人劝他“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他却认为,在党内“防人之心也不可有”。他对干部是严格的,有时甚至是严厉的,但他爱惜干部,从不整人。

  大家知道,邓力群对胡耀邦积怨很深,但他也承认:“胡耀邦不搞阴谋,光明磊落,观点不同,他就讲出来,讲出来也是指名道姓。”“他不积怨,有话讲在当面,讲清楚了,就没事了。”1988年11月,邓力群在长沙要求见胡耀邦,虽然在头一年生活会上,他罗列大量“罪状”,系统地批判耀邦,但耀邦还是欢迎了他,并同他谈了两个多钟头。事后邓力群十分感慨地说:“我没有想到他并不介意以前的摩擦。”并说他们的谈话“感情是真诚的,气氛是融洽的”,使他有“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感觉。

  就在耀邦即将被免职之前,中央很多参与此事的老人都心知肚明的时候,耀邦仍然蒙在鼓里。一次在上海,他听说李先念也在上海,就安排要去看完他。不想李先念却紧张了,以为耀邦知道了信息要找他打探消息,就马上到耀邦的住处来看他。

  当时先念的腿不好,是坐面包车来的,到客厅坐下后就对耀邦说,你找我有什么事?你打电话给我,我很紧张。

  耀邦当时很奇怪:他紧张什么?便告诉他:没什么事,今天中饭后就回北京了,就是看看你。

  李先念好像放心了。然后他说,我同小平同志谈过,如果党内再搞斗争,我就不干了。当时耀邦并不知道要解决他的问题,在回北京的飞机上还同警卫参谋说:现在谁还斗争先念同志?

  耀邦诞辰100周年,他辞世也有二十多年了,这几天会有很多的纪念文章,我无缘在耀邦身边工作,没有直接的感受。但是,通过他的家人,他的秘书,我还是感受到了耀邦人格的光芒。

  这个光芒,是折射而来的,也是照亮我脚下的道路的。

   0


热门专题
1
中美冷战
6
AI
11
苗华被抓
2
川普
7
中共两会
12
美国大选
3
俄乌战争
8
大S
13
以哈战争
4
万维专栏
9
洛杉矶大火
14
巴黎奥运
5
何卫东
10
叙利亚
15
三中全会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