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中国瞭望 > 正文  

中国将在永暑礁建广播电台

www.creaders.net | 2016-08-19 15:06:22  凤凰卫视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核心提示: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我们在永兴岛建了一个海洋气象广播电台,下一步是在永暑礁,岛礁里面再建广播电台。我们国家也是想把这个民用的设施造福于周边的人,保证这个南海安全航行啊,未来我们还可以建其他的先进的气象探测设备,加强立体的观测,研究好南海的天气气候。

  凤凰卫视8月19日播出的《问答神州》对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进行了专访,文字实录如下:

  1、国突平台(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

  郑国光:预警信息是什么?第一声音,权威声音,这是汪洋副总理5月初给我们的提的要求,为什么呢?他就是说第一时间要把预警信息发出去。

  吴小莉:为什么会选在气象局?

  郑国光:2003年非典,当时华建敏同志是国务院秘书长,他对这个政府在应急管理方面,那当时政府还是比较弱的,你看那个当时很混乱,所以他就主张要建立一个政府的应急管理体系。

  后来就要建立这个预警的信息发布,政府要把第一声音发出去,那就经过筹备,到2006年,确定让气象局来承担。因为气象局每天都发气象预报、预警信息,所以它这种系统的话,不需要到关键的时候再把系统打开,它每天都在做。

  你想如果是卫生部门突发什么公共安全预警的(事件),那么多年就一次,对吧,地震也不是每天都有,但是只有气象信息每天都用,而且气象信息和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利用这套系统,实际上把各个部门的资源集中在这平台上。

  从2003年的缘起,到2015年的5月18日的正式挂牌启动,经过十多年的筹备和建设,目前由中国气象局承建的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已经可以做到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以及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这四大类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尽可能地百分百地覆盖公众,而且各级相关部门,都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得信息,如果发生跨地区的突发事件,则可以通过平台进行统筹协调,合理调度资源,避免单打独斗,将伤亡减少到最低。

  专访:

  吴小莉:其实这个系统最大的一个突破,是它横向纵贯了部委,纵向到了地方。

  郑国光:地方,利用各种手段,包括媒体的、政府的、社会的,尽可能地提高预警的覆盖度和及时性,就是说第一声音、权威声音。

  吴小莉:当时要贯穿部委,和纵贯到地方的时候,有没有推进的难度?

  郑国光:有一个,就是怎么样来规划,第二,要有一个标准,否则这些信息进来了你没有标准,就是要加强这个系统的设计。

  吴小莉:什么样的标准是可以发预警的标准?

  郑国光: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对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发了一个办法,什么标准啊,怎么加强这个部门之间的信息的沟通啊。它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政府社会管理的一个平台了。

  你比如说,这个地方发生了突发事件,那么这个地方,它有多少学校、医院,包括道路上的车辆,包括救援队伍,什么信息都在这里面。就是它可以指挥,如果发现了一些伤员,往哪个医院去送,有什么自救条件。包括去年湛江那个,一个超强台风影响的,当时不是有一个天然气罐嘛,那个很危险啊,怎么排查、怎么来解决这些问题、谁能解决这些问题、用什么工具能解决和排险,这都是广东省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在运行当中发现的新问题,有新的举措。而且这个信息发给谁,这些人,责任是要给谁传播,真正把这个信息达到全覆盖。

  随访:

  工作人员:我们现在一共接入了14个部门的52类的信息,就是包括公安的、交通的、水利的以及地震的,都在我们这个系统里接入了。

  吴小莉:问题是,多久它们会给我们更新一次?

  郑国光:不,它随时有信息随时进来。

  吴小莉:它们随时更新?有需要的时候随时更新?

  郑国光:它把这信息传到这儿,这个信息就发出去了,因为这个信息和所有的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包括我们自己的什么大喇叭什么,它第一时间全部出去。

  吴小莉:联网的。

  郑国光:对,就是说它正是利用这个权威信息。从这里出来的东西,就是政府权威的信息,它没有假。2006年底,广州人都跑到街头上了,因为那个晃,在广州市晃的比较厉害,但(市民)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是广东地震啊还是哪地方地震了。后来就是用气象预警信息发布,说在这个台湾高雄海面上有一个7.6级的地震,所以这个正确声音是很重要的。

  吴小莉:权威声音很重要,第一声音是表示它的及时性。

  郑国光:及时性。

  吴小莉:权威声音表示它的真实可靠性,就不要听到(谣言),现在网络太快了。

  郑国光:是。

  吴小莉:很多的信息是很混乱的。

  专访:

  吴小莉:现在市场也有很多网络服务的产品,甚至有很多网络的信息,有的时候也出现过网络的谣言,也有人听到了预警之后,不顾这些预警,比如说广东,也出现过人不顾预警,继续进山里头去漂流造成了事故,怎么看这样的一些情况?

