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仲裁的实体问题裁决将于7月12日公布,中国表示菲律宾单方面提起仲裁违背国际法,仲裁庭对此案没有管辖权,中国不接受、不参与仲裁。
日前,南海仲裁案临时仲裁庭五名成员的信息被曝光,分别为国际海洋法法庭前法官托马斯·A·门萨、国际海洋法法庭法官让-皮埃尔·科特、国际海洋法法庭法官斯坦尼斯瓦夫·帕夫拉克、荷兰乌得勒支大学教授阿尔弗雷德·H.A.·松斯、国际海洋法法庭法官吕迪格·沃尔夫鲁姆。其中托马斯·A·门萨为临时仲裁庭主席。
媒体介绍,2013年菲律宾强行提出南海仲裁后,时任国际海洋法法庭庭长的柳井俊二接受并在当年5月组成了有五名专业人士组成的仲裁庭。
菲律宾方面指派国际海洋法法庭现任法官、德国人吕迪格·沃尔夫鲁姆在仲裁庭中代表菲律宾;由于中方不参与仲裁,因此剩余4人均由柳井俊二指派。
据媒体报道,柳井俊二现年79岁,在日本外交部门工作40多年,曾任日本外务省次官和驻美大使,2005年成为国际海洋法庭法官,2011年至2014年担任国际海洋法庭庭长。柳井被认为是日本右翼鹰派人物的代表,是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设立的私人咨询机构“安全保障法制基础再构筑恳谈会”的主席。
有评论称,南海仲裁案的表面形势对中国很不利,但了解事情来龙去脉的就会明白,这完全是一个美国鼓动支持、菲律宾挑头、仲裁庭客观上予以配合的抹黑中国的一个“局”。《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制定和签署不是为了解决领土争议和海洋划界,中国早在2006年做了排除性声明,不接受有关领土和海洋划界争端的国际仲裁,这一立场有充分的《公约》依据。
该评论还指出,仲裁庭接下这个案子是“装糊涂”,这一仲裁与《公约》形成宗旨上的对立,它无助于和平解决问题,反而为南海局势的升级推波助澜。
评论说,这场闹剧被纳入到美国在南海的地缘政治布局中,美国被广泛预测将利用仲裁庭的裁决,让它在南海上向中国施加军事压力看上去更有道理。7月12日说不定会成为一个分界点,在那之后南海上的纠纷更难以破局,各方妥协从此有了更难以逾越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