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日,中国最高法院发布两份“涉海司法解释”,称将对包括有领土争议的东海及南海等“中国管辖海域”行使司法权。中国法院称,这两份司法解释从8月2日起施行。
上述司法解释阐述称,中国管辖的海域包括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如果有人在这些海域非法捕鱼,将被判处最高一年的有期徒刑。此前,海牙仲裁法庭7月的南海仲裁案结果否定了中国对南中国海的历史权利。这一判决激怒了北京,中国方面将其判决结果称为“一张废纸”。
中国最高法发布的这两份司法解释没有直接提到南中国海和南海仲裁判决,但强调其依据是中国法律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司法权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最高法院强调称。“人民法院将在中国领海积极行使司法权,支持各行政部门依法行使海洋管理职责……同时保卫中国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利。”中国最高法院表示。
根据上述司法解释,如果有人非法进入中国海域,并且在受到驱赶后拒绝离开,以及如果有人在受到处罚或驱赶一年后再次进入,都将被视为严重罪行,会被判处最高一年的有期徒刑。中国最高法院称,司法解释将有利于为执行渔业捕捞相关法律提供司法保障。
中国声称对大部分南中国海区域拥有主权。但这一海域内的文莱、马来西亚、菲律宾、台湾以及越南也声称拥有主权。中国时常拘留来自菲律宾和越南的渔民。与此同时,中国渔民也频繁遭到其它声索国的羁押。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在南海打出的组合拳已经逐渐收到成效。“中国有钱,不是美国,美国是没有钱的”,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Duthel Te)日前在公开场合表示,“咱们要跟中国好。”仲裁案之后,菲律宾逐渐看到自己准备的底牌似乎并没有产生多大作用,转而开始放低姿态,就在7月27日,杜特尔特还召集了阿罗约(Arroyo)、拉莫斯(Ramos)等4位菲前总统商讨南海问题。事实上,随着中国的崛起,“激怒北京没好处”已经成为一种普遍共识。
尽管如此,此次的南海仲裁对中国来说,仍是一次很好但不轻松的经验。或许,积极加入国际秩序现状不同层面的运作,把握自身优势,熟悉游戏规则,并掌握应对先机,除了降低自己的应对成本,也可以针对现行体系不符合自己利益的地方推动改革,事半功倍。这或许是南海仲裁案给中国带来另一个深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