  郑国光:按照我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只有气象主管部门下属的气象台站,才能够依法来发布公众的天气预报和气象灾害的预警,这是各个国家,包括美国都向我们要能够学的,但美国也学不到,就是说这个天气预报它的科学性、权威性,如果一个地方出现两个以上的预报,老百姓最后信谁的?

  吴小莉:那遇到这种气象的网络谣言的话,我们有一些什么法律的手段吗?

  郑国光:《气象法》本身就对这一种非法传播,非法制造公众(恐慌)的预报呢,都有相应的,要负法律的责任。

  二、智慧气象

  网友提问

  吴小莉:要采访您的消息放上了网络上去,很多的网友以及凤凰网的新闻客户端的网民们,对气象问题有好多好多问题,但我们挑几个好了,比如说,这问得还挺专业的,国家基本站现在都搬离,有一些是搬离了城市,那么测报风、温、压都不准了,预报怎么能够准呢?

  郑国光:它要搬迁呢,它把旧的地方和老的地方,它要进行对比,至少要对比一年,这样使得过去的数据有延续性。

  吴小莉:也就是知道大概本身的差值在哪里

  郑国光:至少有一年,一年的对比,对比以后,才能把这个站搬走。

  吴小莉:所以现在还是科学?

  郑国光:是科学的。

  近年来,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事件,中国各地在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上,开始探索智慧气象的建设,通过气象与各行业的跨界融合,进一步提高天气预报服务的能力,有针对性地提供气象信息服务。

  在中国气象局的大厅里,郑国光也向我们展示由他们研发的一些智慧气象的产品应用。

  随访:

  吴小莉:天哪,外头这么冷吗?我换衣服了。

  工作人员:这样小莉,你可以选一下女装,你站在这就可以,站在这。

  吴小莉:站这。

  工作人员:好,就伸一下手到女装这。好,就可以了,这是我们的一个,就是智慧生活这样一个产品。

  吴小莉:但是我觉得其实挺热的,干嘛让我穿长袖啊?

  工作人员:这个我们系统里的衣服,系统里的那个是在空调房间里面,就现在这个房间里面选出来的。

  郑国光:所以要你穿长袖。

  吴小莉:这个是让一般民众可以用吗?还是只是这里展示?

  郑国光:可以,它对外开放的。

  吴小莉:但是这个可能不能当居家去使用?

  工作人员:对,这是我们就是下一步的那个发展,就是智慧生活往下,气象指导智慧生活,

  专访:

  吴小莉:我们现在都在说智慧,智慧城市,智慧云,然后我们也在做智慧气象,您心目中和想象中的智慧气象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郑国光: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各种新技术的出现,我们怎么运用好,使得我们的气象的服务能够满足老百姓各个方面的需求,利用新的一些技术,就是能够提供一些个性化的、贴身的、跟进式的服务。

  但是为了做到这一点,我的预报要跟得上去,就是说预报要更精细化、更准确,我的预警发布要跟上去。为了这样做,我的气象观测要智能化,也要精细化,所以我们还有一些大数据的分析,还要根据不同的人群,对你怎么用这些信息、怎么防范这个、发生预警怎么防范这些,都要(面向)不同的人群、不同的行业,还要给他有针对性的提示、建议。

  吴小莉:而且随着中国人的全球化,信息的提供可能还需要全球化。

  郑国光:我们现在和香港天文台不是共同承办了世界气象组织,叫气象预报的中文网站嘛,而这些网站和英文网站、阿拉伯网站、西班牙网站、法语网站都是共享这些信息的,不断地来实时地更新这些预报的信息。

  吴小莉:但是像这种定位的提供服务已经完成了吗?

  郑国光:完成了,你比如说我到,我最近到日内瓦参加世界气象组织执委会,我到那儿时得到是日内瓦的当地的实时的信息和预报。

  吴小莉:包括他们政府发出的预警吗?

