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中国瞭望 > 正文  

看看古人,再看看现在:一个内行眼里的中原水灾

www.creaders.net | 2021-07-22 10:56:42  世界新语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2015年底的时候,国家信息中心对全国智慧城市建设进行评估,评估完成后发布中国智慧城市白皮书。

当时有十位左右专家齐聚北京,上海去了一位,就是我本人。每位专家负责一二十个智慧城市的建设情况评估。

当时我负责了二十个城市的评估,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湖北宜昌。大家除了评估一两百个申报的智慧城市,也交流接下来的城市发展。

当初的智能城市,到后来的智慧城市,再到接下来的海绵城市,当时专家们都是有许多看法的,尤其是关于海绵城市建设,国家还有配套的支持。

今天许多人看到了,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河南郑州要花几百个亿搞海绵城市建设。如今大家看新闻才知道,而我对海绵城市,包括对更早的智慧城市,以及智能城市,是稍微有多些了解的。

作为一个内行,智能城市也好,智慧城市也好,还是最近五六年非常吃香的新概念海绵城市,其实都绕不开一个实际问题,那就是钱花了,建设搞了,项目也验收了,国家的配套支持也拿到了,但实际效果能不能经得起实践历史人民的严格检验:

这次惊人的中原水灾发生的时候,我正好在参观元朝时期的水闸遗址,当时工程师设计了六处水闸,每处都非常坚固,遗址距今已经七百年了,依然可以看出,当时巨大的海潮沿江而上,而水闸却固若金汤。

当然从设计上,师承了宋代的营造法式,而我深入观察下来,之所以历经七百年依然牢靠,关键的关键在于,水闸的地基,打得非常的牢靠:第一,最下方,是几十米长的巨木,经过滚油和碳化工艺,直接打到了地下几十米深。

第二,相当于基桩的上面,铺设的是横木,也是滚油和碳化处理的,然后才是同样碳化处理过的木条,木条上面是平整的石条,石条上面是碎石层。第三,为了保护水闸,在迎接浪潮冲击的外围,还打下了数千根滚油和碳化处理过的巨木桩,依据海潮来势,对浪潮的巨大冲击力加以化解。

本人是学飞机设计出生的,从设计和流体力学角度去评估,我也是非常佩服宋元时期古人的水闸及配套设施的设计智慧的。更不用说水闸下方的地基了,那简直是令人叹为观止,也是目前中国和世界上规模最大、做工最好、保存最完整的水利工程典范:

我参观以上遗址之时,正是倾盆大雨浇灌中原大地之时,看着朋友圈传来的无数令人揪心的图片、视频,我思考了很多很多。从专业的角度来说,所谓智能城市、智慧城市、海绵城市,这些层出不穷的新概念,主要都是从国外舶来的,它们都有各自的硬伤。

从所有老百姓都搞得懂的角度来说,比如对于海绵城市,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水的去向问题,那么表面文章做得再漂亮,一遇到大暴雨就立马现了原形。大家可以看看今天各大媒体报道的这几张图片,尤其是最后一张:

浮土之上,只有浅浅的一层水泥砂石,最上面是做面子工程的地砖,这样的工程,我走遍了神州大地,东西南北中,几乎每个地方,都有这样的面子工程,别说百年难遇的大雨,就算是普通的大雨,也可能把底下的浮土掏空。我们再看看宋元时期中华先人们搞的地基:

请大家注意,地下负几十米,一直到地下负八米,都是滚油和碳化工艺的,可以历经千年的巨木基础桩,往上是碳化的木梁,再是碳化木板,负七米处,是非常厚实的石板,上面再铺设了厚达七米(相当于两层多楼的高度)的砾石。

我们不要说按照以上古人的地基建设标准,哪怕是偷工减料十倍,比古人简单十倍,只要是按照基础桩,梁,板,石板,砾石,这样的顺序来打下的地基,我估计郑州人行道上那棵树不会直接往地下长:

再多的话,我就不多说了。越是往专业里讲,越是得罪无数业内人士。毕竟都是国外舶来的新概念,毕竟都是经过了专家的论证,毕竟项目都是成功验收了的。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这次的中原水灾提醒了我们,那些新概念智能城市、智慧城市、海绵城市,不要搞成了虚头八脑的东西:

   0


热门专题
1
美国大选
6
巴黎奥运
11
中国爆雷
2
中美冷战
7
三中全会
12
李尚福出事
3
乌克兰战争
8
中共两会
13
秦刚失踪
4
以哈战争
9
台湾大选
14
火箭军悬案
5
万维专栏
10
李克强
15
台海风云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