  郑国光:是啊,所以这个经济全球化了,信息技术普遍了,这些东西是我们过去想做的、做不到的,现在变为了可能。所以我们现在各地都有APP,我们为了提高覆盖面,你比如说一些学校、社区、农村,又弥补了不足,就是有一些大的喇叭、显示屏、警报器,就是整个提高这个覆盖面,使得这个气象信息叫做,我们叫做无微不至、无所不在,在第一时间是真正让老百姓来享受这个气象服务。

  随访:

  工作人员:尊敬的郑局长,小莉女士好,下面您看到的是气象数据可视化的展示系统,通过这套系统,我们把我们实时的气象的观测数据,还有我们的数值预报模式融合在里面,更加生动形象的展示气象数据,可能您在这个点上关注到了一个区域,

  我们可以看一下整个这个台风过程中,它的一个生命周期的一个演变,随着台风的整个影响,这次台风其实强度来讲并不算太强,以气象学的意义上来讲,它是一个强热带风暴级别进行登陆的,在我国海南的万宁附近进行登陆,它整体看,就以一个非常快速的一个速度穿越了整个海南进入到北部湾,而且今天是来到了越南这样的影响。

  2014年的3月,我曾经与三沙市书记肖杰有过一次问答,在那次的采访中,我们摄制组登上了永兴岛,在那个中国最南端的地级市市政府所在地,最醒目的建筑就是气象雷达。

  肖杰:永兴岛,我们在上面整个建的世界上可能最全的一个气象观测站。

  吴小莉:最全的?

  肖杰:59年历史了,它有地面观测、有气候观测、有雷达观测、有高空探空的,都是世界气象组织的一个最重要的观测站,它的数据是全世界、全球在享受的。

  吴小莉:也就是在南海捕鱼的所有各国的渔民都可以收到。

  肖杰:都可以收到,而且我们在永兴岛还建了一个海洋气象广播电台。

  吴小莉:它用什么语言广播?

  肖杰:现在是中文,其实很多的还是用地方的粤语啊什么,尤其现在我们也,可以自动做成英文的广播。

  吴小莉:做粤语主要是为了广东,海南这些渔民们。

  肖杰:其实越南人也收得着,他也听得懂。

  吴小莉:听得懂粤语吗?

  肖杰:有普通话,有粤语,其实我们下一步是在永暑礁,岛礁里面再建广播电台。

  吴小莉:如果在永暑礁再建广播电台,覆盖的范围是不是越往南……

  肖杰:就是更广。

  吴小莉:可以全覆盖了吗?

  肖杰:全覆盖,全覆盖。现在我们国家也是想把这个民用的设施造福于周边的人,保证这个南海安全航行啊,未来我们还可以建其他的先进的气象探测设备,加强立体的观测,研究好南海的天气气候。

  三、气象现代化

  工作人员:以往我们在做灾害报道的时候,通常都是一个庞大的摄制组,还有海事卫星啊,但现在我们为了做好决策服务、灾情直报,还有我们气象频道的直播,所以现在我们全部都由手机来完成,进行单兵作战,接下来我们就请我们中国气象频道湖南的记者。

  郑国光:那个湖南现在温度有多少啊?

  中国气象频道记者:从(7月)20号开始,本月的20号一直到今天,已经持续了一个多星期的这样的一个高温的笼罩,我们在这个期间,其中在我们湖南全境之内有6个站点出现了40度以上的高温的这样的一个数据,那么长沙也是刷新了今年以来的这样的最高的一个温度,39度多,

  郑国光:我问一问,湖南气象台预报,这次高温天气是持续到什么时候?

  工作人员:这个高温在这里还会持续5天左右,也就是到,下个月的8月1号之前,湖南都会出现大范围37度以上的高温,可能要第4号台风上来以后,湖南的干旱,以及高温天气可以缓解。

  郑国光:你们预报的和中央气象台报的很相近,中央气象台预报到这个31号就要结束了,现在正等待着台风上来,那这样把整个大气环流的形势改变一下,才能缓解一下高温。

  吴小莉:局长原来是来考核到底报得准不准的?

  郑国光:好,谢谢。

  吴小莉:谢谢你们,谢谢。

  提高气象预报的准确度,是郑国光在采访中反复强调的一点。而现在距离2020年基本实现气象的现代化还有不到5年的时间,郑国光也坦承,现在气象事业发展的根本矛盾,就是当前的气象服务的能力和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不适应,气象预测预报的准确率和精细化的水平依然不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自主创新的能力和科技支撑气象业务服务的能力也明显的不足。

  郑国光:我们国家这些年来,在气象现代化装备建设方面,国家投入大,支持力度也很大,整个的水平,我说应该很高,在全球来说,确实我们的装备水平不落后于发达国家。

  吴小莉:但是?

  郑国光:我们的核心技术。

  吴小莉:什么样的核心技术?

  郑国光:比如说数值预报有三大核心技术,一个就是它整个数值预报模式的动力学框架,它怎么运算这个数学公式,很复杂。第二,对一些资料同化的技术,就各种资料、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性质、不同的高度,你怎么把它同化到模式去,把它作为模式的输入。

  第三,我们的大气里面它要运算,它要摸它的规律,它里面有些物理过程,这个模拟,我们这三大技术都是和国外,美国、欧洲,差距都比较大。

  为推进国家级气象现代化的建设,中国气象局在2014年启动了国家气象科技创新工程。为了保证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中国国家气象局于首次引入了第三方评估,在2016年的3月,一共20页的3份报告,摆在了郑国光的案头。

  吴小莉:这次有20页的报告,您看了以后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郑国光:因为这个事刚起步,才起步不到两年,一年半的时间,因为科学研究它是有个过程,不能说今天启动了,每天就有结果了。但是呢,至少说,一个给他们一些,特殊一些政策,比如说引进人才,那么稳定人才,然后给他们科学研究提供交流, 让他们能够安下心来,来解决一些核心业务技术,给他们提出目标,提出考核要求。然后我们组织第三方的院士、专家来评估。这样的话,这种评估一方面就是说对他们一些工作的一个检查,另外一方面,就能够对他们的工作,能够提出一些……

  吴小莉:建议。

  郑国光:指导性的一些建议,从评估情况来看,就是已经超出我们预料的。

  吴小莉:什么意思。

  郑国光:就是他们进展比预期的还要好。

  吴小莉:就院士们给的评价还是高的。

  郑国光:因为我们就是集中三个核心技术,第一个就是数值天气预报,这个是我们核心技术,怎么提高能力,把我们的数值预报能力水平上去。第二个就是叫月到季节的气候预测。第三个就是我们各种资料的这个融合、应用。

  这个应用其实有很多问题,我们这么的气象大国还没有自己的再分析,就是资料的再分析业务,这都是核心的,可能要见效可能三五年,但是我们还是有信心的。

  吴小莉:现在对于新入行,想进入气象(事业),跟您小的时候一样,看到气象万千的时候,特别想加入这个行业的年轻人,你会给他什么样的建议?

  郑国光:我觉得关键说,年轻人要有个追求,就看他追求什么,其实选择气象对一个人生来说非常有价值。

  那我们是直接服务老百姓,每天都要服务老百姓,所以我们每一次技术的进步,每一次,报准一次天气,这让我们的预报员们非常的幸福。我记得我到这个四川甘孜州,就是康定情歌那地方,我们过去的预报员,都不敢说我们自己是预报员,为什么,那个时候报不准

  现在随着技术的提高,他们自己报的很准,人们对这个事业很敬重,所以现在他们到街上我是预报员,这是说几号几号预报员,有的时候买东西,人家给你一个很高的打折了,你们给我们服务好什么,觉得他感觉到他有一种事业追求的自豪感。

  中国国家气象局每年都会委托中国统计局,调查百姓对于中国气象工作的满意度。在2014年,人们对天气预报气象服务的满意度为85.8分,而2015年的分数为87.3分。

  吴小莉:这1分难吗?那么未来到2020年,还有四年的时间,

  郑国光:非常难,因为随着我们这个社会的发展,社会对气象预报的期望值也在提高,所以(如果)我们还是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这满意度肯定下来。

  吴小莉:有信心吗?

  郑国光:我肯定有信心,如果我没有信心,全国气象工作还有信心吗?而且从目前来看,党和国家对这项工作非常重视。你也知道,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今年以来对这个气象工作提出要求啊,提出更高要求啊,我压力更大了。国家、地方说你需要什么我给你什么,我给你条件,要钱有钱,给装备,有装备。我对国家没有要求,我现在是对自己有要求,对我们气象工作者有要求,怎么把这种各方面的关心、重视转化为我们发展事业的动力。

  吴小莉:那么你对于中国的气象事业未来,心中最大的期望是什么?

  郑国光:最大的期望,预报的越来越准,老百姓越来越满意,所以我一直是要求把老百姓满不满意作为衡量我气象工作最高标准,你自己不能说了算啊。所以我每年都是委托国家统计局来帮着我做满意度的调查,那么我们还有400的免费电话,我们国家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每年,每个星期都把各方面的意见收集下来,反馈给我们,反馈给我们各级气象部门,就是说老百姓有什么需求、有什么要求、我们还有什么差距。要听到不同意见,这样来改进我们的工作。

  吴小莉:谢谢局长接受我们的采访,也祝福您和所有的气象工作人员。

   0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更多>>
1 怕成这样!传习在军委发话
2 中国全民换钱 2025人民币或大崩塌
3 宝马撞人案温庆运被注射死刑 含泪求父母救
4 净利润暴跌93.53% 中国巨头喊“跪着做人
5 “党内已经杀声四起了”
热门专题
1
川普
6
苗华被抓
11
中共两会
2
俄乌战争
7
美国大选
12
台湾大选
3
中美冷战
8
以哈战争
13
李克强
4
万维专栏
9
巴黎奥运
14
中国爆雷
5
叙利亚
10
三中全会
15
李尚福出事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